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古村落】之枕頭鄉枕頭村

2021-02-28 臨汾影像

在堯都區政協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堯都文史》第22、23輯已經出版。

本輯徵集的內容是堯都區的一些古村落。它覆蓋面大,河東、河西、山區、平川,鄉鎮村堡,方方面面,應有盡有。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

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即日起,本平臺將陸續對此書的內容進行發布,旨在更好地宣傳堯都、宣傳臨汾,同時在此感謝所有為出版此書做出努力與貢獻的作者及文史工作人員!

本平臺將從中選出部分內容陸續發布!敬請期待~

       呂梁南麓,姑射山間,在東西長約八裡、南北寬約五裡的一條坪壩之上,坐落著一個古老秀麗的著名大村,這就是堯都西部老區重點村——枕頭村。說它古老,自有緣由,現存的史料文物見證,自漢以後,此地便有先人活動,北宋之前,即已成村;說它秀麗,毫不誇張,村莊古樸,環境優美,真箇是峰巒疊翠,嵐氣氤氳,秋至滿山添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說它著名,更因其曾是抗日根據地而名滿平陽。當年抗日烽火熊熊燃燒之崢嶸歲月,中共臨汾縣黨政領導機關曾駐紮於此,力率萬眾,英勇抗敵,烈士碧血, 染紅這塊土地。今逢盛世,就讓我們心懷崇敬,沿著新修的龍(祠)河(底)公路,走進這遐邇聞名的老區古村,去感受其濃鬱的歷史氛圍和嶄新的現代風貌吧!

