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家長3步培養「遊戲力」,用笑聲解決親子衝突

2020-12-23 外婆圖書館

昨天下午我下班回家辦公,娃奶奶帶著孩子去小區廣場玩,只聽見「哇」的一聲,孩子的哭聲竟然從樓底傳到了樓上,我趕緊把身子探出窗外,一探究竟。只見小區廣場上兩個小小的聲影,隱約看見娃奶奶正抱著娃,而娃情緒激動、正在拳打腳踢。

這還了得?我火速換了衣服戴上口罩,衝出門去,來到樓下小區廣場。

聽娃奶奶「告狀」,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是孩子被別的大孩子欺負了,娃想玩廣場旁邊的公共設施小鞦韆,但是總是被小區裡大孩子霸佔,娃一上去,那個大孩子就推娃。娃求助奶奶,奶奶和大孩子商量,大孩子就是不肯讓,娃奶奶也不好說別人,畢竟別人先上去的。

女兒看見奶奶不肯幫自己,於是在奶奶身上發「閒火」,正在打奶奶呢!

看我來了,女兒委屈的撲到我的懷裡,哭著指著鞦韆,意思是想要上去玩,我看著正在鞦韆上的大孩子,正得意洋洋的向我宣告主權。

很顯然如果我問稍大的孩子能不能讓一讓,別的孩子肯定不願意的。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其實在《遊戲力》這本書裡,就提到了很好的方法:那就是用遊戲的語言,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一.孩子的語言,是遊戲的語言

科學家在對黑猩猩進行研究後發現,黑猩猩在群體生活中有時候會產生矛盾,這個時候黑猩猩就會假裝看到一個什麼有趣的東西,另一隻黑猩猩也參與進來,從而修復關係。

其實黑猩猩所具備的用遊戲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孩子在童年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們通過遊戲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解決遇到的情緒或者是實際問題。

可以說,孩子的語言,是遊戲的語言。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遊戲力。他認為遊戲力是比遊戲更加寬泛的概念,不僅指電子遊戲,孩子們一起做的過家家遊戲,還包括枕頭大戰,修自行車等一系列的活動。

孩子們在遊戲中成長,認識世界,宣洩情緒,解決社交等問題。

在《全腦教養法》這本書裡提到,孩子的大腦不僅可以分為左右腦,還可以分為上下腦,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是,孩子在成年之前,大腦的發育是不完全的,當孩子處於情緒波動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接受到大人們講的道理的。大人們只有平復好孩子的情緒,才有可能和孩子講道理。

其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講的道理,孩子又有多少次能夠完全聽得進去呢?所以要想解決具體的問題,讓孩子達到預期的目的,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遊戲的方法。

二.孩子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情緒問題

1.當孩子害怕的時候

之前給孩子買了深見春夫的一套繪本,其中有幾本書講的是怪獸和妖怪的故事。孩子喜歡故事的同時又有一點害怕。有時候孩子一個人玩遊戲的時候,玩著玩著會突然跑過來撲到我的懷裡,對我說害怕。當我問她怕什麼的時候,她會回答說:有怪獸。

我試圖和孩子解釋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怪獸和妖怪。但是繪本上卻有確切的圖畫,孩子是不能夠理解的。後來我換了一種方法,我和孩子玩了一個「你換我來抓」的遊戲。

我假裝怪獸來嚇唬孩子,娃一開始嚇得哇哇叫,躲藏在她爸爸的懷裡不敢出來。後來我讓孩子假裝怪獸來抓我,孩子在家裡追著我滿屋子跑,一邊跑一邊笑,我則假裝嚇的大喊大叫,很誇張的哭,孩子就很高興。孩子扮各種鬼臉來嚇唬我,玩著玩著,孩子對怪獸和妖怪這件事就沒有那麼怕了。

有時候我故意說有怪獸的時候,娃會直接模仿怪獸的叫聲嚇唬我,還會說怪獸飛到天上去了。

這個假裝的遊戲,就讓孩子知道,原來怪獸其實是不可怕的,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可怕樣子罷了。而且只要我們裝作比怪獸還可怕的樣子,怪獸說不定還會被我們嚇跑了呢。

2.當孩子受挫的時候

前段時間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給孩子買了一大堆拼圖,孩子很喜歡,但是隨著拼圖的難度越來越大,孩子有一點受挫的感覺。有一天我和孩子一起拼20多塊的恐龍拼圖,難度稍微有點大,孩子有點受挫,她叫我走開,自己一個人待著。我從沙發站起來離開,但是並沒有走遠。我遠遠地觀察孩子究竟在做什麼。

等我離開後,娃居然把之前非常簡單的,只有5塊的拼圖拿出來了,她把5塊的熊貓拼圖和老虎拼圖來來回回拼了好幾遍,還假裝他們在打架。玩了一會兒後,娃把熊貓和老虎收起來,居然重新開始拼20多塊的恐龍了。

