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Nature文章揭示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取得重大進展

2020-12-12 生物谷

2016年4月21日/生物谷BIOON/--大多數人類遺傳病是由於點突變---DNA序列上的單個鹼基錯誤---導致的。然而,當前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不能夠高效地校正細胞中的這些突變,而且經常導致隨機的核苷酸插入或刪除(insertions or deletion, indel)。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CRISPR/Cas9技術進行改進,構建出一種新的「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並且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在人細胞系和小鼠細胞系中,這種鹼基編輯器永久性地和高效地將鹼基胞嘧啶(C)轉化為鹼基尿嘧啶(U),同時具有較低的編輯錯誤發生率。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4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ogrammable editing of a target base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ouble-stranded DNA cleavage」。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基因組學創新計劃科學主任Jacob Corn(未參與者這項研究)說,「在人體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大量的遺傳病存在,這些遺傳病本質上是由於鹼基換入或換出。」

在此之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方法一直依賴於一種被稱作同源重組修復(homology-directed repair)的細胞機制,其中這種修復是由基因組DNA上的雙鏈斷裂觸發的。科學家們給細胞導入一種含有目標序列的DNA模板,並利用酶Cas9在這種細胞的基因組靶位點上進行切割,導致基因組發生雙鏈斷裂,然後等待一段時候後觀察這種同源重組修復是否將這種模板整合到基因組中,將雙鏈重新連接在一起。不幸的是,這種方法是低效率的(整合很少發生),而且經常在斷裂點附近以隨機indel的形式引入新的鹼基錯誤,從而使得它不適合用於點突變的治療性地校正。

因此,在哈佛大學化學家和化學生物學家David Liu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嘗試了一種不同的方法。首先,他們讓Cas9部分失活,使得它不能夠在細胞基因組上產生雙鏈斷裂。他們然後讓Cas9與一種被稱作胞苷脫氨酶的酶偶聯在一起,這樣就可在不用切割DNA的情形下,直接催化C變成U(本質上等同於胸腺嘧啶T)。將這種偶聯物導入細胞中,會在細胞基因組靶位點上產生一對錯配的鹼基對:一條鏈上新產生的U與另一條鏈上初始鹼基G錯配。Liu解釋道,「這種[錯配]讓DNA發生扭曲。它在DNA上產生一個有趣的但看起來並不正常的小凸起。」

這種凸起觸發一種不同的細胞修復機制,即錯配修復,這個修復機制移除錯配鹼基對(U-G)中的一個,然後用與剩下的鹼基互補的鹼基進行替換。在不知道哪個鹼基是正確的情形下,錯配修復產生所需的G→C轉換的概率是50%,另外,U→C轉換的概率也是50%。

但是當模板信息可獲得時,錯配修復確實還會進一步整入這種信息:它檢測到DNA骨架上被稱作缺口的小片段斷裂。Liu說,「細胞已進化出錯配修復機制來優先考慮舊有的DNA鏈而不是新合成的DNA鏈。新合成的DNA鏈往往存在一些缺口。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可能能夠操縱錯配修復來偏好地校正我們不想要的DNA鏈,也就是含有G的那條DNA鏈。」

研究人員為此再次對Cas9進行基因改造,這次改造的目的在於讓它能夠在不進行基因編輯的含G的DNA鏈上產生缺口,同時讓需要進行基因編輯的含U的DNA鏈保持完整。Liu說,「這時,細胞會說,『哈,這裡存在一個鹼基錯配,發生錯誤的鹼基肯定是G,這是因為含G的DNA鏈存在缺口,而被細胞認為是新合成的DNA鏈。』它將偏好地對鹼基G進行校正,同時校正時利用另外一條鏈作為模板。」

通過在人細胞的基因組中的6個位點上使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報導,正確的鹼基校正率高達37%,同時只有1%左右的序列發生indel。相反,在其中的三個位點上,利用正常的Cas9編輯技術進行測試,正確的校正率不到1%,而且4%以上的序列發生indel。研究人員還利用這種技術在小鼠細胞中將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聯的APOE基因的一個高風險變異體轉換為低風險的基因版本,證實了這個技術校正疾病相關性突變的潛力。

Corn說,「通過對這種Cas9進行基因改造,他們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誘騙細胞偏好選擇它通常並不偏好選擇的修復途徑。」然而,他提醒道,由於這種方法當前只能夠將鹼基對C-G轉化為U-A(亦即T-A),而且在一些情形下,它還會對與靶位點靠得很近的其他鹼基C進行編輯,「因此,它當然不是靈丹妙藥。這並不意味著你如今能夠治療每種遺傳病。但是很可能將有不少遺傳病可利用這種方法加以治療。」