        枕頭古村,起於隋唐,興於明清,更有大戶支撐,故而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枕頭這塊沃土就已經有了先民的生產活動。        此說有出土文物為證:20世紀70年代,枕頭村的徐建奎等村民在堡子頂上、三十堆條等處先後發現了留有古老磨製使用痕跡的大小兩個石斧和包括大型繩紋圓甏、花瓶式陶罐、陶俑在內的約二三百件陶器。根據發現推測,正是由於先民們的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枕頭在漢代,便逐漸有了定居的家戶。又據先輩相傳,該村徐氏大早在隋朝末年就已從山西高平遷居而來。《徐氏家譜》載,明末至今,徐家族在枕頭已傳十六代。       枕頭既然起於隋唐,那麼何時形成村落的呢?亦有出土文物作證:1977年夏,原枕頭高中師生在百畝坡搞勤工儉學,打磚瓦窯時竟然挖出古墓群,出土陶器幾百件,除少數屬漢代外,大多為宋元明清陪葬物。這就進一步證明,起於隋唐,最初只是散居在山莊窩鋪的幾戶人家,到北宋時則已形成村落。        既已成村,村名起為「枕頭」二字緣由何在?一個古來就有的傳說尚可作為村名的詮釋:相傳北宋女將劉金定,於五代十國的後周時期,便在雙鎖山上豎旗紮寨,橫刀立馬,氣奪重關,大敗南唐軍,遂解宋軍之圍。北宋建立後,劉金定隨夫高瓊北上抗遼,力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重地,為保衛邊疆再立新功。可能基於這一巾幗英雄的廣泛影響,加上與堯都區相近的永和縣境有一名叫雙鎖山的突兀孤峰,上有山寨門樓、比武亭、餵馬處、高君寶招親處等古建遺蹟,故而傳說劉金定部曾駐紮於此。某一日,劉發兵路經枕頭地界,因馬踏青苗,激怒了正在「陣坡裡」這塊田地中勞作的徐門農夫,一時引起雙方爭鬥,劉部將士遭受重創,由此結怨,便伺機報復枕頭村民,終於引發了後來劉金定部血洗該村的悲慘事件。又一日,劉部派將士夜圍枕頭村,對村民和雞犬一陣亂殺,徐姓人家幾乎滅門,「殺狗坡」前血流成河。這個故事,經鄉民世代口口相傳,首戰頭陣,取諧音「頭枕」,日久天長,「頭枕」又轉化為「枕頭」,這便是鄉間流傳的「枕頭村」村名的來歷。後人有詩嘆曰:「史傳金定下南唐,兵起永和過平陽。首戰血洗陣坡裡,枕頭村名可猜詳。」又有一詩專嘆村中古老的「殺狗井」:「殺狗井挨殺狗坡,地名意苦愁多。亂兵掠民屠百犬,坡下井溢血成河。」關於村名來歷的傳說故事,另據近年新編《徐氏家譜》載:「嘗聞先祖傳言,五代末,初為山寨主的劉金定,回娘家蒲縣黑龍關附近的寨子村,曾經過此地,與村民發生糾葛,徐家被誅,僅存兄妹二人逃脫,其後兄妹二人,又返回枕頭,重整家園,徐氏家族,再度發展,形成村落。在這裡繁衍後裔,傳宗接代。但歷史久遠,無從查起,僅存村西柏樹墳佐證。」後人有詩讚嘆這「柏樹墳」:「古柏蒼翠伴故人,薰香千載徐家墳。榮裔興村恩德重,遺愛長留世代尊。」又傳,不知何時,村中先民將徐氏兄弟們與劉金定部鏖戰的山坡改名「陣坡」,並在坡頂建村,名曰:「陣頭」,又經滄桑歲月,村莊逐漸東移,村名遂趨諧音改作「枕頭」。        交代了枕頭村名的來歷,再說這古老村落文化之厚重。枕頭既然興於明清,自有村中大戶支撐。大戶多有才人出,鄉土文化厚無窮。建村之初,最早只有徐、郝、田三大戶,之後各  氏的人家逐漸落戶枕頭,這才有了「四大家,八小家,二十四個勻勻家」之說。而在眾多  氏中,徐  堪列其首。正如徐氏前輩《徐連山墓表序》所記:「蒙徐公之明惠,揖賢哲於明堂。君落子軌,……遂樽節自持,克儉齊家,以杯水積成渠,集碎液儲而沼,光前裕後,世代永昌,……君之種德,子孫綿長,生有鼎子千金,並蒂呈祥。」徐氏家族中,至清朝同治年間,多有文武秀才出現。如徐連壁、徐連城等;還有徐祿,國學士也,曾因其孫徐階平考取了舉人,任過知縣,因而在院門內豎有旗杆,史稱「旗杆院」。正是有了大戶和名人支撐,時至明清,枕頭已成大村,商貿日益繁榮。尤其是「一心永」「厚全盛」「德發魁」等商鋪最為著名。
        商貿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興盛。傳統建築方面,本村曾建有古老的山神廟、頗具規模的關帝廟,以及建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最大院落田家大院、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最老的磚窯群郝家大院、最早的工業用房土坡老煤窯、建築技術最原始的窯洞徐家古窯。傳統醫療方面,有兩位名醫,其醫術之高明,至今廣為流傳。徐文昭,乃徐氏九代傳人,其在清朝光緒年間,就考取過山西省中醫會試第二名。  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留下許多妙手回春的奇聞軼事。郝萬和,與徐文昭同代,著名獸醫,能聽音斷病,可謂神奇。書法方面,郝鳳丹擅長雙手寫字,徐文昭開藥方筆下生花,現代文人田萬選的正楷、田豐的隸書聞名四方。這些知名人士,是枕頭百  的驕傲,更是枕頭不斷走向繁榮的有力支撐。後人有詩讚曰:「枕頭後起東山梁,捷達汾川通四鄉。易市漸興文厚重,明清以降日輝煌。」       世事滄桑,風雷激蕩;抗日烽火,熊燃平陽。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日寇大舉進攻華北,抗日戰爭爆發。