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豆科作為第二大經濟作物,為人類和動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來源。但是目前雜交育種較少在豆科作物中應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絨氈層研究也鮮有報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為了解析豆科植物的育性調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在其菸草逆轉座子Tnt1插入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一個雄性不育突變體empty anther1ean1)。它表現為營養期植株生長正常,而生殖期雄性不育。遺傳學分析顯示ean1為單基因隱性突變導致的。顯微鏡觀察發現ean1突變體表現為花粉缺失的空花葯表型。因尚未有蒺藜苜蓿花葯發育的相關研究,該團隊參考擬南芥和水稻的花葯發育分期,從細胞形態特徵上將蒺藜苜蓿花葯發育分為14期。ean1突變體在花葯發育的第8期開始出現絨氈層降解缺陷,後期不能產生小孢子。且其胼胝質的合成也有缺陷。而後,通過基因組重測序技術克隆到EAN1基因,反向遺傳學和遺傳互補實驗都證明EAN1基因調控蒺藜苜蓿的雄性不育表型。EAN1編碼一個細胞核定位的bHLH蛋白。它在絨氈層中特異性表達,在花葯發育的第7期表達量最高。這些結果表明,EAN1調控絨氈層的降解和胼胝質的合成。

進一步結合已測序的藻類以及其它陸生植物,該團隊重構了植物bHLH蛋白的系統進化樹。結果表明,所有已報導的參與絨氈層調控的bHLH轉錄因子特異地聚類為II和III(a+c)1兩個亞家族。EAN1屬於II類亞家族,蒺藜苜蓿III(a+c)1亞家族中的三個成員MtAMS、MtAMSL和MtDYT1也都參與絨氈層和小孢子的發育,而EAN1能特異地與這三個III(a+c)1亞家族成員形成異源二聚體。這表明在被子植物絨氈層發育中,II和III(a+c)1類bHLH亞家族成員間存在一個保守的異源二聚化機制。

此前研究表明,絨氈層廣泛存在於所有陸生維管植物中,而苔蘚植物中(苔類、蘚類和角苔類)的絨氈層分布情況有待進一步探索。但有趣的是,II和III(a+c)1兩個bHLH亞家族保守存在於所有陸生植物中,包括三大苔蘚類標誌植物(地錢、小立碗蘚和角苔)。但是在水生藻類植物中沒有發現。該研究的結果說明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分子路徑可能在陸生植物類群分化之前就已經存在。該研究成果對於理解陸生植物絨氈層及雄性生殖器官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理論和應用價值。

相關研究結果以A study of male fertility control in Medicago truncatula uncover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recruitment of two tapetal bHLH subfamilies in plant sexual reproduction為題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版納植物園博士鄭小玲和賀亮亮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陳江華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項目的資助。

蒺藜苜蓿花朵

野生型和ean1突變體不同發育器官對比圖

絨氈層特異表達的EAN1編碼一個細胞核定位的bHLH蛋白

II和III(a+c)1類兩個絨氈層特異的bHLH亞家族保守存在於所有陸生植物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77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引發「綠色革命」的赤黴素(GA)在株高和分枝發育的調控中發揮作用,豆科植物在農業和生態系統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關於其株高和分枝發育的研究及GA在其中的作用鮮有報導,這制約豆科作物的育種改良。  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具有二倍體、基因組較小、閉花自花授粉、遺傳轉化體系較為成熟等優點,因而是豆科的模式植物。
  • 茶葉香氣形成機制與調控研究獲進展
    茶葉香氣形成機制與調控研究獲進展 來源:華南植物園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25   今日/總瀏覽:1/3528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螢光是進化生物學最有趣的現象之一,主要用於警戒和求偶交流。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的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這種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 ...年廣東廣西植物學會聯合學術年會暨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
    本次會議以「攜手共築綠色未來」為主題,就植物科學研究新進展、科普教育新舉措、人才培養新路徑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來自粵桂兩地科研院校約130名參會代表參加了會議。4名特邀專家和9名青年學者分別分享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涵蓋植物進化、發育、基因組學、藥用以及科普等多個層面。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科訊」對學術報告進行同步直播。
  • 石斛花香物質芳樟醇代謝調控研究獲進展
    從傳粉的角度來看,石斛為蟲媒花,為了吸引昆蟲傳粉,能夠合成與釋放一些特殊氣味物質,部分石斛釋放的氣味物質具有香味,然而,目前對石斛花香物質的生物合成與調控研究尚不多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業及資源植物研究中心博士俞振明在研究員段俊的指導下,以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為材料,在研究發現芳樟醇是鐵皮石斛中主要的單萜類花香物質成分之一的基礎上,從全基因組水平挖掘到34個萜類合酶基因(命名為DoTPS1-34)。
  • 研究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纖毛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了一個纖毛特異性的小GTP酶Rabl2對膜蛋白運出纖毛的重要調控作用。纖毛(cilium)是一種在人體內廣泛分布、突出於細胞表面的富含微管的毛髮狀細胞器,能通過擺動產生力,並能作為細胞的「天線」感知胞外的生物信號(如Hedgehog信號分子)、化學信號(如氣味分子)和物理信號(如光和機械力)。
  •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9   今日/總瀏覽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植物葉片溫度研究獲新進展
    人們通常用氣溫來判斷植物的生長環境,然而即使在相同氣溫下,植物的葉片溫度也可能有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植物葉片溫度的差異及其機制,有助於準確了解植物所處的微環境,深入認識植物的熱適應。此前對葉片溫度影響因子的研究大多針對某個性狀或某幾個性狀,然而除了蒸騰以外,很多物理性狀,如葉片大小、形狀、物性、解剖結構以及光學特性等都會對葉片溫度產生影響。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明星基因」COP1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 版納植物園2019自然之蘭花展
    中新網雲南新聞4月13日電(繆超)12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2019自然之蘭花展」,蘭科植物是版納植物園開展保護和研究的重點類群,自然之蘭花展從美學和科學的角度,展示蘭花卓絕的風姿、精巧的生殖策略、以及蘭科植物系統進化研究和保護方面的成果。
  • 樹木水力結構研究新進展
    不同的物種對所在環境的適應性及其適應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植物對逆境條件的適應性研究一直是生理生態學研究的熱點。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與美國邁阿密大學合作,在樹木水力結構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版納植物園第42期「成長中的望天樹」走進社區學校
    版納植物園第42期「成長中的望天樹」走進社區學校 2018-12-2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植物園在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
  • ...暨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第六屆學術交流活動在深圳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以「攜手共築綠色未來」為主題,就植物科學研究新進展、科普教育新舉措、人才培養新路徑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來自粵桂兩地科研院校約130名參會代表參加了會議。4名特邀專家和9名青年學者分別分享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涵蓋植物進化、發育、基因組學、藥用以及科普等多個層面。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科訊」對學術報告進行同步直播。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在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方面...
    11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學與進化1區,5年IF 13.401)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劉進賢課題組關於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機制研究最新成果。
  •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學者訪問版納植物園
    8月13日,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onathan Adams博士和美國紐約市立學院David Lohman博士兩位學者攜四個學術報告做客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XTBG SEMINAR系列學術講座,讓版納植物園的師生們充分享受了學術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