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家雞矮小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昆明9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在體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雞或鬥雞(>5 kg)和小型觀賞雞(~0.5 kg)可達到10倍以上的懸殊差異。作為重要的經濟性狀,家雞的體型一直受到育種工作者的長期關注。其中,家雞的矮小化(dwarfism)在蛋雞和觀賞雞選育中至關重要。然而,傳統關於家雞體型的研究難以精確鎖定關鍵基因,家雞體型大小的遺傳學機制尚不清楚。

針對家雞的矮小化現象,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嘗試採用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法,對我國著名矮小化觀賞雞——元寶雞展開研究。相關結果顯示,BMP10基因在元寶雞受強烈的人工選擇作用,其上遊啟動子區域的突變導致其在元寶雞心臟中表達上調,是導致其矮小化的重要原因。該基因可以解釋元寶雞22.41%的體型變異。相關工作也表明,運用群體基因組分析有望在較小的群體樣本水平發掘家雞複雜性狀的主效基因。

有意思的是,矮小化的家雞品系眾多,其遺傳機制是否相同?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選取了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雞——塞拉瑪(Serama)和我國雲南著名的小型雞——大圍山微型雞開展了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群體遺傳結構分析揭示,元寶雞、塞拉瑪和大圍山微型雞有著獨立的遺傳組分。群體歷史分析顯示,元寶雞和塞拉瑪在選育過程中經歷了強烈的瓶頸效應。選擇信號和模擬計算分析鎖定IGF1和POU1F1是決定塞拉瑪矮小化的重要基因。相關基因均在生長發育相關通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選擇信號組合的模式提示「雜種優勢」效應是導致塞拉瑪成為世界上體型最小雞種的重要原因。對三個矮小化雞種的比較分析顯示,它們矮小化的遺傳機制並不相同,很可能是多次獨立選育的結果。相關結果也為今後的家雞育種工作提供重要的靶點和參考。

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王明山、博士研究生Newton O. Otecko,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勝以及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吳東東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和副研究員彭旻晟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973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在樹蛙科系統發育和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些年,基於傳統DNA基因片段數據,樹蛙科的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爭議和衝突的地方仍然廣泛存在,需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另外,樹蛙科有著兩棲類中最為豐富的繁殖類型,但是,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與物種多樣性分化的關係,目前並不清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銅催化不對稱炔丙基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銅催化不對稱炔丙基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邵龍 4月19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胡向平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在銅催化不對稱炔丙基轉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運用一種脫矽活化的新策略,成功實現了Cu-催化的炔丙醇酯與β-萘酚及富電子苯酚間的不對稱[3+2]環加成反應,相關研究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德國應用化學
  • 昆明植物所在糖化學合成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糖化學合成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03-17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合成化學團隊肖國志課題組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糖化學合成研究工作:(1)發展糖化學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2)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類天然產物進行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 昆明動物所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
  • 動物所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中功能樞紐研究取得進展
    動物所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中功能樞紐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8 動物研究所 【受研究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母源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磊研究組長期從事相關過程的分子機制研究。
  • 超疏油表面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究發展中心張招柱研究員帶領的複合潤滑材料研究組在超疏油表面的製備及功能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海灣扇貝養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灣扇貝養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8-08-06 21:29:00由中科院海洋所張國範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四年多的研究,於2月28日通過了由河北省水產局主持對「中科紅海灣扇貝」苗種規模繁育進行的現場驗收.這標誌著我國海灣扇貝的海水養殖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海灣扇貝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引進的優良海水養殖貝類,現已經本土化並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海水養殖產業。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評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評估研究中取得進展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和貴州省對石漠化進行了研究和治理,建立了一些較好的治理模式,但對於這些模式缺乏定量化的生態經濟評價,阻礙了這些模式的推廣與優化。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舉行走進秘境永德大雪山科普活動
    央廣網臨滄7月7日消息(記者李健飛 通訊員吳麗彬)7月5、6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雲山保護聯合共同開展「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 走進秘境永德大雪山」行動,舉辦生物多樣性系列科普活動。
  • 成都山地所在潰決型泥石流形成臨界條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成都山地所在潰決型泥石流形成臨界條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10-31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潰決型泥石流的準確預警報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國際滑坡泥石流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帶領的學科團隊,圍繞潰決型泥石流形成機理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團隊系統總結了現有的堰塞壩災史數據,開展了一系列堰塞壩潰決形成泥石流實驗,獲取了堰塞壩形成過程、泥石流運動學和動力學的數據。
  • 昆明動物所研究新進展:現生樹蛙科起源於亞洲內陸地區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近年來,基於傳統DNA基因片段數據,樹蛙科的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爭議和衝突的地方仍然廣泛存在,需開展深入的系統研究。樹蛙科有著兩棲類中最為豐富的繁殖類型,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與物種多樣性分化有何關係?
  • 金屬表面氧分子活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熊宇傑教授課題組發現金屬晶面對於氧分子的活化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Facet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a Key Parameter to the Activ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for Organic Catalysis and Cancer Treatment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
  • 我國塊菌(松露)資源及其人工栽培取得系列進展
    黑塊菌(松露)及美食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於富強團隊開展的「塊菌(松露)及其人工栽培(培育)」取得了系列進展。經過30餘年的研究,我國已考證確認的塊菌有60餘種,成為繼北美、歐洲之後,塊菌分布的又一多度中心。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蘭州化物所C-N鍵活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漢民帶領的研究小組在1,3-二胺的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4, DOI: 10.1002/anie.201403774)上。
  •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對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對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團隊與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PIFI計劃)教授Graham Pyke、Klaus Lunau合作,以我國西南山地亞高山森林中的大白花杜鵑
  • 瑞士弗裡堡大學和大連化物所學者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瑞士弗裡堡大學和大連化物所學者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2015-12-10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瑞士弗裡堡大學教授Gregor Rainer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哲到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Brain oscillatory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visual perception and memory和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onal signaling molec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