當此民族危亡關頭,1938年至1940年,中共臨汾中心縣  、臨汾縣抗日民主政府及山西省第六專署派出機構駐紮枕頭。枕頭一度成為臨汾縣抗戰活動的中心。1938年2月,日軍攻佔臨汾。抗戰之初,日寇掃蕩,瘋狂至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枕頭數十村民,喪生日寇刀下;全村被毀房屋,不計其數。抗日政府,力率萬眾,軍民一心,英勇抗敵;頻年苦鬥,備受險夷,烈士熱血,  紅老區。抗日縣長李從文、抗日英雄小姐妹、民兵英雄郝長儉。吳莊遇難八志士,英名垂青史,浩氣貫雲嶺。       1938年2月下旬,中共臨汾中心縣委、縣政府撤離縣城後,在金殿、龍祠一帶堅持遊擊活動。同年8月,由於日寇的接連侵犯,環境惡化,縣委、縣政府轉移到西山枕頭一帶堅持鬥爭,在以枕頭為中心的40多個村莊創建了抗日民主根據地。抗日政府及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經常深入山莊窩鋪,宣傳發動群眾參軍參戰,捐獻物資,支援抗戰。枕頭根據地的群眾還主動騰房子、拿被褥,安置山下逃來的難民棲身。縣委、政府同時在枕頭興辦集貿市場,開展物資交流,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在「晉西事變」前的一年又四個月裡,枕頭根據地人民親密團結,發展生產,往日被日寇侵擾的悽涼山鄉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枕頭根據地的建立、壯大,是與抗日縣長李從文的領導分不開的。李從文,垣曲縣古城鎮人,1937年7月,受山西犧盟總會派遣,出任犧盟臨汾縣分會特派員。1938年2月,臨汾失守前夕,李從文率縣機關撤離縣城,在汾河西部開展遊擊活動。同年3月,被山西第六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任命為臨汾縣抗日政府縣長。抗戰期間,李從文在枕頭一帶創建了抗日根據地,組織領導群眾參軍參戰,被群眾譽為「臨汾人民的好縣長」。       讓枕頭老區人民不能忘懷的還有抗日英雄小姐妹李福俏、李福秀。這對同胞姐妹,當年一個17歲,一個僅有15歲,是臨汾縣泊莊村人。1937年末,她倆分別從臨汾女子師範、臨汾縣女子高等小學  業後,毅然投筆從戎,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成為臨汾縣抗日幹部學校第三期學員。1938年11月下旬,駐臨日軍傾巢出動,向西部山區進犯,妄圖消滅臨汾縣抗日政府及其遊擊支隊。李從文縣長接到敵情通報後,立即組織幹部群眾轉移。轉移途中,剛從抗日幹校結業後的福俏、福秀與日軍在坡底村相遇,姐妹倆趁著硝煙突出重圍,向山坡上的松樹林跑去。在接近松樹林時,二人先後負傷,倒在山坡上。這時,面對衝上來的敵人,她們頑強地將身邊的石塊集中一起,用力向敵群投擲,使盡了最後的力氣,終因寡不敵眾,被衝上山來的鬼子抓住。敵酋命令日本兵脫光兩姐妹的衣服,用松木棍捅向她們的下身,將刺刀刺進她們的胸膛,姐妹倆倒在血泊裡,為抗戰獻出了寶貴青春。        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激起了枕頭根據地軍民奮勇反抗。在抗日縣政府領導下,接連取得反掃蕩的勝利,抗日模範相繼湧現。枕頭村抗日英雄郝長儉、郝鐵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939年農曆正月初二的反掃蕩中,民兵郝長儉手提鐮刀追打日本鬼子,救下了被劫持的婦女,至今被村民傳為佳話。本村民兵隊長郝鐵牛用僅剩的一枚手榴彈窮追猛打,嚇退了一個小隊的鬼子兵,長了根據地人民的志氣。        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的形勢下,閻錫山坐不住了,製造了「晉西事變」,組織軍隊進攻八路軍和山西新軍,殺害地方抗日幹部。「晉西事變」後的1939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晉綏軍418團團長婁福生帶領30餘人包圍了臨汾縣抗日政府。晚上,李從文往  洞溝轉移途中被捕,移押於枕頭村。1940年2月,日軍進犯西山,李從文趁混亂時機逃出敵營,在小嶺村前的山溝裡與晉綏軍418團補充營3連1排遭遇,二次落入魔掌,被扣押在洪道村的一孔石窯裡。2月23日,晉綏軍418團補充營3連連長受營長任斌密令,將李從文殺害於洪道村西的松山溝裡。年僅24歲的抗日縣長李從文壯烈犧牲,但 卻永遠活在枕頭老區百姓的心中。      「晉西事變」被閻錫山晉綏軍殺害的還有山西第六專署和臨汾縣抗日政府機關各部門七名負責幹部, 他們是:第六專署組織部負責人楊興武,專署秘書高希敏,專署婦救會委員梁淑媛,專署婦救會負責人徐茵,臨汾縣農救會秘書孟中盂,臨汾縣青救會秘書王光裕,臨汾縣犧盟會特派員陳祖晨,臨汾縣文教科科長王友賢。這七位同志均是我黨培養的年輕有為、血氣方剛的優秀幹部,卻在1939年12月被晉綏軍418團補充營的敵人槍殺於枕頭所轄吳莊村外的山溝裡。       志士丹心化碧血,先烈英名傳山鄉。革命先軀們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枕頭人繼往開來。