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09 生物谷

 

 

生物螢光是進化生物學最有趣的現象之一,主要用於警戒和求偶交流。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螢火蟲的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這種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為了探討螢火蟲特別是亞洲分布的這些屬種的系統發育地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協同進化研究組合作,利用二代基因組淺層測序(genome skimm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對昆明動物所自2002年以來收集的一部分樣品共計15個屬23種亞洲螢火蟲進行了測序,獲得了它們的線粒體基因組和核糖體DNA,其中11屬22種螢火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和核糖體DNA均為首次報導;並對亞洲螢火蟲的系統發育和成蟲發光的進化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這些亞洲分布螢火蟲屬的系統發育地位,揭示了螢火蟲的共同祖先具有成蟲生物螢光。該研究成果完善了亞洲螢火蟲的系統發育研究,並為進一步揭示全世界螢火蟲的系統發育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源。該研究成果於8月21日在線發表在進化生物學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該研究成果發表後立即引起歐洲叩甲總科研究專家的關注,並表達了共享所擁有的大量標本,未來開展合作深入推進包括螢火蟲在內的叩甲總科昆蟲研究的意願。

版納植物園陳興、昆明動物所董志巍和劉貴春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學燕、版納植物園研究員彭豔瓊和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版納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No. 09KF001B04)、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1472035)和中國雲南省科技廳(No. 2014FB179)等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螢火蟲為何發光 問問它們的祖先吧
    螢火蟲為何會發光?全世界螢火蟲的系統發育關係如何?其祖先什麼樣?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學科組的一項最新成果,完善了亞洲螢火蟲的系統發育研究,並為深入揭示全世界螢火蟲的系統發育關係提供了重要數據。
  • 昆明動物所在樹蛙科系統發育和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穩健的系統發育假說是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的基礎,其對於解決分類爭議,理解演化歷程和解析分化模式至關重要。樹蛙科(Rhacophoridae)隸屬於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多樣性豐富,目前已描述有約19個屬420個物種,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地區。
  • 「生物多樣性百科」節肢動物·雲南窗螢:我是這條GAI最酷的螢火蟲
    雲南窗螢的卵、幼蟲、蛹和雌成蟲可發微弱的奶黃色光,幼蟲主要捕食蝸牛等軟體動物,而雄蟲若在受到刺激時,會出現反射性出血的現象。雲南窗螢屬於晝行性螢火蟲,化學信號(信息素)則是其雌雄在求偶時的主要識別方式。對於雌蟲來說它為了繁衍後代它會儘可能多的生育 「寶寶」。最神奇的是,這些卵寶寶會在夜晚發出奶黃色的光。
  • 生物奇觀:螢火蟲的光和人工冷光的區別有多少?這些你知道嗎?
    蛹再經過3個星期,就變成了成蟲,那就是螢火蟲。螢火蟲怎麼會有發光的本領呢?原來,螢火蟲的光來自它腹部最後兩節的發光器。發光器的構造分3部分:一是發光層;二是發光層上面形成小窗孔的透明表皮;三是在發光層下面,由反光細胞構成的反光層。發光層裡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有兩種發光物質——螢光素和螢光素酶。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節肢動物·雲南窗螢:我是這條GAI最酷的螢火蟲
    雲南窗螢的卵、幼蟲、蛹和雌成蟲可發微弱的奶黃色光,幼蟲主要捕食蝸牛等軟體動物,而雄蟲若在受到刺激時,會出現反射性出血的現象。 雲南窗螢屬於晝行性螢火蟲,化學信號(信息素)則是其雌雄在求偶時的主要識別方式。對於雌蟲來說它為了繁衍後代它會儘可能多的生育 「寶寶」。最神奇的是,這些卵寶寶會在夜晚發出奶黃色的光。
  • 昆明動物研究所715萬採購螢光顯微系統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自成立了以來,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計劃,為生物、植物技術研究做出了不菲的貢獻,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 昆明動物所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 想知道螢火蟲是怎樣發光的嗎?來看看這些會發光的生物
    清風伴隨著蟲鳴,再加上螢火蟲的點點星光,不需要一點人間的煙火,就能勾勒出一副令人沉醉的夏夜繪卷。在感受美好的畫面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隻只小小的螢火蟲是如何散發出如此令人著迷的光芒的?其實在世界上不只是螢火蟲能發出亮光,還有許多其他神奇的生物也能發出屬於自己的亮光。就讓我們帶著未知,一起來看看這些會發光的神奇動物。
  • 奇妙的博物館故事系列二:螢火蟲