英國牛津大學Tudor Fulga將這種技術稱為「一種構思非常巧妙的想法」,可以規避低效率的同源重組修復和降低不想要的indel產生。他告訴《科學家》雜誌,「我認為這將會在這個領域引發觀念轉變。這種基於Cas9的鹼基編輯方法很可能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不論是在解答基礎研究問題的情形下,還是在基於基因組改造的治療應用方面。」

與此同時,還有兩篇文章同一天在線出現Nature期刊上。這兩篇文章都涉及Cas9的一種潛在替代者:Cpf1酶。CRISPR/Cpf1在細胞基因組靶位點上進行切割,產生「粘性末端(sticky end)」---切割的DNA上存在的突出末端,在DNA雙鏈斷裂位點的兩邊留下未配對的鹼基---而不是利用Cas9切割DNA雙鏈產生的平頭末端(blunt end)。

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同事們證實不同於Cas9,Cpf1除了切割DNA外,還對RNA進行加工。相關研究於2016年4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CRISPR-associated DNA-cleaving enzyme Cpf1 also processes precursor CRISPR RNA」。(詳細報導參見生物谷新聞:Nature:重大發現!史上最簡單的CRISPR/Cpf1系統可切割DNA和RNA)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來自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黃志偉(Zhiwei Huang)教授和同事們解析出CRISPR/Cpf1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於2016年4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pf1 in complex with CRISPR RNA」。(詳細報導參見新聞:Nature:揭示CRISPR-Cpf1識別crRNA以及剪切pre-crRNA的機制)

黃教授告訴《科學家》雜誌,「在細胞中進行DNA修復時,粘性末端要比[平頭末端]更加高效。我們認為[理解] Cpf1的結構將有助我們不僅知道Cpf1的工作機制,而且也有助設計更加特異性的和更加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Programmable editing of a target base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ouble-stranded DNA cleavage

doi:10.1038/nature17946

Alexis C. Komor, Yongjoo B. Kim, Michael S. Packer, John A. Zuris & David R. Liu

Current genome-editing technologies introduce double-stranded (ds) DNA breaks at a target locus as the first step to gene correction1, 2. Although most genetic diseases arise from point mutations, current approaches to point mutation correction are inefficient and typically induce an abundance of random insertions and deletions (indels) at the target locus resulting from the cellular response to dsDNA breaks1, 2.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base editing』, a new approach to genome editing that enables the direct, irreversible conversion of one target DNA base into another in a programmable manner, without requiring dsDNA backbone cleavage or a donor template. We engineered fusions of CRISPR/Cas9 and a cytidine deaminase enzyme that retain the ability to be programmed with a guide RNA, do not induce dsDNA breaks, and mediate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ytidine to uridine, thereby effecting a C→T (or G→A) substitution. The resulting 『base editors』 convert cytidines within a window of approximately five nucleotides, and can efficiently correct a variety of point mutations relevant to human disease. In four transformed human and murine cell lines, second- and third-generation base editors that fuse uracil glycosylase inhibitor, and that use a Cas9 nickase targeting the non-edited strand, manipulate the cellular DNA repair response to favour desired base-editing outcomes, resulting in permanent correction of ~15–75% of total cellular DNA with minimal (typically ≤1%) indel formation. Base editing expands the scope and efficiency of genome editing of point mutations.

The CRISPR-associated DNA-cleaving enzyme Cpf1 also processes precursor CRISPR RNA

doi:10.1038/nature17945

Ines Fonfara, Hagen Richter, Majda Bratovi?, Ana?s Le Rhun & Emmanuelle Charpentier

