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動物所在樹蛙科系統發育和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類群表現出多樣的性狀差異,因此,該科在生物學的諸多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是驗證進化假說的理想材料。近些年,基於傳統DNA基因片段數據,樹蛙科的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爭議和衝突的地方仍然廣泛存在,需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另外,樹蛙科有著兩棲類中最為豐富的繁殖類型,但是,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與物種多樣性分化的關係,目前並不清楚。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家雞矮小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央廣網昆明9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螢光是進化生物學最有趣的現象之一,主要用於警戒和求偶交流。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的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這種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基於大量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基礎,科研人員利用短片段基因標記(CYTB)、Illumina基因組測序以及分布地點、海拔等生態數據的整合分析,對白腹鼠屬的起源、生物地理擴散、種群歷史、潛在棲息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未來的變化情況以及基因組水平的適應性進化進行了研究。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昆明動物所研究新進展:現生樹蛙科起源於亞洲內陸地區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近年來,基於傳統DNA基因片段數據,樹蛙科的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爭議和衝突的地方仍然廣泛存在,需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樹蛙科有著兩棲類中最為豐富的繁殖類型,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與物種多樣性分化有何關係?
-
昆明動物所在樹蛙科動物分類及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儘管有研究建議將印度和斯裡蘭卡的小樹蛙屬物種併入擬小樹蛙屬,但由於取樣有限,不少印度和斯裡蘭卡的小樹蛙屬物種的屬級分類及擬小樹蛙屬的系統進化關係還需進一步探討。楊君興研究員課題組(餘國華,張明旺,楊君興)通過較為全面的取樣,利用線粒體基因序列並結合形態學證據探討了鋸腿原指樹蛙種組和小樹蛙屬的分類及進化。
-
昆明植物所在糖化學合成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糖化學合成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03-17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合成化學團隊肖國志課題組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糖化學合成研究工作:(1)發展糖化學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2)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類天然產物進行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從魚類進化到四足動物,這已是進化論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陸地,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卻是科學家們長年探索的課題。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高精度類人猿基因組圖譜揭示人類進化新線索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宣布,他們新近繪製出紅毛猩猩和黑猩猩這兩種類人猿的高精度基因組圖譜,與過去類似研究不同的是這次沒有參照人類基因組圖譜,因此更準確地揭示了人類與類人猿的基因差異。利用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和先進的拼接方法,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繪製出的這個高精度基因組圖譜,對人與類人猿基因組的差異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解讀。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繪製基因組圖譜時,需要把整個基因組打成碎片,對每塊碎片進行測序,然後拼接起來,就像拼圖一樣。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啟動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和吉林省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長春應化所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忠明研究小組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趙品晶教授課題組合作,在Rh(I)催化的C-H鍵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種
-
昆明動物研究所715萬採購螢光顯微系統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自成立了以來,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計劃,為生物、植物技術研究做出了不菲的貢獻,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一種能舒張血管的人造細胞華聲在線12月11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周娉) 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記者今天從省科技廳獲悉,湖南大學聯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構建了一種產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細胞,具有血管舒張的生理效應,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學)上。現有的血管舒張治療,是通過注射血管舒張小分子藥物。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博士研究生朱婷婷在彭俊華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9種陸生植物的全基因組序列檢索發現,在苔蘚和石松植物中NAC蛋白的數量小於30,而在被子植物中則多於100。
-
「螃蟹的腿」,進化成了「蝴蝶的翅膀」?科學家還真找到了證據
考慮到翼龍所在的恐龍時代開啟於大約2.25億年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以及哺乳動物出現於大約2億年前,那麼昆蟲的的確確是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動物,比其他任何飛行動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都長了至少一倍。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隻飛行的昆蟲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它的翅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甲殼類動物的腿?
-
我國番茄、茄子、西甜瓜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一群群的科研人經過長期努力與協同攻關,終於結出累累碩果,在番茄、茄子和西甜瓜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上取得重大進展,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272 02 番茄花青素合成的轉錄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