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三藏十二部,原來在說一件事!

2021-02-22 正心堂

這次峨眉山1.0的復訓,我是在線上完成的,這也是我的第二次1.0復訓。

三天課程下來,感觸也挺多,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感觸,就是感覺到新的知識點已經沒有前兩次那麼的多了,感受到佛經三藏十二部的確都是在說一回事——離相破執。

離一切相,包括了世間相、法相、思維相、起心動念的所有心相,就是離各種不同層面的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七非先生說來說去的車軲轆話,打通了來聽,就是這樣一回事。然而也有如題目所說的那一句話,對我觸動最深——想要就走下去。

要什麼?回想起自己的幾次1.0課程,每一次想要的都不一樣。

第一次1.0是在上海線下進行的。那一次一下子打破了我的一個定見,那就是我以為自己一直以來所修的佛法,原來都只是世間法而已,而且也還就是在那張圖的左上四分之一處的一部分裡轉來轉去。
在課程之前,我以為那就是佛法的全部,也就是說把「鐵嶺」當成了全世界。
課程最後的那張2.0的圖,在當時迷迷糊糊地看懂了一點,也算是種下了一顆種子。因此第一次線下1.0結束以後,我寫的作業雖然已打開視界,但還只是停留在世間知識層面。
我記得當時寫了一首六句偈,在結營分享會上,也和大家進行了分享。當時覺得自己還挺高的,現在看看那首偈所表達的層次,最多只是在識神這個層面上。
不過有件事情還是挺有意思的,當時我一開始只在腹中冒出了前五句:隨緣生心;緣盡心滅;無住生心;生心不住;從心出發。上臺的最後卻加了「心亦無心」這句話,現在想想當時就是本自具足的自性顯現。
現在再看這六句話,前五句話皆在識神以下層面說事,即諸行無常層面。造物主(識神)因緣現物,六根依六識生六塵,停留在三科十八界。最後那句話是無意識中冒出來的,現在看來比前五句話要高了一個層次。
從知識層面來講,「心亦無心」是指我們的所謂後天心,也只是由我們的本性而來,是如來使,只是本性的一個用。《破相論》最後那句話裡的那三個「心」,在今天似乎有了一點理解。
第二次1.0復訓是在黃山。當時聽完三天的課以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去行出去,是如何去做,行普賢大願。從1.0的初訓到1.0的第一次復訓之間,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力量,並且在生活中也能夠自轉,並轉動身邊的有緣人。
在課程當中,我也分享了自己一個實實在在生活中轉動自他的案例,也有夥伴從中受益。
這次七非先生在課程中,也不點名地引用到了我這個個例,我非常高興,只因為我的個例能夠讓更多的夥伴從中獲取滋養。
黃山線下1.0復訓我寫的那一篇心得,注重的是在生活中的實用層面,題目是《不斷超越自己的邊界》,自我感覺有了一個較大的進步。
第三次1.0課程,也就是我的第二次復訓,我感覺到我能接收到的新的知識點已經不多了,因為當我看懂了七非先生的文章《七非學佛|拿什麼來愛你,佛的三法印!》後,我感覺他已經給了我一個打開三藏十二教所有經文的密碼。
反覆咀嚼那篇文章,並且能夠領悟到其中的精髓要義以後,再聽七非先生的《金剛經》、《破相論》等等一系列網課,勢如破竹,一通百通。
原先只能聽明白的一個個文字的意思和單獨的語句的意思,合起來卻不知道在表達什麼,現在已經能夠聽明白文字及語句所要表達的後面的意思,乃至更深層面的意思。
當時我在寫聽《破相論》心得作業的時候,還特意梳理了一些詞彙,並一一作了對應,比如三法印與身語意、法報化三身、三聚淨戒等等的一一對應。但是當時只是生硬的記住了,背下來了。
而學習了《七非學佛|拿什麼來愛你,佛的三法印!》這篇文章後,是自己可以融會貫通了。因此當時我在群裡有感而發了一句話——七非先生的這篇文章開啟了我的2.0之旅。因此這一次再看2.0的那張圖的時候,已經是相對很清晰的能夠接收到其中的信息了。

