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是指當一些分子被吸附到某些粗糙的金屬,如金、銀或銅的表面時,它們的拉曼譜線強度會得到極大地增強,這種不尋常的拉曼散射增強現象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效應。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高靈敏分析技術,它可以探測和分析物質表層所吸附的各類分子,對於有些體系,它的靈敏度甚至達到檢測單分子水平。但是,它的應用具有很大局限性——僅有少數幾種金屬(金、銀、銅)可產生如此強大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效應,並且這些金屬的基底必須是粗糙的或需要製備成納米粒子。

傳統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作為一次性使用的材料,其發展限制已不能滿足現今人們對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性能日益增加的要求。另外,從應用的角度,需要製備穩定的可再生的SERS基底,並賦予其更多的功能。針對這些問題,智能所科研人員經過大量實驗研究得到了一系列的多功能的循環SERS基底。這些基底能夠滿足高效快捷的實時檢測,並且能夠重複循環使用,如在氧化鈦納米管陣列上修飾不同金納米顆粒,在銀納米線陣列修飾氧化鈦顆粒,從而實現既可採集拉曼增強信號,又可以適時進行光降解;在不同形貌的磁性納米顆粒表面修飾金、銀納米顆粒,從而實現富集、檢測與循環使用等多功能一體化。

相關研究結果已陸續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歐洲無機化學》(Eur. J. Inorg. Chem.)、《拉曼光譜》、《材料化學》等國際學術期刊上。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智能所正在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動態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用於農藥殘留檢測」、「SHINERS技術探測毒品/爆炸物」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應用納米技術去除飲用水中微汙染物的基礎研究」等項目的支持。

多功能可循環使用SERS基底圖示:(A)氧化鈦/金陣列合成示意圖;(B)銀陣列/氧化鈦顆粒合成示意圖;(C)氧化鐵/銀複合材料富集、組裝與檢測示意圖;(D)鎳磁性納米線的循環使用過程