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堯都區  、區政府支持下,枕頭村於2015年10月建成了枕頭抗戰紀念館,特請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邱金凱題寫了館名,由區老促會指派魏峰海、杜良池、趙松齡這三名副會長,歷時半年,精心籌劃,具體承辦了「枕頭抗戰紀念展覽」。此展覽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生動地再現了枕頭抗日根據地乃至堯都老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感人事跡和精神風貌。這個展覽在枕頭,在堯都在臨汾,產生了強烈反響,眾多的各級幹部、老區百姓,從中受到教育和激勵,他們不忘抗日先烈和無數前輩們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決心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抗日勝利,來之不易;解放戰爭,勇殲頑敵。1947年1月,臨西縣民主政府及其三區政府駐紮於枕頭村。作為抗戰老區,枕頭村的村民在解放戰爭中同樣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秋,在枕頭村,曾發生過一次解放軍聚殲偽保安團、雜牌軍的激烈戰鬥。此時,解放軍從數量、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已空前壯大,窮途末路的蒲縣、隰縣、大寧、石樓等13個偽縣政府機關、保安團、雜牌軍近2000人,逃亡聚集在枕頭村,駐紮在郝家新院。這些敵人擾害百  ,枕頭村民苦熬時日。1947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二十九)早晨,我解放軍從天而降,突然向敵人發起攻擊,1000餘名敵偽人員不堪一擊,除少數敵人逃跑外,大多數敵人被我解放軍殲滅。       1949年臨汾縣第八區政府組織支前擔架隊,奔赴大西北戰場,共有300餘人,騾馬30餘匹。總隊長是區 委幹部郭康,枕頭村的張天順為副隊長。枕頭村共有郝銀喜、徐紅子等60餘名青年參加,從農曆三、四月到九月底,半年冒炮火,萬裡踏崎嶇,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出一曲勝利凱歌。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枕頭村湧現了許多熱血男兒。徐霞齡,15歲參加革命,解放後歷任成都市工業部長、市長等職;田豐,1937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中歷任營教導員、團政委等職;田豐才,1949年參加解放軍,系西北軍政大學學員;田祥才,上中學時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為16期學員;徐吉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榮立三等功;齊建平,1948年參軍,後考入西北軍政大學, 畢業後任五大隊區隊長,解放後任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揮部教導員……老區枕頭英傑輩出,們的閃光名字和卓著功績永載史冊。       1948年,雲嶺換新天,以省  領導幹部王大任為首的土改工作團來到枕頭。全村132戶,585人,人均分地五畝,次年即獲豐收。春風勁吹,山村更新。獲得解放的枕頭村民,迎著勝利的曙光,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行進。       不忘初心邁大步,枕頭古村譜新曲。進入21世紀,隨著農村改革所帶來的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枕頭村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昔日偏僻山莊已發展成具有2000多口人的西山中心大村。繼1990年新的村門樓建成、2009年村中街巷硬化和戲樓建成、2011年雲嶺廟、風景亭建成、2011年舉辦首屆枕頭文化旅遊節之後,又有7000畝荒山綠化、3000畝蘋果栽植,雲嶺公園、小康新村、文化中心等許多重大項目相繼完成。2015年,枕頭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美麗宜居示範村。又經兩年改進,到2017年,已經形成一道秀麗山鄉文化旅遊風景線。攀上海拔1700餘米的雲嶺山頂之峰火臺,登高鳥瞰,枕頭古村新貌,盡收眼底。看得見,古村老屋,院中套院;新村小樓,排列成行;雲嶺公園,美若盆景;寶和塔頂,金碧輝煌。放眼望,群山碧翠,松林著裝;層層梯田,蘋果飄香。再細觀,新舊村落,如鳳凰展翅;雲嶺禪寺,似鳳頭高昂;村中街道,若鳳身擺動;寶和磚塔,猶鳳尾高揚。這隻展開雙翅的鳳凰與村西如巨龍騰飛的雲嶺,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大格局,昭示了龍飛鳳舞的新氣象。正可謂:歲月崢嶸,古村巨變,決勝小康,大步向前!