CRISPR–Cas systems that provide defence against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in bacteria and archaea have evolved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to target and cleave RNA or DNA1. The well-studied types I, II and III utilize a set of distinct CRISPR-associated (Cas) proteins for production of mature CRISPR RNAs (crRNAs) and interference with invading nucleic acids. In types I and III, Cas6 or Cas5d cleaves precursor crRNA (pre-crRNA)2, 3, 4, 5 and the mature crRNAs then guide a complex of Cas proteins (Cascade-Cas3, type I; Csm or Cmr, type III) to target and cleave invading DNA or RNA6, 7, 8, 9, 10, 11, 12. In type II systems, RNase III cleaves pre-crRNA base-paired with trans-activating crRNA (tracrRNA) in the presence of Cas9 (refs 13, 14). The mature tracrRNA–crRNA duplex then guides Cas9 to cleave target DNA15. Here, we demonstrate a novel mechanism in CRISPR–Cas immunity. We show that type V-A Cpf1 from Francisella novicida is a dual-nuclease that is specific to crRNA biogenesis and target DNA interference. Cpf1 cleaves pre-crRNA upstream of a hairpin structure formed within the CRISPR repeats and thereby generates intermediate crRNAs that are processed further, leading to mature crRNAs. After recognition of a 5′-YTN-3′ 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on the non-target DNA strand and subsequent probing for an eight-nucleotide seed sequence, Cpf1, guided by the single mature repeat-spacer crRNA, introduces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the target DNA to generate a 5′ overhang16. The RNase and DNase activities of Cpf1 require sequence- and structure-specific binding to the hairpin of crRNA repeats. Cpf1 uses distinct active domains for both nuclease reactions and cleaves nucleic acid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sium or calcium. This study uncovers a new family of enzymes with specific dual endoribonuclease and endonuclease activiti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ype V-A constitutes the most minimalistic of the CRISPR–Cas systems so far describ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pf1 in complex with CRISPR RNA

doi:10.1038/nature17944

De Dong, Kuan Ren, Xiaolin Qiu, Jianlin Zheng, Minghui Guo, Xiaoyu Guan, Hongnan Liu, Ningning Li, Bailing Zhang, Daijun Yang, Chuang Ma, Shuo Wang, Dan Wu, Yunfeng Ma, Shilong Fan, Jiawei Wang, Ning Gao & Zhiwei Huang

