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多語言政策不論是在保留印度當地語言,或者強化國際競爭力上都有其貢獻。就保留印度當地語言而論,印度藉助正式的學校教育傳承及延續本土語言的生命。
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是否採用雙語教育的議題近年來引起頗多關注和討論。印度教授認為,印度沒有雙語教育政策,而是採用「多語」教育!印度學生大都會三種以上的語言,這樣的發展其來有自,值得一探究竟。
壹
印度的多語言環境與「三語言方案」
首先,印度的語言教學政策與其多語背景有關。根據2011的普查資料,印度有多達約19500種的母語;1萬人以上所使用的母語則有121種。
奇特的是,印度當前並無統一的國家語言,反而有高達22種的官方語言。其中,印地語是目前印度最多人口使用的語言,但僅約佔全印度人口的40%。印度人不一定會講流利的印地語,英語反而常成為彼此溝通的工具。
印度並無國家統一語言的多語言現況,當然可能造成一些溝通問題。來自西孟加拉省的印度人以孟加拉語為主,當他們穿越省界到了隔鄰的比哈爾省時,可能就會面對語言不通的窘境,因為當地的居民可能是以印地語為母語。
出身北方的印度人,當他考上公職後派到印度南部受訓,根本不知道當地人在說什麼,連吃飯點餐都有問題。現在,印度國會開會時,便常見議員戴起耳機,藉由即時翻譯才知其他省議員的發言內容。
這種多語言的環境造就了印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印度並不嫌其為繁瑣,反而重視各民族語言的傳承與教育。因此,多語教育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推廣的語言政策之一。印度政府更在2005年進一步修正提出「三語言方案」,其主要內容為:
1.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一語言應為其母語或其地方性語言;2.六年級開始,若在以印地語為主的省內,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二語言應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若在以非印地語為主的省內,第二語言應為印地語或英語;3.六年級也開始學習第三語言。第三語言可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但不可與第二語言重複。
從上述條文不難看出,「三語言」政策希望先奠定母語或地方語的基礎後再學習第二語言。該方案所提到的第一語言指的就是老師的授課語言,也就是學生的家庭使用語言。以學生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教學活動與溝通,不僅可以減少因語言因素而產生的學習障礙,也能建立歸屬感並產生認同。至於第二語言方面,以印地語或英語為優先選擇,則是希望使其成為各地方之間的溝通媒介。
若進一步分析,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貳
1.25億人說英語,不折不扣的英語大國
在上述的政策中,英語儘管不是印度本土語言,也受到政府相當的重視,並將其納入初等教育體系中。印度東北Nagaland、Mizoram及Meghalaya幾省已將英語列為地方的官方語言,其他省份則多將英語定位為除了母語之外,另一個需要學習的重要語言。
近年來,印度在一到五年級提供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校也有所增加。除了英國殖民的背景外,主要的考量便是著眼於英語的國際性以便更容易與國際社會接軌。
目前印度使用英語的人口總數約為1.25億,其實只佔印度人口10%左右,但已是英國人口的兩倍。就人數來看,印度其實也不折不扣的英語大國。
印度當地許多重要媒體也都是以英語為主,印度的官方文書也多是以英語及印地語並呈。雖然印度人說英語的腔調及口音頗重,但印度在亞洲國家中的英語能力多是名列前茅。英語能力也是印度軟體產業成功的要素之一。
叄
本土語言的保存與傳承
2020年7月29日,印度批准了新的國家教育政策,其中就規定印度將以母語或地方語言取代英語作為小學的教學語言。
印度將語言視為重要資產,故所有的本土語言都有保存的價值。當然,印度政府在保存與傳承少數語言方面,也面臨許多挑戰。一些偏鄉的少數族群的語言教學資源取得不易,相關師資與教材匱乏或經費短缺,使之無法透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傳承。此外,一些家庭考量英語重要性,可能選擇以英語為授課語言的私立學校就讀。
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三語言」政策在部分地區並非全面獲得落實,還需要印度當局持續努力。
在「三語言」政策中,「首重母語教育,後重英語學習」的精神,其實值得參考。許多研究都認為雙語者的認知能力優於單語者。印度自小學階段就規劃增強多語能力,同時也強化認知能力,對邏輯、理解、分析與歸納等能力都有極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