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娃拼簡單的拼圖,竟然是一種自我鼓勵,給自己打氣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找回了力量,重新開始挑戰。這個簡單的遊戲,竟然是治癒自己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與之類似的,家長可以在家裡,給孩子設置一個帳篷或者力量角落,當孩子有點受挫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某個角落,或者帳篷裡可以充電,充的是勇氣和信心。這樣孩子可以慢慢學會自我療愈,自我調節。

當然孩子的情緒問題不止如此,比如孩子孤獨的時候,孩子悲傷的時候,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治癒自己。

3.當孩子不配合的時候

家長們最頭疼的時候,就是和企圖說服孩子做一件孩子並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那麼,通過各種小遊戲幫助自己達成目的,就非常的有用了。

記得有一次,我家女兒不想穿衣服,奶奶和娃已經僵持了有半個小時了,實在沒辦法把娃抱到了我的床上。我對娃說,再不穿衣服就會凍感冒了。可是娃根本不聽。

這個時候,我注意到娃的襯衣是小兔子的圖案,奶奶準備的毛衣是小熊的圖案。於是我對女兒說,天吶窗子外面好像有一隻大灰狼,要吃掉小白兔怎麼辦?娃說打跑大灰狼。我說,這樣吧,我們讓小熊來保護小白兔好不好?娃說好。於是我把毛衣給娃穿上,對娃說,小熊可厲害了,不僅能保護小白兔還能保護你。娃拍拍肚子說,小熊真厲害。

類似的方法,還有哄孩子擦潤膚霜,如果孩子很拒絕,你可以說這是魔法霜,塗完之後就是隱形人,然後和孩子玩一會兒隱形的遊戲。類似的場景,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創設出各種遊戲。

孩子一旦參與到遊戲中來,也就是問題解決的時候了。而且會極大的降低衝突發生的頻率,正如書名所說的,是在笑聲中解決了問題,還賦予了孩子合作和勇氣。

三.大人如何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

那麼最後一點,很多家長會說,自己沒有辦法放低姿態和孩子一起玩耍啊,自己好像也失去了遊戲的創造力。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

其實家長不必那麼焦慮,可以分成三步來做:

第一:不想動的時候,家長充當一個道具就好了。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需要家長的參與,但是「戲份」不會太多,孩子只需要家長幫個小忙,或者是讓家長充當一個不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充當一個道具。

這個時候,家長只需要坐下來,看著孩子玩就好了,在必要的時候,及時給孩子回覆:「是嗎?」「真棒!」「好啊!」就可以了。在教育學上有一句話說,在孩子邀請你之前,不要去打擾孩子。所以如果孩子沒有開口邀請你,家長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第二:參與到不喜歡的事情中。當孩子正在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在可控的情況下,把這件事變成一種遊戲。《遊戲力》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孩子喜歡在家裡尖叫,吵得人無法安心工作,可以把孩子帶到公園裡,對孩子說,每個人有一次尖叫的機會,這個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宣洩情緒,也幫助孩子認識到,尖叫的場合問題。當然有時候遊戲的效果會很微妙,但是它有3個好處:

延長了家長情緒發作的時間,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改變看待孩子行為的視角,能夠儘量理解孩子的行為和原因改變家長當下的不愉快的感受。不管是哪一種效果,都可以讓家長不那麼討厭孩子的行為。討厭孩子的某種行為,不但會傷害孩子的情感,也會讓大人受挫。而遊戲可以改變這些困境。

第三:做遊戲的主導者。薛兆豐在參加《奇葩說》時提到一個例子,他在家裡陪兩個孩子吃早飯時,有時候孩子並不想吃東西,薛兆豐就會用遊戲的方式讓兩個孩子感受食物咽下肚,幫助孩子自主進食。

這其實就是很好的遊戲示範。所以當孩子抗拒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先不要著急發火,而是可以就當下的情況,審視孩子身邊的資源,幫助孩子創設一個情境,讓引發衝突的這件事,變成一個遊戲。當孩子參與到遊戲當中時,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步驟,引導孩子完成遊戲,其實也是達到了家長的目的。

最後,允許孩子更改遊戲規則,創造新的遊戲。如果孩子參與到遊戲中來,但是不想按預設的規則來走,家長可以允許孩子更改規則,最好能夠和孩子討論新的遊戲規則。如果一味的堅持,很可能會違背原來的初衷,讓孩子產生新的牴觸心理。

其實遊戲並不是我們想得那麼複雜,創設遊戲和參與遊戲的前提,都是家長願意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因為遊戲的方式是溫和有趣的方式,是一種用笑聲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家長不願意付出耐心,自然也不會願意去思考和創造,只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去接受去改變。而這樣做,則會導致孩子新的心理創傷。