The CRISPR–Cas systems, as exemplified by CRISPR–Cas9, are RNA-guide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 used by bacteria and archaea to defend against viral infection1, 2, 3, 4, 5, 6, 7. The CRISPR–Cpf1 system, a new class 2 CRISPR–Cas system, mediates robust DNA interference in human cells1, 8, 9, 10. Although functionally conserved, Cpf1 and Cas9 differ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ir guide RNA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Here we report the 2.38??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RISPR RNA (crRNA)-bound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2006 Cpf1 (LbCpf1). LbCpf1 has a triangle-shaped architecture with a large positively charged channel at the centre. Recognized by the oligo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of LbCpf1, the crRNA adopts a highly distorted conformation stabilized by extensive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the (Mg(H2O)6)2+ ion. The oligo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lso harbours a looped-out helical domain that is important for LbCpf1 substrate binding. Binding of crRNA or crRNA lacking the guide sequence induces mark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but no oligomerization of LbCpf1. Our study reveals the crRNA recognition mechanism and provides insight into crRNA-guided substrate binding of LbCpf1,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engineering LbCpf1 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and specificity for genome editing.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基因編輯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06.25-2016.06.26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熱度背後的冷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Kellie A Schaefer和共同第一作者Wen-Hsuan Wu均同意撤稿,而包括通訊作者Alexander G Bassuk以及Vinit B Mahajan在內的其餘四位作者則不同意撤稿。這與通常的撤稿情況還是有所不同,一般的撤稿大多數情況貌似都是通訊作者要撤稿,這篇爭議性文章通訊作者則堅持了自己的意見。顯然,這篇文章在研究者們內部也有巨大分歧。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圖片來自CRISPR-Cas9是一種在過去十年中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它切割出基因組中不需要的部分,並插入新的DNA片段。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測試這種技術,以期有一天可以將它用於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有關脫靶編輯的報導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導致了旨在阻止脫靶編輯的新研究。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技術還可以導致大量不想要的DNA重複。
  • Science子刊:重大突破!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在體內...
    Peer教授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可以在活體動物中有效治療癌症的研究。必須強調的是,這不是化療。沒有任何副作用,用這種方法治療的癌細胞將永遠不會再活躍起來。Cas9的分子剪刀剪斷了癌細胞的DNA,從而永久地阻止了它們的複製。」為了研究利用這種技術治療癌症的可行性,Peer教授和他的團隊選擇了兩種最致命的癌症:膠質母細胞瘤和轉移性卵巢癌。
  • 2016年11月全球CRISPR/Cas9取得重大進展梳理
    2016年11月28日,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誌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
  • 我國番茄、茄子、西甜瓜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一群群的科研人經過長期努力與協同攻關,終於結出累累碩果,在番茄、茄子和西甜瓜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上取得重大進展,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該策略可以很容易地複製推廣到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良雜交作物的主要農藝性狀提供了一個鮮明的應用實例。 博士研究生楊天霞為該文章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李常保研究員和華中農業大學葉志彪教授為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 利用CRISPR/Cas9系統治療HBV感染取得突破性進展
    鑑於每次讀取DNA時是按密碼子(每個密碼子由連續的三個鹼基組成)讀取的,在關鍵位點上發生的這些小的DNA序列變化經常破壞相應的基因和它的蛋白產物的功能。基於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嘗試利用CRISPR/Cas9系統治療HBV感染,並且取得重大進展。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給人類基因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允許精確刪除任何人類基因這一點,使科學家得以對基因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但這種技術也有局限性——暫時而言,它只能同時移除同一個細胞中的單個基因或基因片段,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基因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的問題時遇到了瓶頸。現在,班傑明·布蘭科(Benjamin Blencowe)和傑森·莫法特(Jason Moffat)的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雖然之前開發的方法報告了較少的與CRISPR技術相關的脫靶效應,但是這些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方法往往表現出較低的編輯效率。論文通訊作者、廣島大學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研究生院教授Wataru Nomura說,「我們的目標是開發出避免脫靶效應的方法,脫靶效應是基因組編輯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我們的方法是一箭雙鵰。我們可以同時提高基因組編輯的精確性和抑制脫靶效應。」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第11期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包含Base editor技術)學習班通知
    講師介紹:這次學習班我們邀請了兩位在基因編輯領域具有豐富實操經驗的教授作為主講人,通過三天的系統學習,能讓您熟悉並掌握基因編輯技術的核心知識點與詳細操作技巧。王永明博士於2010年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較早的開展了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貢獻有1)首次把基因編輯技術用到了心血管領域,論文發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被評為2012年度心臟領域最好的論文;2)首次用基因編輯技術製作了長QT綜合症幹細胞模型;3)發明了附著體CRISPR/Cas9技術,可以高效的敲除基因;4)發明了高通量測試gRNA效率的方法
  • 昆明動物所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第12期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包含Base editor技術)學習班通知
    講師介紹:這次學習班我們邀請了兩位在基因編輯領域具有豐富實操經驗的教授作為主講人,通過三天的系統學習,能讓您熟悉並掌握基因編輯技術的核心知識點與詳細操作技巧。王永明博士於2010年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較早的開展了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貢獻有1)首次把基因編輯技術用到了心血管領域,論文發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被評為2012年度心臟領域最好的論文;2)首次用基因編輯技術製作了長QT綜合症幹細胞模型;3)發明了附著體CRISPR/Cas9技術,可以高效的敲除基因;4)發明了高通量測試gRNA效率的方法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3】Nature:重大發現!靶向鐵死亡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療效doi:10.1038/s41586-019-1170-y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和Cayman Chemical公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鮮為人知的細胞死亡類型,即鐵死亡(ferroptosis)。
  • 研究揭示聚(UG)尾RNA在基因組保護和表觀遺傳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聚(UG)尾RNA在基因組保護和表觀遺傳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1 23:26:49 哈佛醫學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Scott Kennedy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新聞...
  • CRISPR女神Nature發表高保真Cas9最新成果
    Nature發表高保真Cas9最新成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1/4190 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近幾年迅猛發展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 16:16: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 華人學者同日再發5篇Nature
    同時,《自然》也在線刊登了另外3篇華人學者課題組的論文。在這篇報導中,我們將為各位讀者介紹這五項最新發現。在這項研究中,他的團隊直指這項顛覆性技術的一大瓶頸:為了成功對基因組進行編輯,CRISPR-Cas9系統要求目標位點處存在PAM序列,而一般的PAM序列均為NGG。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倘若不使用NGG序列,CRISPR-Cas9的編輯效率就會大跌,這限制了這一技術的應用潛力。
  •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靈長類中不會導致明顯的脫靶效應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研究,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這一系統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臨床前的安全性卻缺少全面的評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統在小鼠中會造成大量脫靶突變。
  • CRISPR/Cas9技術,路在何方?
    與以前效率低下的DNA編輯方法相比,新出現的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提供了一條捷徑。它就像一個DNA剪刀手,剪開特定RNA序列指向的地方,從而開啟細胞DNA的修復過程——要麼使某個導致腫瘤瘋長的基因「繳械投降」,要麼對受損基因(比如導致囊腫性纖維化的變異)進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