(作者系堯都區政協原秘書長、堯都區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如果您居住的村子,有歷史、有故事、有寫作完整的村史,可發送給我們,聯繫方式:電話13753567110(微信同號),郵箱:364913833@qq.com,本平臺免費發布~

往期精彩連結

【堯都古村落】之堯廟景區堯廟村

【堯都古村落】之屯裡鎮西蘆村

【堯都古村落】之麻紙的故鄉賈得鄉小程村

【堯都古村落】之古白馬城喬李村

【堯都古村落】之堯廟鎮伊村

【堯都古村落】之段店鄉西孔郭村

【堯都古村落】之段店鄉九洲堡村

【堯都古村落】之梨花山下小蘇村

【堯都古村落】之堯廟鎮大韓村

  我的老家就是這個村——衛青故裡-青城村(堯都古村落專輯之二)

【我的老家就是這個村】之堯都「小西藏」土門鎮二駒村

【我的老家就是這個村】之金殿鎮城居村

  我的老家就是這個村——河東古鎮-官雀

【堯都古村落】之金殿鎮金殿村

【堯都古村落】之唐代古村——封侯村

【堯都古村落】之臥虎山下大翟村

·end·

—轉發是最大的鼓勵,快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相關焦點

  • 【堯都古村落】之金殿鎮錄井村
    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 【堯都古村落】之金殿鎮金殿村
    本輯徵集的內容是堯都區的一些古村落。它覆蓋面大,河東、河西、山區、平川,鄉鎮村堡,方方面面,應有盡有。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
  • 【堯都古村落】之 吳村鎮東郭村
    敬請期待~往期精彩連結【堯都古村落】之堯廟景區堯廟村【堯都古村落】之屯裡鎮西蘆村【堯都古村落】之麻紙的故鄉賈得鄉小程村【堯都古村落】之古白馬城喬李村【堯都古村落】之堯廟鎮伊村【堯都古村落】之段店鄉西孔郭村【堯都古村落】之段店鄉九洲堡村
  • 【堯都古村落】之唐代古村——封侯村
    本輯徵集的內容是堯都區的一些古村落。它覆蓋面大,河東、河西、山區、平川,鄉鎮村堡,方方面面,應有盡有。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
  • 【堯都古村落】之堯廟景區堯廟村
    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
  • 堯都區枕頭村第九屆文化旅遊節開幕 精彩節目迎賓朋
    湯曉燕宣布枕頭鄉枕頭村第九屆文化旅遊節正式啟動。楊永勝講到,辦好枕頭村第九屆文化旅遊節,不但可以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轉型,更能提升堯都對外影響力,提升堯都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特別是鄉村文化旅遊節的舉辦,吸引八方賓朋來枕頭村體驗鄉村旅遊、紅色旅遊。不僅豐富了村民生活,弘揚了紅色文化,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枕頭村的知名度,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 【堯都古村落】之麻紙的故鄉賈得鄉小程村
    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
  • 「堯都古村落」之 吳村鎮東郭村
    本輯徵集的內容是堯都區的一些古村落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 【堯都古村落】之吳村鎮孫曲村
    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之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900—前2800,可見該遺址時代距今已有4000年之多,這就說明4000多年前,此地即「有民居焉」。無須贅述,僅此一端,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擲地有聲地說孫曲村是一古村落,名實相埒,毫不過譽。        說到村名,在老年人講述的傳說和收集民間故事的書刊中都涉及到孫曲村名這個問題。
  • 澄城古村落探秘之旅:走進馮原鎮關家橋村
    專欄簡介澄城古村落探秘之旅:是樂享澄城公眾平臺整合各類資源、傾情打造的探秘澄城古村落全新專欄,旨在用行走的美好傳承澄城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用恢弘的視野探尋澄城古村落的人文故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喚起澄城人傳統村落的鄉愁記憶。
  • 尋訪龍華古村落:觀瀾版畫村——古村活化典範之作
    在龍華,古村落資源極為豐沛,且散布頗廣,觀瀾、大浪、觀湖、福城等街道,均可覓見古村身影。不同於別的城區,早在多年前,龍華區即開始思索如何盤活古村資源。美名遠揚的觀瀾版畫村,即是由古建築群改造升級而成。近年來,龍華全面啟動古村落活化計劃,一眾古村相繼變身為藝術村、音樂村等新型文創園區。這些藝術村落各具特色,參與深圳文博會、創意十二月等活動,形成了明顯的集群效應。
