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3 生物谷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朱婷婷在彭俊華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9種陸生植物的全基因組序列檢索發現,在苔蘚和石松植物中NAC蛋白的數量小於30,而在被子植物中則多於100。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這些NAC蛋白由21個亞家族組成,在各亞家族中,NAC蛋白的轉錄激活區存在高度保守的基序,這些特異基序可能在NAC蛋白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還指出,NAC蛋白很有可能起源於4億年前,並隨著維管植物的分化而廣泛擴張。

與前人局限於被子植物的研究相比,該研究對更廣泛來源的植物全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重新界定了NAC蛋白的亞家族以及各亞家族的特異性,並首次對NAC蛋白的進化史進行了探討。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轉基因專項、中科院重要方向及973項目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Phylogenetic Analyses Urave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NAC Proteins in Plants

Tingting Zhu, Eviatar Nevo, Dongfa Sun, Junhua Peng

NAC (NAM/ATAF/CUC) proteins are one of the largest group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lants. Although many NAC proteins based on Arabidopsis and rice genom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a number of species, a complete survey and classification of all NAC genes in plant species from disparate evolutionary groups is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whole-genome sequences from nine major lineages of land plants to unvei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rotei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ewer than 30 NAC proteins present in both mosses and lycophytes, whereas more than 100 were found in most of the angiosperms. Phylogenetic analyses suggest that NAC proteins consist of 21 subfamilies, most of which have highly conserved non-NAC domain motifs. Six of these subfamilies existed in early-diverged land plants, whereas the remainder diverged only within the angiosperms. We hypothesize that NAC proteins probably originated sometime more than 400 million years ago and expanded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s into organisms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possibly after the divergence of lycophytes from the other vascular plants.

相關焦點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鰱鱅魚基因組進化與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鰱鱅魚是典型的東亞特有鯉科魚類, 在我國是最大的經濟魚類養殖群體, 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水產蛋白資源。有趣的是,「胖頭魚」等亞洲鯉魚作為中國暢銷美食,在美國卻有另一番景象。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線發表了題為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bighead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ir evolution
  • 植物耐鹽基因分子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夏濤教授的課題組,通過基因改組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鈉氫逆向轉運蛋白」,轉入並表達這種新基因的植物,能夠在高鹽環境下正常生長。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轉基因植物有望成為鹽鹼地的「死敵」。該項成果目前已經申請了中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
  • 英語漫畫 進化的困惑Evolution
    英文:「Eat, survive, re
  • 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 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保忠課題組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Scallop genome
  • MAPK家族進化研究獲進展
    MAPK全名是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由MAPK、MAPKK和MAPKKK參與構成的
  • 小麥多倍體形成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著絲粒特異的組蛋白H3的變異體CENH3(人類及哺乳動物稱為CENPA),在果蠅、擬南芥和油菜中都存在適應性進化,被認為可能和著絲粒區重複衛星序列的快速進化是相對應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以小麥不同倍性及人工合成多倍體小麥為材料,同源克隆小麥的CENH3基因並初步研究該基因在多倍體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
  • PLoS Patho:沈前華等植物抗病蛋白的結構功能分析研究獲進展
    植物細胞內抗病蛋白特異性識別病原菌後激發強烈的抗病反應,這類抗病反應往往伴有局部的細胞死亡。但抗病蛋白介導的抗病與細胞死亡的因果關係多有爭議、其亞細胞分區定位與死亡信號的關係也不是很清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沈前華課題組系統地研究了大麥白粉菌抗病蛋白MLA10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亞細胞定位與抗病反應、細胞死亡的關係等。
  • 中國科學家發現抗病小體 植物免疫研究獲歷史性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這一歷史性重大突破的相關成果,北京時間4月5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柴繼傑團隊近年在動物炎症小體結構研究中取得突破,由於炎症小體的蛋白質與植物抗病蛋白具有諸多相似性,這些研究為解析植物抗病蛋白結構積累了寶貴經驗。周儉民團隊和柴繼傑團隊通過合作,早在2007-2008年就提出植物與病原細菌間攻防的「誘餌模型」並提供了初步證據。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對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對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團隊與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PIFI計劃)教授Graham Pyke、Klaus Lunau合作,以我國西南山地亞高山森林中的大白花杜鵑
  • 研究植物的小夥伴收藏| 最新植物研究資料庫,基因、蛋白分析工具,SCI撰寫,期刊選擇
    NGS & sRNA Tools  {二代測序(NGS)資料庫,包括植物的RNA和基因組信息資源}https://mpss.danforthcenter.org/index.phpThe Plant Organelles Database    (植物器官研究資料庫)http://podb.nibb.ac.jp/Organellome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邢禮軍報導了VA真菌與解磷細菌的協同作用,增強植物對磷的利用率。    (四)菌根真菌的生態學研究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AMF已經進化到包含多個基因組(multiple genomes),AMF與植物通過菌絲橋相互結合,那些不同的基因組潛在地圍繞菌絲橋活動,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AMF的種群生態學和遺傳學,以進一步弄清它們與植物是如何協同進化的。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邱英雄研究組在第三紀孑遺植物進化方面取得進展
    東亞溫帶落葉林為第三紀孑遺植物的避難所,但孑遺植物的起源以及如何應對古環境的變化仍不清楚。為闡明這一科學問題,該研究組選擇東亞植物區系的特有類群連香樹屬(Cercidiphyllum)為研究對象,利用系統發育、譜系地理學以及生態位模型方法,分析了該屬現存兩個種(連香樹與大葉連香樹)的物種分化時間、居群時空動態。結果表明,種間的分化時間不早於中新世。
  • 科學家動物基因研究獲進展 或解複雜器官進化之謎
    科學家動物基因研究獲進展 或解複雜器官進化之謎 那麼,「眼睛」這一複雜、精緻、完善的成像視覺器官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呢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科學家近日經過研究發現,複雜器官的進化是多基因聯合作用的結果。該研究結果對進一步研究複雜性狀的起源和進化有重要意義。  蝙蝠是夜行性動物。食蟲蝙蝠主要用回聲定位來確定方位、捕捉昆蟲,其眼睛退化;舊大陸果蝠沒有回聲定位能力,它們主要依賴視覺和嗅覺來尋找食物,其眼睛很發達。
  • 植物葉片溫度研究獲新進展
    隨著全球變暖,植物的熱適應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葉片溫度直接決定了植物所處的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