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衛星圖確認!暖風攻入北極圈,北冰洋的冰碎成一幅畫!

2020-12-15 中國氣象愛好者

四月,當太陽直射點一步一步正向北移動時,北半球也正變得越來越溫暖,包括北極。2018年4月15日,從陸地上來的溫暖的風從北美洲北部的麥肯齊三角洲吹入北極圈,吹入北冰洋北美洲一側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溫暖陽光的照耀和春風的吹拂將這裡的海冰揉碎,形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

2018年4月15日,在這一地區上空的衛星記錄了波弗特海在春風吹拂之下破碎的海冰,未解凍的冰雪呈現白色,破碎的海冰中透出深綠色的海水,而波弗特海南部,靠近麥肯齊三角洲的麥肯齊海灣則仍然被薄冰覆蓋著,雖然上面也可以看到已經出現裂紋。獲得這張衛星照片之前的幾天裡,該地區經歷了長時間的大致晴天,允許充足的陽光照射到冰層並融化其表面,在風和陽光的推動下,一些冰就開始分解成小塊。

這樣的景觀在北冰洋邊緣的波弗特海地區是比較多見的,比如2016年4月中旬,同樣是波弗特海,春風吹入這裡,仿佛是撥亂一池春水,讓波弗特海的海冰碎裂成了壯觀的景象。

在2018年2月,由於冬季變暖事件,北極海冰的平均含量是有記錄以來2月份的最低值。然後,2018年3月17日,北極海冰範圍達到年度極大值,但2018年3月,北極海冰年度極大值為有史以來的第二低值。北極越來越溫暖的天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因,溫暖的海水和風正從一路向北湧入北極圈,如你所見,它正踏碎北冰洋的冰。

儘管如此,這些海冰破碎時的紋理和海冰的運動都是幾乎不被人所知的地球曇花一現的奇景。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John Sonntag曾乘坐飛機觀察北冰洋的冰層,「作為科學家,我很榮幸能夠直接親眼目睹寒冷北極圈的美麗和神秘。我經常從飛機的窗戶向外看,看到過很多我不能立即理解的特徵,但是隨後和同事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每種壯麗景觀背後的過程。」對於地球來說,這些景觀只是巨大變化中的一小部分。

