德國柏林考慮在原位置重塑列寧雕像引發大爭論

2021-01-13 搜狐網

  新華網5月28日消息 據英國《獨立報》26日報導,柏林考慮重塑列寧雕像。

轉自搜狐

  報導說,在過去長達21年的時間裡,列寧60英尺高的雕像曾一直佇立在兩側高樓林立的列寧廣場上,但在柏林圍牆被推倒後被拆毀。

轉自搜狐

  目前正在德國各大影院上映的電影《再見,列寧!》大獲成功。這部由沃爾夫岡·貝克爾執導的《再見,列寧!》以懷舊而諷刺的眼光回顧了東德的崩潰過程。拆毀列寧雕像是電影反映的一個主題。作為西方肆意破壞東德特色的標誌,這一極具衝擊力的畫面在柏林引起了一場是否應該把列寧的雕像放回現在名為聯合國廣場的原來位置上的爭論。上周,這場爭論蔓延到柏林《每日鏡報》的版面上。現在這座城市正在考慮重塑他的雕像。(完)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日本提出要求幾天後,德國下令拆除柏林「慰安婦」雕像
    9月底,這座雕像被安放在柏林市區公共場所,日本政府曾對此「表示遺憾」。 共同社稱,最近韓國或其相關團體在本國以及美國等海外地點樹立類似雕像的舉動,已成為東京和首爾本已惡化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的一個原因。
  • 美歐抗議蔓延之際,德國小城豎起列寧像,數百人聚集高唱國際歌
    近期以來,由於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在歐美持續蔓延,這期間,多國示威者還相繼推倒了不少雕像。例如,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雕像就遭到大肆破壞和攻擊,倫敦市長甚至還下令用特質的保護罩將大本鐘前的邱吉爾雕像進行了包裹保護;在荷蘭,此前的19日仍有約500名抗議者聚集在阿姆斯特丹北部的荷恩鎮,要求拆除一座17世紀殖民時代的荷蘭軍官簡·彼得森的雕像。
  • 今昔對比:德國統一前後的柏林
    柏林圍牆柏林圍牆將柏林分為東、西兩部分,整整隔離了28年。柏林圍牆長約160公裡,建有嚴密的邊防設施。許多人在試圖翻越邊境逃往西部時死亡,確切的數字至今仍不得而知。兩德統一之年,很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在至今保存下來的一段牆壁上畫滿了各種繪畫。
  • 德國當局保持中立 柏林米特區要求拆除慰安婦雕像
    歐聯網10月10日電,歐聯社綜合報導,當地時間10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市米特區(Mitte)政府向媒體通報,對於9月底設置在米特區公共用地上象徵「慰安婦」的少女雕像,當局已撤銷設置許可,並要求在10月14日前撤除。
  • 重塑雕像的權利:市場從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
    如果單以音樂來評判,華東認為重塑雕像的權利(下文簡稱「重塑」)無疑代表著高水準。即便大部分觀眾並不知道什麼是「後朋克」,以流行審美也很難快速理解重塑音樂的精妙表達,但僅是現場演奏水平、樂隊成員間精準的配合,重塑也有信心打敗現場的任何一支樂隊。但對於一檔真人秀而言,重塑是「格格不入」的。
  • 來看看德國首都柏林怎麼樣?
    2018年2月16日下午,我們乘坐ICE高速列車,體驗舒適整潔的德國鐵路,前往德國首都——柏林。 柏林是德國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的中心,現有居民350萬,被譽為「森林與湖泊之都」。歷史滄桑,原建築在二戰期間受損,穹頂被毀,新國會大廈是對原有建築的改建和擴建,由建築師諾.福斯特設計,1990年投入使用,體現了古典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多種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由於當時威廉二世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被鑲上。
  • 菩提樹下大街——德國柏林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也常直接音譯為林登大道,是一條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菩提樹原指連接王室住宅和蒂爾加滕花園(Tiergarten), 的一條皇家騎馬御道,在18世紀成為柏林最時尚的街道,並且與當時普魯士的首府有著同等的意義。
  • 德國國家的標誌、柏林的象徵——布蘭登堡門
    德國 國會大廈是 柏林 的「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的簡稱。柏林 的 德國 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 德國 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採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國會大廈國會大廈的穹形屋頂吸引了許多來訪者,成為了 柏林 的一個標誌。樓頂上的拱頂直徑38米,高23.5米,重1200噸。
  • 列寧陵墓觀禮臺上的外國領導人和名流
    艾森豪於1945被邀請參加莫斯科的反法西斯「勝利大遊行」。但是,艾森豪將軍因故未能出席。同年7月,作為一個友善姿態,艾森豪撥冗補缺,趕赴莫斯科,和史達林一起參加一個「體育文化工作者大遊行」。他成為登上列寧陵墓的第一名美國政府要員。
  • 華盛頓的雕像都被推倒了,唯獨列寧雕像屹立不倒,民眾稱沒有汙點
    現在美國民眾對於種族主義的抗議示威,已經從一開始的示威遊行抗議,到街頭暴亂,美國美國政府的無作為,很多民眾也追根溯源,挖出販賣黑奴的歷史醜聞,乃至於對一些歷史名人下手,國外很多資本主義名人雕像被示威群眾推倒,一些名人雕像被推倒後,大量群眾用踐踏名人雕像,以抗議當年歷史上的販賣奴隸的歷史醜聞。
