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十二部從何而來?詳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經典結集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南京棲霞古寺善信共同抄經(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佛陀一代教說,透過集眾會誦的方式,經大眾審定認可後,有系統的編輯成書,垂為典則,稱之為「結集」。依佛陀的遺教,佛涅槃後,當以戒為師,以法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傳續,所謂三藏結集,乃為佛涅槃後第一件大事。佛陀說法,因時應地,隨機開導,並無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傳誦來記憶。時日一久,經過輾轉傳述背誦,恐有錯誤或散佚,或為外道邪亂而成異說。因此,為求其持而不失,純而不濫,將佛陀的教法統一編集,以適合傳承的形態,乃佛弟子刻不容緩的事。

根據史料記載,佛史上有多次的結集,佛教歷經此數百年的努力,透過四次的結集,不斷演繹、增刪,三藏聖典始告完備。

一、第一次結集

佛陀入滅的時候,大眾哀傷悲痛逾恆,但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難陀卻歡喜地說:「佛陀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說:應行是,不應行是;應學是,不應學是。我們今天終於脫離此苦,正可以任意所為,無復拘礙,何必要這樣傷心?」大迦葉尊者聽了,驚愕不已,唯恐僧團中出現更多破戒比丘,破壞正法流傳,因此在佛陀涅槃後的第一個雨安居期,集合五百位大羅漢比丘,由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護持,於王舍城郊外的七葉窟內進行結集。

結集之時,由大迦葉主持,「經藏」由阿難誦出,「律藏」則由優婆離分八十次誦出,稱為《八十誦律》,此律成為最初的根本律藏,爾後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

另據《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記》等記載,第一次結集有富樓那等數千人,因不滿大迦葉對戒律的保守作為,所以另闢場所進行內容不同的經、律結集,相對於大迦葉等在七葉窟內的「窟內結集」,稱此結集為「窟外結集」。總之,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結集,對後世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第二次結集

佛陀入滅百年前後,西方系統的長老比丘耶舍巡化至東方毗舍離,見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銀供養,認為有違戒律,雙方遂起爭執。耶舍不見容於跋耆族比丘,便回西方遊說數碼名重一時的長老到毗舍離召開辯論大會。參於這次會議的東西方比丘計有七百人,雙方各推上座代表共九人擔任審查之責。此次爭執雖然是因金錢的納受而起,但討論的內容卻廣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項新主張:角鹽淨;二指淨;他聚落淨;住處淨;隨意淨;所習淨;生和合淨;飲闍樓伽淨;無緣坐具淨;金銀淨。

經雙方九位代表審查後,一致評斷上述十事違反佛陀的規定,不合律制,稱為「十事非法」,大會由此重新審定律藏。

據南傳《島王統史》記載,東方跋耆族比丘因這次結集會議失敗後,心存不平,所以在大會結束後不久,聚集一萬比丘另行結集,獨自訂定律制的內容。佛教僧團因此分裂為傾向嚴謹保守的西方上座部,與傾向開放進取的東方大眾部二大派別。從此,佛教正式進入部派時期。

三、第三次結集

佛陀入滅兩百多年間,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達六萬的外道來附佛,並混跡在僧團,破法亂教(即所謂「賊住比丘」),使得僧團七年間無法舉行布薩。阿育王為挽救此一亂象,乃延請目犍連子帝須共商對策,擯出邪見、破戒的外道沙門,並遴選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目犍連子帝須匯整各部派對佛法的詮釋異議,由大眾討論,並加以批判,論決正義,並將之編撰集成《論事》一書。

經典結集至此,經律二藏的內容體裁可算完備,論藏也初步成型。此《論事》一書對於教法的不同解釋,有具體的評論,為後世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結集後,阿育王敕令目犍連子帝須選派一批優秀的僧伽遠至恆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以及印度境外各國弘傳佛教。