  • 觀瀾版畫村 一個古村落的藝術復興
    被譽為「深圳最美鄉村」的客家古村落——大水田村,版畫原創藝術中心,兩者因為上個世紀初一個著名版畫家的誕生而結合到了在一起。1935年 春之風景版畫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它把現代版畫工坊與客家古村落結合起來,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也給藝術家們提供了怡人的創作環境,因而被譽為「深圳最美麗的鄉村」。
  • 觀瀾版畫村,深圳少有的古村落!
    觀瀾版畫村,位於深圳觀瀾境內,深圳少有的客家古村落之一。據統計版畫村規劃面積達140萬平方米,這裡將客家古村落完美融合,客家文化在這裡被揉和到現代化中,用現代文化將客家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整個村子都是以古建築為主,幾乎見不到現代化建築,給人一種走人古代的錯覺。
  • 橫路村:做精「中國傳統古村落」
    一位寧波遊客逛了胡宅鄉橫路村後,站在村口連連讚嘆,「這裡古色古香,是一個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近年來,胡宅鄉以橫路古村為立足點,大力做好橫路傳統古村落保護、建設和利用文章,推進橫路古村落特色化、精品化、效益化發展,實現了古村的有效保護,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橫路村先後獲得了全國傳統古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市級旅遊特色村,縣秀美鄉村精品村建設村等稱號。
  • 廣西古村落文化 II 全州古村落
    兩年前我們在群裡討論選什麼村,我用網名參與,說既是傳統古村落,這個村起碼要出過文化人,如秀才或舉人之類。於是有網友反駁:「我這個村沒有秀才,難道不可以從旅遊角度去寫」?全州人愛爭蠻話,死鐵爭鋼,這也是「腦殼梆硬」的一種。奈何?第二是寫史要有膽識。過去村裡高大住宅多是地主富豪的,後來分給了窮人。如果寫新主的名,似乎又不準確;如果寫舊主的名, 是否有翻案之嫌?
  • 隱秘在深山中的古村落井陘縣「石門村」
    石門村屬井陘測魚鎮管轄,是井陘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之鄉石門七亙之戰是八路軍指戰員貫徹毛主席黨中央在敵強我弱下實行敵後遊擊戰的模範戰例,極大鼓舞了華北地區軍民運用遊擊戰抗擊日寇的熱情。遊走在古村落巷道內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出臺保護古村落政策
  • 探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尤溪桂峰古村落
    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有一個叫「桂峰」的小村落,這裡曾是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如今還保存著39幢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幾經風雨,漫步其中,一路古意濃濃,仿若穿越歷史,夢回明清。
  • 珠海十大古村落之南門村遊記
    南門村位於鬥門黃楊山附近,600多年前立村,是宋皇室趙氏的聚居地,南門村山清水秀,人文歷史深厚,是值得一去的特色古村,村內有建於明代的趙氏祖祠菉猗堂,另外還遺存有古井、古樹、碉樓、古建築。 近六百年曆的菉猗堂蠔殼牆為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牆。最近在維護沒有能進去參觀下,也非常遺憾。
  • 桂林古村落丨全州沛田村:一座「活」的古村落
    ▲古村落中隨處可見的石雕。據沛田村族譜記載:此處『左有湛江,右有麗巖之源。前有大井之水,旋繞入宅,大沛我田』,故得名沛田。」採訪當天,全州當地民俗學者吳冠金介紹說,據唐氏族譜中的「村名說」所述,沛田村先祖遷徙至此,適宜農耕的自然條件是首要因素:該地域三面環水,有充沛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充足,開闊平坦的土地可供開墾耕種;東面山丘可為日常生活所需的柴草等提供資源,這些都是滿足農耕經濟時代人們生存的條件。
  • 觀瀾版畫村,久負盛名,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深圳觀瀾版畫村,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位於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者、著名版畫家、美術理論家陳煙橋的故鄉—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這個久負盛名的客家小村,現與華僑城甘坑客家小鎮、鶴湖新居、金龜村等一道成為深圳鄉村與民俗旅遊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