    螢火蟲 講解員:劉珊 視頻原文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講解員劉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那些會發光的生物。你會想到的有哪些會發光的生物呢?
  • 湍蛙屬的多樣性及系統演化研究取得進展
    該區域多樣化的生態系統,複雜多變的地形,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廣泛的生態位,也為其擁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創造了條件。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區域的森林砍伐、棲息地破壞和環境汙染等現象日益加劇,嚴重威脅生物的生存,很多物種可能還沒有來得及被發現就已經滅絕。因此,在這一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獲得其系統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 會發光的螢火蟲 最怕城市裡的光
    天生帶有螢光細胞  我省常見的螢火蟲,是黑胸螢。  螢火蟲的尾巴能夠發光,這是為什麼?  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王世貴教授,是我省屈指可數的對本地螢火蟲有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他向記者解釋說,因為螢火蟲生來帶有發光細胞。  這種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螢光素、螢光素酶。
  • 暗訪夜精靈 探秘上海螢光
    螢火蟲,是一種小甲蟲,隸屬於昆蟲綱、鞘翅目、螢科,全身有硬硬的盔甲保護。螢火蟲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它們喜歡吃各種螺和蝸牛,是十足的肉食主義者。很多種類的螢火蟲腹端能發出螢光,屬於生物發光,這就是名字的由來。
  • 螢火蟲生存受城市光汙染嚴重威脅 離開原產地難活
    天生帶有螢光細胞  我省常見的螢火蟲,是黑胸螢。  螢火蟲的尾巴能夠發光,這是為什麼?  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王世貴教授,是我省屈指可數的對本地螢火蟲有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他向錢報記者解釋說,因為螢火蟲生來帶有發光細胞。  這種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螢光素、螢光素酶。兩者能夠相互作用,形成螢火蟲自身的發光器。
  • 你有多久沒有看過螢火蟲了?螢火蟲是如何發光的?
    螢光素酶使它們發光在螢火蟲中,使它們發光的化學反應依賴於一種叫螢光素酶的酶。螢火蟲的生物發光需要光器中存在鈣、三磷酸腺苷、化學螢光素和螢光素酶。當氧氣被引入到這種化學成分的混合物中時,它會引發一種產生光的反應。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研究進展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目前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本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重點介紹近年來我國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進展。同時進一步闡述了目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國際前沿方向,包括微生物群落空間分布及其驅動機制、群落構建過程與共存網絡、微生物地理分布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聯以及預測微生物群落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 生物發光為何都是危險的?除了螢火蟲,這3種生物你切記別碰
    筆者-小文生物發光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現象之一,人們普遍覺得會發光的動物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但實際上,生物發光可不是為了好看才進化出來的,而是為了躲避捕食者、誘惑獵物亦或是在交配時派上用場。而在眾多會發光的生物中,水母則是最為有名的,即使是在陽光無法穿透的深海當中,在螢光蛋白、光蛋白和其他生物發光蛋白的幫助下,水母這種美麗的生物仍然可以散發出誘人的光輝,但我們都知道,水母是有毒的,因此,貿然靠近水母的海洋生物要麼被它蜇到,要麼就嘗盡了苦頭。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博士研究生朱婷婷在彭俊華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9種陸生植物的全基因組序列檢索發現,在苔蘚和石松植物中NAC蛋白的數量小於30,而在被子植物中則多於100。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CS Chemical Biology。
  • 螢火蟲靠什麼發光
    螢火蟲尾部的「發光器」中有上千個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含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這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另一類被稱為螢光素酶,簡單來說就是催化劑。螢光素可以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將此化學反應中的化學能轉化為光能,從而發出螢光。螢火蟲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滅,這是因為螢火蟲的氣管所輸送的氧氣量並不是恆定的,當氧氣充足時,反應劇烈,光亮就強;氧氣不充足時,反應緩慢,光亮就會變弱,甚至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