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下午,我們乘坐ICE高速列車,體驗舒適整潔的德國鐵路,前往德國首都——柏林。
柏林是德國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的中心,現有居民350萬,被譽為「森林與湖泊之都」。柏林歷史悠久,二戰後,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圍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全德國首都的地位。
一走進柏林,我們立刻被那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氣氛所吸引:那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劇院、富麗堂皇的宮殿,還有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徜徉在這樣繁華喧囂的歐洲都市,感受柏林人那淳樸、嚴謹而熱情的魅力,從此締造了獨一無二的柏林氛圍。那不計其數的名勝古蹟,是柏林得天獨厚的巨大財富,它忠實地反映出德國20世紀的恢泓歷史和時代精神。
新國會大廈。歷史滄桑,原建築在二戰期間受損,穹頂被毀,新國會大廈是對原有建築的改建和擴建,由建築師諾.福斯特設計,1990年投入使用,體現了古典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多種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由於當時威廉二世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被鑲上。
新建的穹頂供遊人參觀遊覽,全透明的穹頂可以將柏林360度展現在眼前,如今它已成為柏林城的新地標。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乃至德國的重要標誌,被柏林人稱為「命運之門」,這座巍峨壯麗的大門最初是柏林一道城牆的城門,因布蘭登堡而得名。
布蘭登堡門上有四馬戰車雕像,勝利女神張開翅膀,指揮著戰車,向東側柏林的方向,右手持橡樹花環權杖,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則戴著普魯士的皇冠,以勝利的姿勢立於高處,氣勢恢宏壯麗。
東邊畫廊是人們對柏林圍牆的稱呼,它的全名是「反法西斯防衛牆」。
布蘭登堡門和柏林圍牆一起,分割柏林半個世紀,見證了德國近半個世紀的分裂。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開始建造,伴隨著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1990年9月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的柏林圍牆正式開放,有來自21個國家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這段柏林圍牆東側,創作不同主題的繪畫,以此表達他們對柏林圍牆倒塌事件的思考。
兄弟之吻
2003年,這幅由迪來特裡.弗魯貝爾創作的塗鴉是柏林圍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繪原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親吻原民主德國領導人埃裡希.昂納克的情景。
在柏林圍牆邊有一條河,她就是施普雷河。曾幾何時,因為柏林圍牆,施普雷河也成為分割東西柏林的天然屏障。當時這裡崗哨林立、森嚴壁壘,許多趁著夜色跳入刺骨的河水裡,企圖遊向西柏林的東德人,葬身水中,再也回不來了。
這是柏林人永遠的傷痛。如今施普雷河兩岸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河水靜靜流淌,遊船緩緩開著,遊人駐足留影,河灣建有聯邦總統府、總統府花園、議員辦公樓等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勝利紀念柱
它是柏林的一座著名紀念性建築,坐落在廣闊的提爾公園中央,也是公園內林蔭大道的中心點,是柏林為人所熟知的地標之一。此座高67米、頂上置有一座金黃色勝利女神雕像的柱子,最初是因為慶祝1864年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獲勝而興建,到1873年9月2日舉行揭幕儀式時,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給予雕像新的含義。在統一之前,由東柏林可清楚望見的此座紀念柱,可說就是西方自由民主的表徵,在東德人民心中具有極重要地位。
亞歷山大廣場自十九世紀末起,就是柏林的商業中心。在廣場上,最顯眼的地標是建於1969年、高368米的柏林電視塔,可以登塔觀光,亦設有旋轉餐廳。
在電視塔的背後,是紅磚結構的聖母教堂,建於1270年,是柏林第二古老的教堂。
海神噴泉
著名的紅色市政廳,自1869年建成後就是柏林市政府所在,紅色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十分美麗。
馬恩廣場上的馬克思恩格斯雕像
著名的博物館島,這裡聚集了諸多德國首屈一指的博物館,以佩加蒙博物館為首,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1992年,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
博物館島內部一瞥
民主德國博物館
無憂宮
無憂宮位于波茨坦,因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宮名取自法文的「無憂」或「莫愁」。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無憂宮是十八世紀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全部建築工程延續時間達50年之久。國王腓特烈二世親自參與設計了夏宮,是仿造法國凡爾賽宮建立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腓特烈二世從1745年開始,花了兩年時間建造了這座豪華宮殿。雖經戰爭,但未遭受炮火攻擊,至今保存完好。無憂宮外觀樸素,而內部裝飾極盡奢華。據說整個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石刻雕像。宮殿東側還有珍藏的124幅名畫的畫廊,這些繪畫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
波茨坦距離柏林只有27公裡,是布蘭登堡州的首府,它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一個主要原因是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此舉行了波茨坦會議,並在1945年7月26日,共同發布了波茨坦宣言。
他就是無憂宮的主人——普魯士國王菲特烈二世,德國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他還是一位作家、作曲家,可謂多才多藝!
無憂宮可以說是德國的凡爾賽宮,其風格是洛可可式的,擁有眾多不同的宮殿、花園和葡萄園。
無憂宮北面被半圓形的廊柱圍繞,向北面遠處望去,隱隱約約有一些廢墟,這是人為設計的「古羅馬廢墟景觀」,是宮殿設計的一部分。
漆成綠色的金屬亭子,金屬架上鑲嵌著精緻的金色雕塑。
一座古老的磨坊風車非常引人注目,據記載它建於1736年,比無憂宮還要古老。傳說,菲特烈二世修建宮殿時,想把這個擋在宮門口前面的風車拆除,磨坊主據理力爭,並毫不妥協地告上法庭。經裁決國王敗訴,磨坊風車可以原地不動,這為後人留下了法律公平公正的佳話。
無憂宮天花板上的裝潢極富想像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
無憂宮內的眾多雕像
音樂廳。古鋼琴、長笛和譜架仿佛在證明這裡曾經的輝煌。腓特烈二世能吹一口好長笛並擅長作曲,一生所創作的長笛曲超過100首。巴赫和兒子都在這裡用這架古鋼琴演奏過,巴赫的兒子在這宮廷裡當了30年樂師。
花鳥廳。這是菲特烈二世為法國的哲學家伏爾泰在主殿特別準備的客房。
無憂宮內牆牆壁的裝飾大多以果園、禽鳥為主題,與宮外的葡萄園相呼應。
菲特烈二世十分喜愛瓷器藝術品,無憂宮裡陳列著許多瓷器珍品。自從中國瓷器經過絲綢之路在歐洲出現,就開始影響到室內設計及建築,並且持續了整個十八世紀,直到歐洲發現了瓷器製造秘密。菲特烈二世在瓷器中尋找靈感,在德國邁森興建了「歐亞瓷器」,生產瓷器,並將其改良創新為建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