四、第四次結集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載,第四次結集是佛陀入滅後四百年間,迦膩色迦王治世,王因「部執不同,無以去惑」,而請益脅尊者,尊者答以:「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甚感痛惜,於是在迦溼彌羅集合五百位高僧,推舉世友為上首,在脅尊者主持下論釋三藏。首造十萬誦《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次作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注釋律藏,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注釋論藏,共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自此,三藏教義周備無缺。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牒,鏤刻梵文筆錄,以石函封緘,建塔珍藏,另以抄本遠送各地,廣宣流布。此後,大乘經典多用梵語,即源於此次結集。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結集之外,近代以來,仍有數次經典結集:公元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名高僧於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結集;一九五四年,緬甸佛教又在國家的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邀集斯裡蘭卡等南傳國家與會,對巴利三藏進行嚴密核校,歷時二年,完成《南傳大藏經》的彙編。時至今日,佛典結集工作仍積極地在進行,並因應時代需求,與計算機科技結合,不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經藏,也因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與範圍。總之,經典結集負起了正法弘傳之功,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大偉業。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佛教史上極重要的六次經典結集
    第二次經典結集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眾部 (Mahasanghikas)。此次結集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典結集
  • 深入經藏:佛經的四次結集——三藏典籍 是諸佛教
    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暫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茲分述之於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閣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同時確立教法,以防日後產生異端,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於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匯,一般稱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廣義言之,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均稱為經。狹義而說,則專指十二部經之《契經》,亦即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此為三藏聖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經、大乘經兩種。
  •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
    初學佛的人,可能常會看到「三藏十二部」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這是指佛教的經典,但可能並不清楚了解三藏十二部的意思。三藏十二部其實是指的佛經的分類,泛指一切經,並不是具體指某一部經。論藏:主要講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說,比如《俱舍論》、《十二門論》。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就叫三藏法師。十二部,全名是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 【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三講 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於是花了八個月的時間重新結集三藏。這就是第二次結集,也叫吠舍離城結集,或者叫七百結集。雖然在這次辯論中,跋耆族的比丘落敗了。但是他們並不服啊,於是東方系的人就集了1萬的出家眾,另行結集,從此與上座部分裂出來。也就是說在第二次結集的時候,佛教的僧團終於分裂成上座部和大眾部兩派了。叫做大眾部,是因為他們這一派的人比較多,所以叫大眾部。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38)——三藏結集
    王舍舊城當地稱為「上茅宮城」,該城位於摩揭陀國中央,古代君王多住在這座城裡。這裡出上好的香茅,因此用其作為名稱。上茅宮城四周高山環繞,陡峭猶如刀削一般,西面有條小路,北面有個大門,東西長,南北窄,方圓一百五十多裡。裡面有座小城,地基方圓三十多裡。羯尼迦樹漫山遍野,樹花盛開,四季不絕,樹葉呈金色。宮城北門外面有座佛塔,是提婆達多和未生怨王放出一頭護財醉象,想要加害佛陀的地方。
  •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林崇安
    7.由於結集及師資傳承的不同,形成七種不同排列的四或五阿含,並可看出說有部不屬於毗舍離結集的會內上座系統。8.聲聞的阿含經與大乘的方廣經,二者主要源自佛說或佛所印可。釋尊的四十多年教化,依根器的不同而有深淺之分,釋尊在中、晚年將其教法的內容,或分成九分教,或分成十二分教,《大般涅盤經》卷三云:「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伊帝日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注7)」此處所說的九部經與南傳的巴利文善見律毗婆沙序及長部經注序所說的九分教內容相同
  • 印度佛教史
    「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即佛陀的言教,「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即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議事制度。佛教文獻的另一組成部分——論藏,即經義的闡釋,在這次結集上尚未形成。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將佛陀的言教與戒律回顧一遍而取得了統一認識,並未形成書寫文獻,因此出現了分工記憶而專持一部的僧人,如經師、律師等。此次結集所用的語言已不可考。
  • 什麼是「三藏」?什麼是「二藏」?
    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在佛陀滅度後,弟子們把他一生所講的經分為三大類,就是經、律、論三種,稱為三藏。《大乘義章》上說:「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夠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藏」的意思就是蘊藏,和倉庫一樣,跟中國古人《四庫全書》裡的那個庫的意思相同。三藏中,經講的是定學;律講的是戒學;論講的是慧學。
  • 佛教中所說 「三藏」的3個含義
    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
  • 佛經三藏十二部,原來在說一件事!
    三天課程下來,感觸也挺多,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感觸,就是感覺到新的知識點已經沒有前兩次那麼的多了,感受到佛經三藏十二部的確都是在說一回事——離相破執。離一切相,包括了世間相、法相、思維相、起心動念的所有心相,就是離各種不同層面的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七非先生說來說去的車軲轆話,打通了來聽,就是這樣一回事。
  • 多讀一句佛經,少想一點煩惱,這8部經典你都讀過嗎?
    三寶 · 法寶 佛門「三寶」中 以三藏十二部經書典藉作為「法寶」的象徵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呢?
  • 宋立道:為何說南傳佛教在佛教史上的價值無可替代?
    經典則已有傣語語音記錄的巴利語三藏。 南傳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價值 佛教經典正式認定,在第一次結集大會上。當時匯集的佛陀言教稱為「法」,屬於佛為比丘和比丘尼現場即時宣講的教誨。其次是佛陀針對不同情況,對集體生活中的僧團二眾所做的儀行規範, 它被稱作「律」。
  • 《史記》學的第四次「結集」
    由趙光勇、袁仲一、呂培成、徐衛民四位先生主編、數十位學者傾注多年心血完成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於近日推出。這套皇皇大作的出版,必定對推進「《史記》學」的發展、對拓展《史記》研究空間產生巨大影響,發揮重要作用。    有幸先睹為快,茲將初讀的感悟,略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