說到底,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遊戲的方式。孩子的語言,就是遊戲的語言。而家長採用遊戲的語言和孩子溝通,說到底,都是源於愛。

《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氣》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很大,愛孩子的方式,不是拉著孩子的手拖著孩子走,而是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孩子的語言去認知去探索。只有語言對了,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陪孩子在溫馨快樂的環境中一起成長。

願你我,都能在歡笑聲中,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人生和社會的遊戲規則。

相關焦點

  • 9.5分動畫片《布魯伊》:親子關係難題,皆可用「遊戲力」解決
    這部動畫片最大的特點是每一集都出現非常有創意的親子遊戲,從爸爸班迪如何用遊戲解決大小寶矛盾,到媽媽辣椒怎樣抽時間陪伴孩子,都蘊含著很多育兒智慧。而且,這些親子遊戲難度不高,在日常生活就可以進行。其實《布魯伊》中的親子遊戲都源自"遊戲力"這一概念,媽媽辣椒和爸爸班迪巧妙了運用了"遊戲力"中的技巧,輕鬆地突破了育兒困境。
  • 幼兒園大班親子遊戲:培養親子感情
    稻田幼兒園 潘麗紅  一、組織家長進入活動室  教師向家長講解今天的活動內容:召開親子運動會,希望家長孩子密切配合好,爭取更好的表現,培養親子感情,培養孩子自信心。  二、組織孩子做室外八個一「玩球」家長觀看,每位家長關注孩子的表現。
  • 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教你用親子遊戲讓孩子愛上閱讀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從女兒出生到4歲,已經為她發明了150多種親子遊戲,他不僅成為女兒眼中的好爸爸,也收穫了「親子遊戲大王」的稱號。劉勇赫給女兒發明的親子遊戲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運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比如爬行墊、繩子、繪本、氣球等,化平凡為驚喜,所以,他也被朋友戲稱為「省錢育兒法創始人」。
  • 將「愛玩」轉變為「遊戲力」 進口奶粉美贊臣助力爸媽科學育兒
    孩子喜歡玩手機怎麼辦?怎樣規定孩子的遊戲時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們與陌生世界交流的語言。家長可以將遊戲力作為一種親子交流的習慣,從日常出發,藉助孩子愛玩的天性,隨時幫助他們去探索新的世界。
  • 5個親子遊戲讓孩子放下手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很多家長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軟硬兼施依舊無果。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方式來讓孩子擺脫手機,那就是親子遊戲。小飛俠:鍛鍊寶寶四肢平衡躺在床上,雙手撐住寶寶腋下,輕輕的前後左右來回飛翔。遊戲空間可以隨意選擇,不僅可以在沙發上玩,也可以在床上玩。
  • 遊戲: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認為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及時而準確地
  • 《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掌握這100種遊戲,輕鬆成為孩子王
    前兩年,我讀了一本講用遊戲來激發孩子成長中的力量的書,勞倫斯·科恩在書中重點聚焦於如何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激發孩子的自信力,重建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溝通的橋梁。而他這本書的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是「遊戲力」。勞倫斯·科恩是心理學家,專長為兒童遊戲、遊戲治療和親子教養。
  • 美國研究:從小玩遊戲越多,孩子越聰明!3歲前花樣遊戲集合
    孩子多以睡眠為主,可以初步的鍛鍊孩子的視覺與聽覺。比如拿著顏色比較鮮豔的東西在眼前晃,孩子視線會隨著東西移動;或者用積木敲擊出一些聲音,孩子會隨著聲音轉頭。在這些過程中,都可以發出一些語言與孩子交流。b、3-6個月照鏡子。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拖沓、情緒失控、總玩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也正在面臨這些親子難題,不但自己心力交瘁還導致和孩子衝突不斷,費心費力養兒育女反而成為孩子口中的「壞媽媽」,出現嚴重親子危機。
  • 海口開學季,給孩子一次完美親子遊戲體驗
    二、樂高遊戲:穿越障礙遊戲規則:1、每輪2組,每組一組家庭(家長與孩子);2、每組一輛樂高巡控小車,孩子可根據手勢控制車輛,使其躲避障礙物,向終點前進;3、5分鐘內越過障礙到終點為挑戰成功三、樂高遊戲:磚塊行走遊戲規則:1、每輪4組,每組一組家庭(家長與孩子)2、每組4塊積木磚塊,家長擺放磚塊,孩子在磚塊上行走。
