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下班回家辦公,娃奶奶帶著孩子去小區廣場玩,只聽見「哇」的一聲,孩子的哭聲竟然從樓底傳到了樓上,我趕緊把身子探出窗外,一探究竟。只見小區廣場上兩個小小的聲影,隱約看見娃奶奶正抱著娃,而娃情緒激動、正在拳打腳踢。
這還了得?我火速換了衣服戴上口罩,衝出門去,來到樓下小區廣場。
聽娃奶奶「告狀」,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是孩子被別的大孩子欺負了,娃想玩廣場旁邊的公共設施小鞦韆,但是總是被小區裡大孩子霸佔,娃一上去,那個大孩子就推娃。娃求助奶奶,奶奶和大孩子商量,大孩子就是不肯讓,娃奶奶也不好說別人,畢竟別人先上去的。
女兒看見奶奶不肯幫自己,於是在奶奶身上發「閒火」,正在打奶奶呢!
看我來了,女兒委屈的撲到我的懷裡,哭著指著鞦韆,意思是想要上去玩,我看著正在鞦韆上的大孩子,正得意洋洋的向我宣告主權。
很顯然如果我問稍大的孩子能不能讓一讓,別的孩子肯定不願意的。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其實在《遊戲力》這本書裡,就提到了很好的方法:那就是用遊戲的語言,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一.孩子的語言,是遊戲的語言
科學家在對黑猩猩進行研究後發現,黑猩猩在群體生活中有時候會產生矛盾,這個時候黑猩猩就會假裝看到一個什麼有趣的東西,另一隻黑猩猩也參與進來,從而修復關係。
其實黑猩猩所具備的用遊戲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孩子在童年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們通過遊戲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解決遇到的情緒或者是實際問題。
可以說,孩子的語言,是遊戲的語言。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遊戲力。他認為遊戲力是比遊戲更加寬泛的概念,不僅指電子遊戲,孩子們一起做的過家家遊戲,還包括枕頭大戰,修自行車等一系列的活動。
孩子們在遊戲中成長,認識世界,宣洩情緒,解決社交等問題。
在《全腦教養法》這本書裡提到,孩子的大腦不僅可以分為左右腦,還可以分為上下腦,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是,孩子在成年之前,大腦的發育是不完全的,當孩子處於情緒波動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接受到大人們講的道理的。大人們只有平復好孩子的情緒,才有可能和孩子講道理。
其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講的道理,孩子又有多少次能夠完全聽得進去呢?所以要想解決具體的問題,讓孩子達到預期的目的,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遊戲的方法。
二.孩子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情緒問題
1.當孩子害怕的時候
之前給孩子買了深見春夫的一套繪本,其中有幾本書講的是怪獸和妖怪的故事。孩子喜歡故事的同時又有一點害怕。有時候孩子一個人玩遊戲的時候,玩著玩著會突然跑過來撲到我的懷裡,對我說害怕。當我問她怕什麼的時候,她會回答說:有怪獸。
我試圖和孩子解釋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怪獸和妖怪。但是繪本上卻有確切的圖畫,孩子是不能夠理解的。後來我換了一種方法,我和孩子玩了一個「你換我來抓」的遊戲。
我假裝怪獸來嚇唬孩子,娃一開始嚇得哇哇叫,躲藏在她爸爸的懷裡不敢出來。後來我讓孩子假裝怪獸來抓我,孩子在家裡追著我滿屋子跑,一邊跑一邊笑,我則假裝嚇的大喊大叫,很誇張的哭,孩子就很高興。孩子扮各種鬼臉來嚇唬我,玩著玩著,孩子對怪獸和妖怪這件事就沒有那麼怕了。
有時候我故意說有怪獸的時候,娃會直接模仿怪獸的叫聲嚇唬我,還會說怪獸飛到天上去了。
這個假裝的遊戲,就讓孩子知道,原來怪獸其實是不可怕的,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可怕樣子罷了。而且只要我們裝作比怪獸還可怕的樣子,怪獸說不定還會被我們嚇跑了呢。
2.當孩子受挫的時候
前段時間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給孩子買了一大堆拼圖,孩子很喜歡,但是隨著拼圖的難度越來越大,孩子有一點受挫的感覺。有一天我和孩子一起拼20多塊的恐龍拼圖,難度稍微有點大,孩子有點受挫,她叫我走開,自己一個人待著。我從沙發站起來離開,但是並沒有走遠。我遠遠地觀察孩子究竟在做什麼。
等我離開後,娃居然把之前非常簡單的,只有5塊的拼圖拿出來了,她把5塊的熊貓拼圖和老虎拼圖來來回回拼了好幾遍,還假裝他們在打架。玩了一會兒後,娃把熊貓和老虎收起來,居然重新開始拼20多塊的恐龍了。
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娃拼簡單的拼圖,竟然是一種自我鼓勵,給自己打氣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找回了力量,重新開始挑戰。這個簡單的遊戲,竟然是治癒自己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與之類似的,家長可以在家裡,給孩子設置一個帳篷或者力量角落,當孩子有點受挫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某個角落,或者帳篷裡可以充電,充的是勇氣和信心。這樣孩子可以慢慢學會自我療愈,自我調節。
當然孩子的情緒問題不止如此,比如孩子孤獨的時候,孩子悲傷的時候,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治癒自己。
