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年的歷史
一年只賣一個多月
純手工製作
……
夫子廟 " 老太疊元宵 "
無疑是很多老南京人的
冬日限定美食。
1 月 6 日,記者來到夫子廟發現," 老太疊元宵 " 已經出攤了!這些圓滾滾的元宵不僅好吃,更是很多南京人的回憶。
在夫子廟西牌坊瞻園路轉盤的角落裡,隱藏著一個老南京的冬日限定美食攤——老太疊元宵。一塊泛白的招牌,一份友情提醒,一張竹編簸箕的白紗棉布下藏著一顆顆雪白滾圓的元宵。寒風中,幾位食客零散地排在攤位前,等著攤主遞出元宵。
△ " 老太疊元宵 " 出攤了
" 我們的元宵是『滾』出來的,可不是湯圓哦。" 現在 " 老太疊元宵 " 的攤主是由 " 老太 " 的兒媳王順英接管。她告訴記者,她家的元宵先拌餡料,然後再在一個鋪上厚厚糯米粉的扁平蘿裡上下翻滾,過水、沾粉,再過水、沾粉,循環往復多次才能形成這樣雪白渾圓的元宵。王順英說,今年元宵裡的餡料,從 2020 年中秋節就開始準備。桂花是從樹上打下來曬乾的,芝麻是自家人特地去鄉下炒制的。" 從桂花到芝麻,只要餡裡包的,都是我們自己準備的。" 王順英說得很自信。
現在,一家人一起經營著這個元宵攤,每天清晨 6 點,大家就圍著小山一般的元宵有條不紊地忙活著。王順英的兒子告訴記者,每天的元宵都是當天現做的,做多少,賣多少。一旦攤位元宵 " 告急 ",爸爸就會用電瓶車運現滾好的元宵補貨。" 因為今年剛出攤沒幾天,來買的顧客還不多。到了元宵節前後,每天能賣出十幾筐。高峰期時,全家上陣做元宵,特別熱鬧。"
△每天現做的元宵
家住夫子廟附近的劉先生為了買元宵,特意拖上了家裡用來買菜的小拖車," 我們家買了好多年。春節到元宵節,排兩三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買得到呢。我也就趁著年前不用排隊,趕緊來買,順便再給朋友多捎上幾袋子。"6 袋元宵把劉先生的小拖車裝得滿滿當當。劉先生說,這家的元宵雖然只有黑芝麻味的,但很有嚼勁兒,家裡人都喜歡吃。"15 塊錢 20 顆,價格兩三年都沒漲過了,就這分量和口味來說,真挺良心的。"
" 我婆婆是嫁人之後開始做元宵的,我也是嫁過來之後,慢慢學會做的。" 王順英告訴記者," 老太 " 原名叫陳淑華。1956 年,當她還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姑娘時,就在夫子廟擺攤賣元宵。時間久了,姑娘熬成了老人,街坊鄰居都親切喊她 " 元宵老太 "。
△ " 老太疊元宵 " 出攤了
後來,元宵老太年紀大了,就不出攤了。" 我婆婆是真的辛苦,以前出攤的那一個多月,每天都是腳不沾地,從早忙到晚。" 王順英坦誠地告訴記者,隨著夫妻二人的年紀漸長,他們也想過要放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如果我不做了,我婆婆的這門手藝就沒了,太可惜了。"
除了不願辜負婆婆的手藝,每年都等著買元宵的老主顧也是王順英堅持下去的動力。讓王順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 90 多歲的老主顧。王順英說,老人一個月前就要吃老太元宵,嚷嚷著讓兒子給她買,她兒子就給我們打電話問什麼時候出攤。元旦那天,老人的兒子早上 8 點就蹲在攤位等,王順英的第一份元宵就賣給了他。" 只要還有南京人想吃,我就會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