  • 100種遊戲,讓你在陪娃玩的同時搭建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除此之外,對於那些充耳不聞的孩子,有家長支招,可以和孩子玩「你喊我答」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你回答我,我下次就能回答你,你若是不回答我,那麼,同理,下次我也對你的呼喚充耳不聞。一個簡單的小遊戲,在一喊一答間,不僅能讓孩子在玩得興味盎然時不知不覺間改掉了充耳不聞的「習慣」,歡樂的親子時光還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
  • 「拔蘿蔔」遊戲讓十歲孩子癱瘓,這些親子遊戲會傷娃,家長別玩了
    甚至有些家長覺得這樣可以讓孩子長得更高這個遊戲就是寶寶站在地上,大人用雙手拿寶寶的手或者捂住耳朵的兩旁,讓寶寶的姿勢像一個「胡蘿蔔」一樣,然後就把寶寶提起來,像拔蘿蔔一樣,很多大人認為「拔蘿蔔」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寶寶長個,就經常帶著寶寶玩,殊不知的是,這個遊戲對寶寶的傷害非常的大。
  • 1歲以內的孩子如何做語言訓練,3個親子互動小遊戲來了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在1歲以前根本不需要做語言訓練,因為孩子那麼小,教了他也不懂啊!0-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幾個親子互動遊戲,非常適合1歲以內的孩子進行語言啟蒙訓練哦!雖然1歲以內的孩子還不懂得兒歌唱的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們非常喜歡看爸爸媽媽的表演,也能通過兒歌的韻律和節奏,以及爸爸媽媽的表情來理解兒歌。這個遊戲還能逐漸建立起孩子對顏色的認知,所以,當孩子對一種綠色和紅色熟悉之後,我們還可以用其他顏色的瓜瓜來教會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顏色哦。
  • 家庭如何開展親子遊戲
    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通過遊戲活動來學習、成長。因此,首先家長應該創設一個良好的遊戲環境。家長創設的親子環境要讓孩子可看、可聽、可觸摸,能充分的感知和體驗。如家長可為孩子騰出一個角落,用布隔開,或利用廢舊材料為孩子布置一個特殊的遊戲環境。幼兒在親子遊戲時需要良好的物質環境,更需要一個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心理環境。
  • 春節假期不出門,帶孩子玩智慧親子遊戲,全家不焦慮
    現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家長們有很多的時間在家陪伴孩子,為什麼不放下手機,遠離恐慌的侵襲,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拉近親子關係,培養彼此的親情,並且還能幫助孩子們增長各種能力,讓孩子們每天保持好奇、積極的心態呢?
  • 幼兒園裡的親子遊戲
    3、教師唱歌曲《發現了》,教師先示範一次,再一句一句練習。   4、出示其他小動物和相應喜歡吃的食物的圖片,引導寶寶觀察,並將這些動物和相應的食物編入歌曲中演唱。   幼兒園親子遊戲三:親子歡樂操   學習目的:指導家長引導寶寶跟著節奏做動作,促進身體的健康。
  • 為孩子假期賴床而頭疼?試試德培(DAP)的遊戲力養育!
    >音樂:假裝遊戲與表演遊戲收穫:父母用愛的方式喚醒孩子,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常規同時讓親子關係更加親暱,在遊戲過程中趕走孩子不愛起床的壞情緒。遊戲準備:在遊戲開始之前家長可以先進入孩子的房間,慢慢打開窗簾讓陽光照進(避免陽光直射到孩子面部),這時,試著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呀!」然後進入遊戲。
  • 在家溜娃13式:孩子不出門,這些室內親子遊戲能消耗孩子的精力
    0-3月齡室內親子遊戲鬼臉大比拼家長可以將孩子放在一個平坦的地方,可以是床上或者是椅子上,家長將周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雜物清理乾淨,頭挨近孩子,讓孩子保持趴著的狀態,然後家長趴著對著孩子做鬼臉,逗孩子笑。
  • 聖誕節活動方案:親子遊戲
    3、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活動準備:  1、幼兒園元旦親子活動的材料、音樂、音箱、獎品等的準備。  2、幼兒園迎新年的環境布置,場地裝飾等,如幼兒園牆面布置、掛飾等。  3、親子活動的人員安排,備選方案的設計,以防天氣等因素影響親子活動的順利開展。
  • 1-3歲親子遊戲方案集
    除了上外面的親子班,父母平時在家裡該怎麼和孩子一起玩呢?怎麼玩才能寓教娛樂呢?我手邊在看的《金寶貝1-3歲專家訓練方案》,正可以為各位有此困擾的BBMM們解疑。學會控制手和腳對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非常重要的事,當家長說出這些部位,他就可以指出身體的位置,說明遊戲起作用了。  4、枕頭路  在室內用枕頭和軟墊鋪一條路,讓路圍著房間彎彎曲曲。家長鼓勵寶寶沿著小路爬完或走完路線。這條路彎曲又不平,家長一定要抓住他的手,並把寶寶的鞋子和襪子都脫了,一旦寶寶的步子穩了,放手讓寶寶自己在枕頭上走幾步,但是要站在附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