相關焦點

  • 拉曼研究熱潮有增無減 應用突破是首要任務
    本次會議中,大會報告環節安排了4個有關拉曼技術及儀器的報告,其中廈門大學任斌在第一天的大會報告中就作了題為《表界面高空間分辨針尖增強拉曼光譜研究》的報告;第二天的《拉曼光譜及相關光譜技術的研究進展》專場更是匯聚了近20個拉曼光譜最新研究成果的相關報告。從出席會議的人數來說,拉曼分會場座無虛席,甚至有不少代表站著聽會,與上一屆分子光譜會相比,拉曼研究的熱潮有增無減。
  • 蘇州納米所在多功能超疏水智能塗層研究中獲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多功能超疏水智能塗層研究中獲進展 2017-10-13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製造人工超疏水表面並將其廣泛應用於防水、自清潔、減阻以及選擇性吸收等領域,已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穩定性、靈活性、實用性仍是超疏水材料在實際應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將超疏水材料與可穿戴柔性傳感應用相結合的超疏水智能塗層未見報導。
  • 超疏油表面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究發展中心張招柱研究員帶領的複合潤滑材料研究組在超疏油表面的製備及功能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HORIBA前沿用戶報導 | 復旦巧用增強拉曼「識」霧霾
    ,相比傳統拉曼技術,這種方法更靈敏、更快速,很好地克服了在拉曼研究大氣顆粒物中增強效果差和穩定性差的難點,頗具潛力。研究人員利用「倒金字塔」型的表面增強基底Klarite,通過沉積法採集單顆粒氣溶膠,如下圖。因為其倒金字塔型的碗狀結構非常適合承載~1 μm的單顆粒,因此拉曼增強因子平均可以達到6倍。
  • 借力表面增強拉曼 中科院實現對水體中Hg(II)免標記定量檢測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利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技術,實現了對水體中汞離子的選擇性、免標記、半定量的檢測。該項成果對實現實際水樣中重金屬離子的高選擇性及準確檢測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
  • 科學家發表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綜述論文
    >
  • 理化所在基於液態金屬結構色的可偽裝柔性機器人研究中獲進展
    理化所在基於液態金屬結構色的可偽裝柔性機器人研究中獲進展 2018-11-20 理化技術研究所 鎵基液態合金具有優異的導熱性和導電性、低粘度、良好的流動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先前的研究中,其展現出了在外加電場和犧牲金屬的刺激下產生變形和運動的能力,在柔性機器人領域被寄予厚望。  鎵基合金一直以銀白色的金屬光澤示人。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報導了液態金屬表面在犧牲金屬或電場的刺激下可產生變色現象,使得液態金屬具備了類似章魚等頭足綱動物的柔軟、可變形變色的特點。
  • 的moiré聲子研究中取得進展
    TMD材料中的聲子性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獲得新進展。比如,在hBN/WSe2中,採用與WSe2光學躍遷匹配的雷射可共振激發hBN原本光學禁戒的聲子;通過共振拉曼散射可激發轉角多層石墨烯子系統中的層間剪切模式[Nat.Commun.5:5309(2014)];在MoS2/石墨烯異質結中觀察到MoS2子系統的剪切模以及vdWHs的層間呼吸模式[ACS Nano 11:11714 (2017)]。
  • 找準SERS技術與拉曼儀器結合點 應用才能落地——訪上海師範大學...
    對於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的研究,中國目前大多還處於基礎科研階段,真正應用到實際案例的並不多。楊海峰說,如何找到SERS和應用端(比如拉曼儀器)的結合點至關重要,只有資本、儀器製造、解決方案構建、應用市場多方協同,拉曼光譜才可能早日真正走入生活,服務人民。
  • ...生物大分子模擬、分子結構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近場光學理論與...
    姓名: 陳茂篤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 分子篩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近幾年來李燦研究組利用紫外拉曼光譜在含過渡金屬雜原子分子篩(如TS-1, Ti-MCM-41,Fe-ZSM-5和Fe-SBA-15)活性位鑑定,以及幾種典型分子篩(如X型分子篩,Fe-ZSM-5)合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
  • 物理所石墨烯晶界輸運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在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可控制備、物性調控及原型器件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在2007年,他們就首次通過外延的方法在金屬釕單晶表面獲得了釐米量級大小、幾乎無缺陷的大面積高質量單層石墨烯。
  • 超3000人次報名,拉曼光譜主題網絡研討會圓滿閉幕(含部分報告視頻)
    報告題目:《超低波數拉曼在二維材料層間耦合作用研究中的應用》精彩視頻回放廈門大學的李劍鋒教授介紹了殼層隔絕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技術,突破SERS只有在粗糙金銀銅表面才有較強增強的長期瓶頸。
  • 多功能耐久性超疏水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但該材料存在功能單一、無法快速大規模製備、表面結構易被破壞而導致材料失效、耐久性差等缺陷,從而嚴重限制了其應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招柱團隊開發出了一種簡單、高效製備耐久性超疏水材料的新工藝,克服了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易損壞、耐久性差及難於大規模製備等難題。他們將織物浸泡在聚四氟蠟和氟化石墨混合分散液中並加熱固化,便可快速製備超疏水材料。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多孔單晶扭曲表面增強乙烷脫氫研究獲進展
    多孔單晶晶格結構清晰、化學組分精準、終止表面明確,可構築連續高度扭曲活性表面及精細結構,對於研究各類實際催化反應中的表面結構及催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重點專項、國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聯合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B等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謝奎課題組通過晶格重構策略生長出了2 cm尺寸具有三維連通孔道結構的介孔Nb4N5和MoN單晶,精準控制了晶面取向,並在扭曲表面上構築了清晰的不飽和活性位點包括Nb-N1/5、Nb-N2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深圳先進院在多組元異質結構納米合金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小組在貴金屬納米顆粒的形貌可控合成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如一步法製備高指數晶面立方凹面體納米鈀,該納米粒子含有高密度的臺階原子及扭結原子,進而表現出更加優越的高催化活性和長循環穩定性。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系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doi:10.1038/srep08515)。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HIT電池中充分利用了非晶矽薄膜對單晶矽表面的高質量鈍化,以極低的界面電學損失獲得超高的開路電壓(740 mV)。借鑑HIT結構,新近發展起來的單晶矽/有機物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採用在矽基底上旋塗相應的導電有機物,再沉積上、下金屬電極的簡單途徑即可完成器件製備。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利用金屬與金屬,或者一些金屬氧化物之間的黏附性較強的特性,金屬膜沉積前在基底表面利用電鍍等手段先鍍上一層與金屬黏附性較好的材料,可以極大的改善鍍膜質量,這一層預先鍍在基底上的材料就被稱為種子層。 除種子層之外,研究表明在金屬中摻雜其他物質也有可能提高金屬薄膜的表面平整度和光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