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名創優品海外市場「跌宕起伏」
樂琰 陳慧 權小星 林志吟
雖然名創優品(MINISO)門店經營不錯,但電商對其就沒有衝擊嗎?
「名創優品正是在實體零售低潮,電商迅猛發展的時期創立並成長起來的。線上和線下的區別只是渠道的區別,無論零售發展到哪個階段,進化出哪種形態,本質不會變,就是創造和供應市場需要的優質產品。在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時,意味著電商的紅利期已過,流量成本會越來越高,再加上包裝成本、物流成本,電商對比實體零售的成本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實體零售場景式消費體驗是電商無法給予消費者的。我們也有自己的電商平臺,但我們做電商的目的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購買渠道,尤其是滿足我們較少進入的四五線城市的購買需求。目前電商平臺的營收在我們整體營收的佔比不到1%,名創優品仍會將線下零售作為核心業務去發展。」名創優品全球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葉國富說。
按名創優品的規劃,到2022年擬在100個國家開設1萬家門店。
為了給國內和全球市場的擴張提供更充足的「彈藥」,名創優品於2018年1月啟動了首次公開募股的籌備工作。同年9月,名創優品從高瓴資本集團和騰訊獲10億元戰略投資。
名創優品的海外布局速度也相當快。其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初已進駐86個國家和地區。
但做生意總有起伏。名創優品韓國法人MINISO KOREA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名創優品於2016年1月與韓國當地企業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在同年2月成立韓國法人,該法人獨立於全球總部,而在2019年1月全球總部宣布投資20%的股份之前,全球總部及中方並未持有韓方的股份。MINISO KOREA公司負責人樸忠培(音譯)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自2016年8月,名創優品在年輕人較為密集的首爾新村開辦第一家直營店以後,較早開始加盟模式,其韓國門店一度增至54家,增速遠超DAISO等對手。
韓國高麗大學政經學院李國憲教授認為,這主要由於韓國本土品牌錯失了品牌化及規模化的良機,且韓國本土的品牌未能提供契合生活個性化要求的產品,因此給名創優品提供市場機遇。
樸忠培表示,名創優品在韓國的市場定位為在合理的價格範圍內,在清新視覺的店面,提供獨具創意的設計產品,因此對於店面的要求也要高於競爭對手,例如只允許在首爾等大型直轄市及部分地方城市的繁華地帶,開設大於198平方米的店鋪,並要求至少籤署3年合同,對店主的財力及徵信也有嚴格的審核標準。
MINISO KOREA對於年輕群體的營銷投入較大。可惜盛極必衰,名創優品在韓國市場也經歷了巨大波折。由於在宣傳及推廣方面投入過大,對公司財務狀態一度造成影響,且依賴於加盟制而快速發展的成長模式,也開始受市場質疑。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名創優品在韓國的許多店鋪被韓國門戶網站NAVER等評價為「服務態度不夠良好」,而樸忠培也承認,由於店鋪數量的快速增長,公司很難有非常足夠的餘力去管理這些店鋪的所有細節。而名創優品模糊的品牌認知度及品牌定位,也導致部分韓國消費者產生一些混亂。由此,2018年名創優品在韓國市場迎來首度盈利下降,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及市場定位的調整,店鋪數量也從54家下降至30餘家。
李國憲表示,名創優品雖然是依賴於中國製造崛起的品牌,但韓國市場並不會主動去宣揚這一元素,比起韓國產品,中國製造在優勢非常明顯的同時,競爭力也非常單一,即較高的性價比和特定的產品群,總之名創優品在韓國市場的挑戰還很多。
當然,名創優品在中國市場也有挑戰。分別誕生於2013年和2017年的名創優品和NOME,從去年以來,圍繞NOME商標及誰是正品NOME展開了一系列的爭奪,品牌定位、產品品類、價格類似的兩個品牌,競爭激烈。
「名創優品的模式的確值得學習,但也並非沒有挑戰,比如名創優品是因為規模化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大量低成本直接採購,不到一定規模的零售商是做不到的,且毛利過高的業者也無法做到高周轉,那麼就會產生庫存問題。所以要按自身情況來合理借鑑。」資深零售業分析人士沈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