三次1.0的培訓已經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我內心已經有一顆種子在發芽,那就是我看到了我自己想要的去處在哪裡了——正心堂的事業部。

但是此刻看到基於這個念頭所生發的初心,也只是想為了自己能夠有一個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平臺。然而自利和利他從來是不二的,只是目前我因緣尚不具足,因為在時間上還不是一個自由身。

但這也只是此刻的因緣下的想法,也有可能在那個時候會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理念的平臺,也未可知。一切隨緣,歇心不住。

當身邊有緣人問我,是什麼讓我能夠有這樣的改變提升時,我就借這個機緣把正心堂推給了他們,把《破相論》、《金剛經》推給了他們。這種因緣下的介入是非常有效的,因為是出自他們自己本心本願的需要。
在這個時候,大家再去互動共振的時候,就特別的快。我也非常的歡喜,已經也有那麼幾個身邊的人,因為正心堂而受益。
寫到此處,突然心裡一個激靈,這豈不是我的求好心在活生生地顯現。求好心如病毒,其實都是身邊的這些有緣人在替我扛著我的業。是他們讓我看見自己的各種心,成就我這個菩薩。菩提屬於眾生。
徹徹底底借著因緣來觀心。生大感恩之心,徹底無是非。其實在轉動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是一個反覆打磨、提升自我、轉動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需要去不斷地豐富、貫通自己的所學,提升自己的知見,悟出自己的智慧。要善於調動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用不同的話,讓不同的人聽得懂,不給定義,只予以啟發,並且讓他們能用在生活中。
有時候也只需要像個佛像一樣安靜地陪著即可,給予一種真真實實的溫暖。在這個過程中會看見自己習氣、習性的表達,也藉此機會攝用歸體,再從體出發。
在此過程中,也要時時覺察是否在餵養自己的習氣。有緣隨緣即攀緣,有緣非緣即隨緣。真行菩提道者,當時刻照見自己,當真正隨順因緣。這就是我以為的真正的在生活中的修行。佛法是實用之法。法無定法,佛法是活法。
聽完這次七非先生的課,我自己轉出了一個困了我很久的惑,那就是與我父親的相處模式這個問題。
我曾經也在群裡面問過七非先生:「我看見了我父親做的許多不如理的事情,不說吧,就是陷親於不義;說了吧,每次都引發互懟,就是不孝順,我該如何辦?」
七非先生回答我說:「沒有什麼人可以陷的,除了你自己。」當時雖然明白了,只是表面明白了,當遇到類似境界來時,依然會火燒功德林。這次聽完課以後,我從另外一個層面去轉動這個問題,就感覺輕鬆了很多。
現在我以為,我父親的那些行為,他那些所謂的自我、自以為是的行為,其實只是他的能量平衡的需要(具體不贅述)。我在家庭群裡,以我所謂的知識去懟他、糾正他,其實也是我的能量平衡的需要。
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倆沒有任何的區別,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那一點習氣。其實每個人心裡只有他自己,他只是為了自己高興,他根本眼中就沒有別人,根本對別人就是無心的。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不對的,這就是人性。如果與人相處中,能多一些讓別人感覺到對,多一些感覺到自己的不對,這就是修行。如此切入平等、平和,心裡一下就安靜平和下來了,這就是透過緣相,看到背後真實的能量的運作法則。
拋開六根層面再看,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所以,再在那些情緒層面裡轉悠就真的沒出息了。
先不說超越,就算減師半德吧。七非先生請放心,超不過你,我保證不說是你的弟子(此處應有兩個壞笑的表情),請七非先生先擔待著。但是超越趙一澄是必然的,其實超越趙一澄也就是超越自己。
一些感謝的話無需多言,但行出來,就是報四重恩。也非常幸運,自己累世的修行能夠讓我在這一世就沒有走過任何的彎路。
因緣巧合,2019年接觸到了正心堂,並開始了一段新的心路旅程。進入正心堂的過程,其實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如生辰八字中,生老病死這四個命格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因為但凡實有,必然有成住壞空。
但是後天的四個命格——貧賤富貴,確是由你的後天所控制的。破格也就是突破自己的命格而出,轉身就能見到大世界,新世界。
藉此機會,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命由我亦由天」的故事。我是一個外科醫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者,是一個忠實的「科學教徒」。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我的那個校友(前世同修)就時不時地給我灌輸佛法的理念,我是非常地反感,每次都要以我的科學知識去懟她。
但也很奇怪,因緣如是,到了2017年的時候,我就不反感佛了。也是因為我這位校友的推薦,我加入了一個團隊,當時在這個團隊中也非常地受用,世間法嘛,也有它的道理。
當時在團隊中我也算是一個比較精進的人員吧,也承擔了團隊的一些事物。但是後來感受到了團隊有一點造聖人的意思(其實不是老師的意思,是所謂的護法幹的,要生生世世不離師,但初發心應該只是想感動更多了人吧),
所以2020年我就從那個團隊中徹底脫離出來了,只保留了一個最小範圍內的群,借因緣相互轉動一下有緣人。
但是如果沒有2017年接觸了第一個團隊,就沒有後來才有緣接觸了禪說電影,就不會通過禪說電影的這個平臺認識七非先生,認識了正心堂,於是一路走到現在。
這就是因緣不可思議。累世修行,本自具足,我們都是自己的大雄。
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證得佛性又如何?用出來。
所以最後用這句來結束我的這一篇文章:想要就走下去。想要就走下去。想要就走下去。重要的話說三遍。

