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安徽省阜陽市「公共自行車單價過高」的消息引起不少人的關注。有律師在微博爆料稱,阜陽花費6488萬元採購了6500輛自行車及配套服務,每輛自行車總成本達9981元,質疑阜陽公共自行車採購項目耗資過高,由此引發了網絡熱議。「天價自行車」到底是不是「天價」?市民對此反應如何?記者日前走進阜陽,並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政府回應:
採購的不僅是自行車
記者在阜陽市政府,見到了阜陽公共自行車項目負責人、公共機構節能辦公室主任江志國。
江志國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及運營服務項目由阜陽公共機構節能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採購,資金來源為財政資金,項目預算約6860萬元。2014年10月,由江蘇常州永安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6488萬元中標,這筆費用含建設和5年的運行、維護、管理費用。
資料顯示,本次採購內容共18項,包括7800套雙立柱式鎖車器、6500輛公共自行車、6500個自行車晶片、200套站點控制器、3900塊安裝底板及輔材、5臺發卡機、4座發卡管理亭、6輛調度車、2輛搶修車、1套管理中心設備及5年運營服務等。
「很明顯,6488萬元總採購費用中不只包括自行車,還同時包括了工程建設費和運行維護費用,在5年運營期內所有設備如有缺失或盜損均由中標單位補足。」江志國說。
同時,經過對全國有公共自行車城市的考察,為了讓市民用上更貼心的自行車,阜陽市在招標時還對公司提出了比較苛刻的要求,比如要增加鎖車器、加寬顯示屏、給自行車增加減震裝置、改善座椅等條件。「阜陽公共自行車項目在硬體設施上,與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相比,屬於中上水平,但是在採購價格上,應該屬於中等偏低的水平。」江志國告訴記者。
「公共自行車系統並不是像家庭或個人買一輛自行車那麼簡單,而是基於物聯網的高度集成,通過管理控制平臺,站點控制器、鎖止器、公共自行車四部分有效連接,形成公共自行車智能循環網絡。再通過服務熱線、車輛調度、站點管理,三位一體,對所有站點實時跟蹤監控,有效保障各站點車輛的及時調配和通借通還。為此,我們專門組建了90人的運行管理隊伍,以確保公共自行車系統能夠有效運行。而這些人員的工資、社保等費用都包含在6000多萬元之內。」阜陽公共自行車管理中心負責人胡書軍告訴記者。
儘管有6488萬元的總採購費用,可永安公司想要完全拿到這筆錢並不容易。
據江志國介紹,按照有關協議,阜陽市出資購買永安公司所提供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由永安公司先期投資在阜陽市建公共自行車系統(含自行車),並由其運營管理和維護。
5年後,如中標單位運營管理和維護不合格,則中止協議,中標單位將運營管理、維護權及設備一併移交給政府;如合格,則繼續交給中標單位運營管理。
「系統自1月16日開始運行,目前已有20多天,政府只支付了公司600多萬元。根據合同,我們每年要對公司提供的服務打分,達到90分,付當年的合同金額;達到80分;支付合同金額的80%;如果達不到70分,將終止合同,不再支付剩下的金額。」江志國說。
市民反響:「小綠」受熱捧
2月6日,記者一走進安徽省阜陽市,便感受到濃濃的「綠意」,滿城都是綠色的自行車在大街小巷穿梭,已成為阜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公共自行車這麼受歡迎,我們真的感覺很意外。」江志國告訴記者。
在市政府門口的公共自行車租車卡的辦理點,等待辦理的市民排起了「長龍」。「今天人還是少的,往常辦理卡都要等半小時左右。」江志國說。
市民張罡和兒子同時辦理了租車卡。他告訴記者,「我每天去公園、菜場都愛騎自行車,又健身又環保,還方便,我感覺現在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了。」
李啟標拿著剛剛辦理的租車卡迫不及待地來到自行車前試了一下,將卡對準自行車上方的讀卡器,一聲「請取車」之後,便可將自行車騎走了。「這也太方便了吧,刷一下就行了,並且還不限時間,什麼時間都可以還。」剛剛從杭州回來的李啟標認為,這比有些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還先進。
不僅普通市民喜歡,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也都加入了騎行「小綠」的大軍中來。
「我平時都開車,以前要是騎自家自行車出門,碰見熟人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有了公共自行車之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這是在引領低碳出行新時尚啊。」安徽阜陽一家餐飲管理公司經理趙潔飛告訴記者。
「我們市政府的工作人員人手一卡,市政府的領導們也經常騎自行車上下班。下一步公車改革,公共自行車會越來越受歡迎。」阜陽市政府副秘書長趙丹說。
據阜陽媒體報導,在剛剛閉幕的阜陽兩會期間,有1/3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騎著公共自行車去開會。
截止到2月5日,公共自行車系統運行不到20天,阜陽已辦理5萬張租車卡,借、還車累計40萬人次,日最高借還車達6.1萬次。
與此同時,阜陽還自發成立了「阜陽小綠愛心聯盟」,呼籲大家愛護公共自行車,爭做文明阜陽人,並親切地稱其為「小綠」。
「這是我們另一個沒想到:沒想到市民這麼愛護公共自行車,截至目前,沒有出現一輛人為損壞事件。」阜陽市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張立春告訴記者。
阜陽市人大代表田霈曾在2014年市兩會專門提出了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的議案,之後就一直關注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設情況。
田霈表示,如今,阜陽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已投入運營,受歡迎程度出乎我的想像,可以說,全阜陽市民,都在關注"小綠",滿大街都能看見騎著綠色自行車的市民,我感到非常自豪。
發展現狀:200多縣市、80萬輛
當前,機動車數量暴增,城市道路擁堵已經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一些二線甚至三四線城市的市區也遭受著堵車的困擾。不僅如此,遍布大江南北的霧霾,更讓人體會到綠色出行的重要性。
江志國介紹到,阜陽市雖然是個三線偏四線的城市,但是人口並不少,有1040萬,僅市區就有常住人口140萬,交通擁堵和機動車汙染物排放也是個大問題。在全國節能減排一盤棋的大趨勢之下,推廣公共自行車綠色出行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江志國還表示,公共自行車項目雖然看起來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實際上產生的效益是讓更多的群眾受益,比如,低收入群體通過使用公共自行車節省了出行費用,有車族減少了開車出行,避免了擁堵和汙染排放。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縣區市已經開展了公共自行車項目,全國累計投放的公共自行車數量約80萬輛。
據報導,目前全國每天有超過300萬人騎行公共自行車,平均每人次騎行時間約15分鐘合4公裡,全國每天累計騎行公共自行車裡程約1200萬公裡。按開私家車每百公裡耗油10升測算,依據BP中國碳排放計算,公共自行車每天給全國節省燃油約120萬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800噸,全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約102萬噸。
如果以乘公交單次1元計算,公共自行車每天能節省出行費約300萬元;全年累計節省約10.8億元。
合作模式:PPP模式正流行
政府委託企業投資建設並運營管理,政府連續5年向企業購買服務,5年合同期滿後,所有公共自行車系統設備及相關配套無償移交政府,這是一種PPP模式。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籤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公私合營模式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係,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在城市建設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中,該模式的代表省份有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和黑龍江省等,近年來已經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