  • 俾斯麥雕像的去與留:「歷史有好有壞像人一樣,並非所有爭議之物都...
    他掌權期間,德國作為西歐殖民力量的後起之秀,在短時間內成為了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國,在東非、西非、西南非以及太平洋的許多群島上建立起了殖民地,中國青島也在1897-1918年間被佔領。柏林碉堡博物館(Berlin-Citadel)近期的展覽「柏林和它的紀念碑」為問題雕塑的去留爭論提供了辯論的空間和一個可行的答案。
  • 國外旅遊:柏林大教堂——前世今生
    內部參觀之後,就要登上教堂的頂樓,將整個柏林盡收眼底。1、 教堂的前世今生柏林大教堂十分精緻華麗,抬頭還有巨大的圓頂上的壁畫,好看的玻璃,還有各種人物的雕像。2、 遊覽柏林大教堂的感觸曾經參觀過很多的大教堂,都是世界級的教堂,既然是教堂,但是從來不以盈利為目的,這裡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地方,和氣,愛心,平等,讓你感受到這裡是一個神聖溫馨的地方。與其他教堂一樣,大門外是一個廣場,廣場右側是德國國家博物館。
  • 跟著我去柏林~柏林必去5大景點!!
    二戰前,波茨坦廣場是德國政府中心,交通樞紐之繁忙號稱歐洲之首,是歐洲第一個交通紅綠燈誕生的地方。其中,德國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在1929年撰寫的名為《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的小說影響頗大,使這個廣場成為了人們最熟悉的柏林景點之一。後來此小說被德國著名導演法斯賓德(Reiner Werner Fassbinder)拍成了長達15個小時的同名電影,對記錄電影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希特勒蠟像擺進柏林博物館 引發德國人爭論(圖)
    納粹頭子成展品引發爭議  對於希特勒蠟像進行公開展覽一事,德國人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些人認為希特勒也是德國歷史的一部分,展出他的蠟像是可以接受的;有些人則認為讓二戰頭號戰犯堂而皇之地進藝術博物館,會損害德國的國際形象,甚至讓親納粹勢力重新抬頭。
  • IFA2016德國行:柏林必去5大景點
    最終,柏林圍牆倒塌,布蘭登堡門同年聖誕正式開發,它從柏林將近30年的分裂標誌變成了城市統一的象徵。1991年,東德和西德統一後,又重新對布蘭登堡門進行了修復。由於布蘭登堡門的特殊地位,它也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柏林人民對它懷有特殊的感情,又稱它為「命運之門」。
  • 老照片 90年代初的德國柏林 不復存在的柏林圍牆
    1990年10月3日,歐洲兩個德國重新得到了統一,柏林這座歐洲的歷史名城,在經歷了40多年的分裂後,又成為了德國的首都。圖為柏林的標誌——布蘭登堡門。 柏林是1933年-1945年納粹政權的所在地,也是希特勒法新社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大本營。德國國會大廈,希特勒上臺以後在此製造了臭名昭著的國會縱火案。
  • 歷史上史達林為什麼要毒殺列寧哪?列寧為何要找史達林要毒藥呢!
    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哈薩克大饑荒,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縱容李森科主義,發動"大清洗"運動,大量屠殺和壓迫流放反對派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1930-1953年間根據由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等機關起訴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鎮壓
  • 德國之行 柏林——尋找二戰留下的印記
    六月十七大街在大蒂爾加被柏林大五星截斷,大街的東端直到柏林中心的三月十八廣場,與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在布蘭登堡門相接。六月十七大街主要途徑勝利柱、柏林蘇聯紅軍紀念碑、國會大廈柏林蘇聯紅軍紀念碑建造於1945年,位於柏林要道6月17日大街上,由被毀的帝國總理辦公廳的大理石和花崗巖碎片建成,是柏林為數不多的紀念碑之一。
  • 德國:參觀柏林博物館島
    祭壇後面的彩繪玻璃是德國著名藝術家anton von werner的作品: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柏林大教堂經歷了大轟炸還殘留下來的教堂大柱子柏林大教堂教堂兩邊都是德國著名雕刻家安德烈亞斯.施呂特為國王雕刻的靈柩柏林大教堂地下墓穴有股子發黴的味道,他倆都不喜歡,我一個人轉。
  • 綜述:開放邊境引發德國國內治安爭論
    12月20日,在波蘭與德國交界處的一座檢查站,波蘭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謝蒂納(左)與德國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共同為新的警察和海關中心剪彩。德國東部與波蘭和捷克的邊境隨之全面開放,原有的陸路和水路邊境檢查將被取消,到2008年3月機場的邊境檢查也將消失。圖表:新聞背景:《申根協定》 新華社發  全面開放與波蘭和捷克的邊境在德國國內引發了有關治安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