作者蓮華,公立醫院管理者。在臨床外科一線工作14年,後從事醫院管理12年。

2019年得遇正心堂,進入七非先生社群,上過三次1.0課程,發現佛法微妙殊勝深不可測,給人生活中力量。佛法是活法,是實用之法。


願荷擔如來家業。

本內容版權歸發布者與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平臺聯繫。對未經平臺許可的轉載、 修改等侵權行為,平臺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七非先生主講的

《金剛經》的實修見地

《八大菩薩傳》

(點擊圖片掃描二維碼預約完整課程)

《衣食住行裡的修行竅訣》



點擊閱讀原文,到「七非知識店鋪」尋找更多寶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
    初學佛的人,可能常會看到「三藏十二部」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這是指佛教的經典,但可能並不清楚了解三藏十二部的意思。三藏十二部其實是指的佛經的分類,泛指一切經,並不是具體指某一部經。論藏:主要講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說,比如《俱舍論》、《十二門論》。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就叫三藏法師。十二部,全名是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同時確立教法,以防日後產生異端,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於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匯,一般稱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廣義言之,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均稱為經。狹義而說,則專指十二部經之《契經》,亦即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此為三藏聖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經、大乘經兩種。
  • 佛學:佛經、三藏、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在釋迦車尼入滅後,他的弟子為了不讓他的佛法失傳於是召集僧眾舉行聚會,這些僧眾依據自已對釋年尼言教的回憶,將佛陀的說法以文字記錄下來,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教義,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而狹義上的佛經就專指經藏。
  • 多讀一句佛經,少想一點煩惱,這8部經典你都讀過嗎?
    三寶 · 法寶 佛門「三寶」中 以三藏十二部經書典藉作為「法寶」的象徵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呢?
  • 西遊記中如來的「三藏真經」並非佛經,觀音菩薩不小心說出了真相
    在「盂蘭盆會」上,如來對它的首次介紹開始了:「……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如來接著說:「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得;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這就不對了!
  • 三藏十二部從何而來?詳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經典結集
    依佛陀的遺教,佛涅槃後,當以戒為師,以法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傳續,所謂三藏結集,乃為佛涅槃後第一件大事。佛陀說法,因時應地,隨機開導,並無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傳誦來記憶。時日一久,經過輾轉傳述背誦,恐有錯誤或散佚,或為外道邪亂而成異說。因此,為求其持而不失,純而不濫,將佛陀的教法統一編集,以適合傳承的形態,乃佛弟子刻不容緩的事。
  • 什麼是「三藏」?什麼是「二藏」?
    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在佛陀滅度後,弟子們把他一生所講的經分為三大類,就是經、律、論三種,稱為三藏。《大乘義章》上說:「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夠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藏」的意思就是蘊藏,和倉庫一樣,跟中國古人《四庫全書》裡的那個庫的意思相同。三藏中,經講的是定學;律講的是戒學;論講的是慧學。
  • 《金剛經》的智慧 整部佛經解空意 字字珍貴金句多多