3.當孩子不配合的時候
家長們最頭疼的時候,就是和企圖說服孩子做一件孩子並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那麼,通過各種小遊戲幫助自己達成目的,就非常的有用了。
記得有一次,我家女兒不想穿衣服,奶奶和娃已經僵持了有半個小時了,實在沒辦法把娃抱到了我的床上。我對娃說,再不穿衣服就會凍感冒了。可是娃根本不聽。
這個時候,我注意到娃的襯衣是小兔子的圖案,奶奶準備的毛衣是小熊的圖案。於是我對女兒說,天吶窗子外面好像有一隻大灰狼,要吃掉小白兔怎麼辦?娃說打跑大灰狼。我說,這樣吧,我們讓小熊來保護小白兔好不好?娃說好。於是我把毛衣給娃穿上,對娃說,小熊可厲害了,不僅能保護小白兔還能保護你。娃拍拍肚子說,小熊真厲害。
類似的方法,還有哄孩子擦潤膚霜,如果孩子很拒絕,你可以說這是魔法霜,塗完之後就是隱形人,然後和孩子玩一會兒隱形的遊戲。類似的場景,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創設出各種遊戲。
孩子一旦參與到遊戲中來,也就是問題解決的時候了。而且會極大的降低衝突發生的頻率,正如書名所說的,是在笑聲中解決了問題,還賦予了孩子合作和勇氣。
三.大人如何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
那麼最後一點,很多家長會說,自己沒有辦法放低姿態和孩子一起玩耍啊,自己好像也失去了遊戲的創造力。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
其實家長不必那麼焦慮,可以分成三步來做:
第一:不想動的時候,家長充當一個道具就好了。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需要家長的參與,但是「戲份」不會太多,孩子只需要家長幫個小忙,或者是讓家長充當一個不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充當一個道具。
這個時候,家長只需要坐下來,看著孩子玩就好了,在必要的時候,及時給孩子回覆:「是嗎?」「真棒!」「好啊!」就可以了。在教育學上有一句話說,在孩子邀請你之前,不要去打擾孩子。所以如果孩子沒有開口邀請你,家長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第二:參與到不喜歡的事情中。當孩子正在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在可控的情況下,把這件事變成一種遊戲。《遊戲力》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孩子喜歡在家裡尖叫,吵得人無法安心工作,可以把孩子帶到公園裡,對孩子說,每個人有一次尖叫的機會,這個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宣洩情緒,也幫助孩子認識到,尖叫的場合問題。當然有時候遊戲的效果會很微妙,但是它有3個好處:
延長了家長情緒發作的時間,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改變看待孩子行為的視角,能夠儘量理解孩子的行為和原因改變家長當下的不愉快的感受。不管是哪一種效果,都可以讓家長不那麼討厭孩子的行為。討厭孩子的某種行為,不但會傷害孩子的情感,也會讓大人受挫。而遊戲可以改變這些困境。
第三:做遊戲的主導者。薛兆豐在參加《奇葩說》時提到一個例子,他在家裡陪兩個孩子吃早飯時,有時候孩子並不想吃東西,薛兆豐就會用遊戲的方式讓兩個孩子感受食物咽下肚,幫助孩子自主進食。
這其實就是很好的遊戲示範。所以當孩子抗拒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先不要著急發火,而是可以就當下的情況,審視孩子身邊的資源,幫助孩子創設一個情境,讓引發衝突的這件事,變成一個遊戲。當孩子參與到遊戲當中時,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步驟,引導孩子完成遊戲,其實也是達到了家長的目的。
最後,允許孩子更改遊戲規則,創造新的遊戲。如果孩子參與到遊戲中來,但是不想按預設的規則來走,家長可以允許孩子更改規則,最好能夠和孩子討論新的遊戲規則。如果一味的堅持,很可能會違背原來的初衷,讓孩子產生新的牴觸心理。
其實遊戲並不是我們想得那麼複雜,創設遊戲和參與遊戲的前提,都是家長願意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因為遊戲的方式是溫和有趣的方式,是一種用笑聲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家長不願意付出耐心,自然也不會願意去思考和創造,只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去接受去改變。而這樣做,則會導致孩子新的心理創傷。
說到底,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遊戲的方式。孩子的語言,就是遊戲的語言。而家長採用遊戲的語言和孩子溝通,說到底,都是源於愛。
《遊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氣》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很大,愛孩子的方式,不是拉著孩子的手拖著孩子走,而是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孩子的語言去認知去探索。只有語言對了,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陪孩子在溫馨快樂的環境中一起成長。
願你我,都能在歡笑聲中,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人生和社會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