相關焦點

  • 「老冰」縮水「新冰」脆弱 北冰洋要變成「無冰洋」?
    專家多年前就發現覆蓋北冰洋的海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冰雲和地面高度衛星(ICESat)所回傳的數據顯示,北冰洋的海冰不僅面積減小,厚度也在縮水。  專家分析,這與氣候變暖和冰流異常有關。
  • 北冰洋「燒開」了?美國專家確認:夏季北極海面幾乎全線偏暖
    北極的確在變暖,不僅空氣變得越來越暖和,北極的水也在變暖——這似乎形成了一個循環,海冰融化使更多的水暴露在陽光下,導致了北極圈內更強的增暖。因此科學家們有理由擔心,接下來北極的夏天可能暖得更加極端,因為歷史上一直有冰反射陽光的海區現在已經轉變為開放水域。
  • 幾十年後,北冰洋的夏天將沒有冰,這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每年,北冰洋的薄層結冰形成海冰。在春天和夏天,這些海冰會再次融化,但是一些海冰會在夏天存留下來,被稱為多年冰。 多年冰比每年形成和融化的海冰更厚,更有彈性,但隨著北極氣候變暖(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這種多年冰正面臨威脅。 在過去的40年裡,多年冰已經減少了大約一半。
  • 高清圖集 | 雅魯藏布江、撒哈拉之眼、北極圈……
    高清圖集 | 雅魯藏布江、撒哈拉之眼、北極圈…… 2020-06-16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西伯利亞正在「燃燒」 北極圈內山火蔓延逼近北冰洋(視頻)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6月27日報導,哥白尼前哨2號衛星近日觀測到,在距離北冰洋僅幾十公裡處的西伯利亞地區發生山火,這是近幾年來所觀測到的位於北極圈內最靠北的山火。衛星觀測到,北極圈內的山火逼近北冰洋歐盟地球觀測項目的一份聲明稱,每年的這個時候山火普遍發生,創紀錄的高溫和強風讓情況變得令人擔憂。
  • 北極圈鄰近國家地圖 俄羅斯北極圈考察範圍[圖]
    不過,俄羅斯地質學家日前宣布,經過考察,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公裡的北冰洋地區也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這一主張立刻遭到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  想再擴120萬平方公裡  據英國《衛報》6月28日報導,俄羅斯地質考察小組搭乘具有冰下科研能力的核潛艇對北極地區進行了為期6周的勘探。
  • 北冰洋的「無冰之夏」
    通過衛星觀測,1979年至2000年,北極夏季最小海冰範圍平均為670萬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數值在2012年達到最低,只有近334萬平方千米,又減少了一半左右。  北極海冰減少,直接影響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種生物。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是在北極海冰上換氣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極熊在水下的活動能力遠遠不及海豹。
  • 哥倫比亞冰原:北極圈以外北半球最大的冰原,被稱為「河流之母」
    阿拉斯加哥倫比亞冰原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地區,從分類上來看可以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其中南極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冰川,平均厚度超過2000米,在北極的北冰洋地區和格陵蘭島也有大量的冰川分布。
  • 加拿大巴芬島——北極圈內的原始荒原(圖)
    世界第五大島——巴芬島就是加拿大北極群島的組成部分,是北極圈島嶼中面積最大、最多人居住的地方,並且也是風景最秀麗的地方。  從最北端的伯德(Bordeur)半島出發穿越巴芬島,第一階段是滑雪前行。拖著重達200磅的雪橇,穿行於怪石嶙峋的峽谷,你馬上就會發現,地形的複雜性遠遠大於地圖給你的提示。
  • 北冰洋永凍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組圖)
    據專家稱,歐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帶的永凍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據推測,永凍冰迅速融化可能是氣候變暖所致,並可能反過來促使氣候進一步變暖。 新華社/法新 歐洲航天局2006年20日公布歐洲環境衛星發回的圖片時說,歐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帶的永凍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據推測,永凍冰迅速融化可能是氣候變暖所致,並可能反過來促使氣候進一步變暖。
  • 北冰洋即將迎來「無冰之夏」,航海者歡呼,卻是地球災難的開始
    美國海洋大氣局的科學家提出了這個觀點,他們指出,通過不同角度的研究發現,地球變暖趨勢的繼續,北極地區將會迎來沒有冰的夏天,這一切可能就會發生在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也有可能,無冰之年到來的時間還會提前。
  • 極地破冰之旅,在北極圈的海水裡漂浮是什麼體驗?
    近些年來,北歐旅遊成為中國遊客熱捧的旅遊目的地,去北歐遊玩可供遊客獨特體驗的遊玩項目很多,其中乘坐破冰船在北極圈裡航行、在北冰洋裡漂浮成為最為火爆的北歐旅遊高端玩法,幾乎每一位來北歐旅遊的遊客都會體驗一次極地破冰之旅,小編有幸體驗過一趟,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乘坐破冰船在北極圈的海水裡漂浮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沒有海冰的北冰洋:隨著全球變暖,這一現象最早將會在2044年出現
    北冰洋,英文名為Arctic Ocean,即「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一位德國地理學家將它命名為「北大洋」,直到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才將它的名字改為「北冰洋」——因為航海時代開啟,人們能深入北冰洋,了解到那是一片氣候嚴寒,而且常年有海冰覆蓋的海洋,又因為它在最北,所以這個名字才最貼切。但是,你能想像沒有海冰覆蓋的北冰洋是什麼樣子嗎?
  • 全球首次10個中國人極夜期間在北極圈內徒步抵達北冰洋
    2019年12月4日北京時間早晨6點24分,加拿大當地時間12月3日下午15點24分,來自中國的耿雲鵬、馬世哲、殷志勇、王妍(女)、黃偉、許明月、胡維、王也(女)、趙蓉(女)、加拿大籍華人張翼飛一行10人零下30度徒步北極圈因紐維克-圖克公路成功抵達終點,這是人類歷史上,全球首次10個中國人在極夜期間以徒步方式沿因紐維克-圖克公路抵達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圖克村
  • 谷歌高清衛星影像在電力線路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概述水經注軟體可以輕鬆下載無水印Google Earth衛星影像、有明確拍攝日期的歷史影像、地方高清天地圖、百度高德大字體列印地圖,按1萬/5千等國家標準圖幅下載,下載陸地及海洋高程、STRM高程、提取10米等高線等深線、CASS高程點,與AutoCAD
  • 北極圈爭奪日趨白熱化,美專家:俄破冰船是「奪取」北極最強武器
    圖為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如今,大國之間已不僅僅滿足於陸上、海洋之爭,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了北極圈這個資源寶庫,同時資源爭奪已日趨白熱化。兩極也給人們的運輸帶來了便利,如果開通兩極海上航路,將縮短世界距離,是交通史上的一大進步,現在俄羅斯正在開闢北極(北冰洋)航路。那麼,你是否想過親身到達南極去看看企鵝,去北極見一見北極熊呢?北極圈的氣候一年四季都冷。冬天,太陽總是在地平線以下,海面完全封住了。北極圈可以說是屬於冰天雪地的世界。大部分北冰洋表面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白色的海洋。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科學家: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南極有南極洲,而北極有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之一,雖然是四大洋裡面最小的一個,但因為北冰洋有厚厚的冰層,所以,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儲存地之一。但是多年以來,根據各國北極科考隊的檢測,北極冰層正在持續不斷的融化,並且消融速度越來越快。
  • 元朝領土的最北端,真的到北冰洋了嗎?
    眾所周知,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疆域最大的朝代,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中的元朝地圖來看,元朝的版圖東起庫頁島、日本海,南達南海,西至天山,而其北端更是一直畫到北冰洋,總面積達到2000多萬平方公裡。將嶺北行省北部畫至北冰洋的元朝疆域圖我們先來看元朝人自己是怎麼說的。
  • 為防俄軍核飛彈,美斥資24億研製預警衛星專盯北冰洋
    該衛星系統實際上是一整套天基飛彈預警衛星系統,一共由5顆衛星組成,其中3顆部署在靜止軌道,另外2顆部署在大橢圓軌道。(美國衛星發射)其實早在冷戰期間,美蘇兩方在空中都部署了大量的飛彈預警衛星來應對對方發起的飛彈攻擊。美國現有的DSP衛星飛彈預警系統從1972年投入運行,至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且都在靜止軌道上運行。
  • 「高分一號」衛星首批城市影像高清圖賞
    我國於今年4月2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一號」衛星,該衛星擁有高清晰度的地表拍照能力,對於我國的城市建設規劃和災害防控都能起到重大作用。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其官方網站中公布了「高分一號」衛星所拍攝的首批影像圖,其中包括北京、上海、銀川、大同四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