    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法師譯者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我國佛經源於古印度,當時可以翻譯經文的人並不多,通梵文而又懂佛法的人更為珍貴的八百佛門俊彥輔助翻譯佛經,規模宏大,成果豐碩,為我國的佛教發展奠定了基礎。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在佛家經典的翻譯工作上居功至偉,乃是四大譯經家之一,被譽為:譯界之王。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深入經藏:佛經的四次結集——三藏典籍 是諸佛教
    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傳的經律,皆經結集而來,故大藏所不錄者,悉系後人偽造,不宜信從。
  • 佛經之王《法華經》四句金言,了悟佛家精妙,洞悉佛法精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雖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也非教眾最多的宗教,卻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宗教,以至於我們沿用至今的許多詞彙都出自佛經,比如「方便」「障礙」「單位」「執著」「習氣」「現在」「未來」等等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關於佛教的成語也有二百餘句,如「包羅萬象」「前因後果」
  • 佛教中所說 「三藏」的3個含義
    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佛教|妙法蓮華經|長阿含經|...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一、《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詮釋因果二字!大安法師
    就跟佛陀常常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就這個意思。這就教給我們觀察因果鏈的方法,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所以沒有無心之境,無心之境是沒有的。你說環境跟我的念頭無關,那是不存在的,一定跟你的念頭,跟你的因心相關的。
  • 淺談佛經總集大藏經的歷史
    如同《道藏》是道教書籍的總稱一樣,《大藏經》就是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一切經》、《契經》和《三藏》。《大藏經》有多種版本,比如《乾隆大藏經》和《嘉興大藏經》。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種類分可分為七大系統,即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
  • 那些最強大腦,他們誦持佛經,達到了怎樣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68
    上一篇跟您說了佛教早期不立文字,所形成的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新的問題就來了,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汗牛充棟的佛經,他們是怎麼背的呢?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多朋友都會好奇。第一,人員的專業化。在佛教中出現了一批專門的經典的持誦人,這批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背誦佛教的經典,就是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如果遇到居士、僧人或者自己的徒弟來諮詢跟佛經有關的問題,他們所熟悉的那一部分經典直接誦出。第二,叫做團隊分工化。
  • 【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三講 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但是對於世界,在佛經中也是有提到的,在《增支部》第四集《劫經》裡面就闡述了世界的產生、存在、毀滅的規律。三藏經典中也記載了佛陀對國土世界以及有情世界的種種相狀的描述。因此,原始佛教也展現了一定的世界觀,對這個世界是有所描述的。但是,我們考察它的來源,會發現這些其實大體是婆羅門教的吠陀世界觀和唯物思想的混合產物。
  • 佛經到底是由誰寫的?佛陀為什麼不提倡用文字記錄佛法呢?
    佛經是佛法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們學習佛陀智慧和覺悟法門的重要途徑。所謂的佛經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三藏典籍,三藏是由經、律、論組成。可以說佛經的的重點在於經,從上述也可以得知,佛經並不是佛陀親自撰寫的,而是是佛陀去滅後,由佛陀的弟子們整理出來的。《論語》也是如此,它並不是有孔子著作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們整理集結出來的孔子一生的言行。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經,佛經大集結有幾次,什麼是《大藏經》
    1、什麼是佛經?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未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