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決銷路 再組織養殖
曹縣畜牧業反彈琵琶「倒著抓」
本報訊 (通訊員 王子玉 郭登奎 記者 鄭華偉)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大潮下,傳統的畜牧業發展正面臨養殖模式、市場、環保、畜產品安全等因素的嚴峻挑戰和層層制約,又由於產業鏈各環節只顧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導致專業化程度嚴重製約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曹縣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打破常規、敢於創新,反彈琵琶倒著抓,從建加工龍頭企業、培育養殖基地入手,先解決好市場,建好平臺,打開銷路,然後組織養殖戶養殖,初步形成以企業為軸心的產業鏈。
「訂單養殖」為農戶上了保險
「我們養殖的鴨有個形象的名字叫『合同鴨』。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就是我們和企業籤訂合同,他們提供雛鴨、飼料和技術,我們只負責飼養、監護,每隻鴨能賺2元,我有兩個鴨棚,每年能賺6到7萬元。」曹縣青崗集鄉養殖戶王峰說。該縣把訂單養殖作為拓寬農民致富渠道的一把「金鑰匙」,不斷完善養殖、加工、流通、市場等產業鏈條,全程由公司負責一體化經營,現已初步形成了「公司+農戶」的市場運作模式,畜禽加工企業直接與農戶籤訂養殖合同,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風險。
其中,與訂單養殖最相匹配的是規模化養殖,為此該縣改變原先小規模、大群體的家庭散養模式,分別在土地利用、資金整合、技術服務、市場連接、項目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戶加大養殖規模。目前,全縣共有各類規模養殖場1100多處,其中大型規模場近100處,有28個規模養豬場和4個大型蛋雞養殖場。
「小區養殖」形成兩大產業集團
該縣在畜牧養殖方面推行 「小區養殖」,以前重點抓農戶個體養殖,現在倒過來通過規範養殖小區,杜絕違禁藥物使用,降低殘留,使畜產品更加安全健康。隨著小區養殖不斷擴大,畜牧產業鏈條不斷成熟,集聚效應就會達到質變,形成產業集團。目前,已初步形成林下養殖肉鴨產業、奶牛產業兩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並形成了銀香偉業集團和六和集團兩大產業集團。
奶牛產業是該縣的支柱項目,目前有高產奶牛養殖小區4處,存欄奶牛3萬頭,列全國農區縣首位,形成了從「飼料基地——規模養殖場——奶類加工廠——高端消費市場」一條完整的有機產業鏈條,並形成了獨具曹縣特色的 「銀香」模式,得到國內同行專家的認可和肯定,目前正在全國農區推廣;林下養殖肉鴨產業是該縣重點推廣項目,目前擁有各具特色的養殖小區36個,養殖大棚近2000個,年出欄肉鴨400萬隻,曹縣六和食品有限公司肉鴨宰殺生產線,總投資1.2億元,日宰殺分割肉鴨5萬隻,產品40多個品種,年產值6億元,安排就業崗位800個,帶動養殖戶3000戶。
林牧業相依相長和諧共贏
「樹林裡養雞,雞糞讓樹林子變綠了,樹上的蟲子讓雞變得更肥、更香,林下養的雞不僅每斤能賣到20元,而且不愁銷路。」曹縣青菏辦事處紅廟寨村程相中說。該縣將畜牧業與林業相結合,達到了和諧共贏的目的,同時反彈琵琶倒著抓龍頭企業,由企業帶動林牧相長,培育了曹縣田園牧業養殖公司、曹縣國瑞鴨業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幹企業,還培育了曹縣鄭莊鄉王河林下養羊基地、曹縣梁堤頭萬頭國際牧場,曹縣倪集高產奶牛示範區,青崗集孫河、王集鎮季集、青菏辦事處嶽店、普連集糜樓等林下規模養鴨小區等53處,累計吸納各類養殖戶2萬多戶,發展林下規模養殖總量達500萬頭(只),累計佔用林地15萬畝,林下種植優質牧草3萬畝,年林下養殖業產值4.5億元,全縣人均增收300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適於曹縣發展的「林-草-畜」同步發展、「龍頭-基地-農戶」共贏的新模式,實現了畜牧產業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