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詮釋因果二字!大安法師

2020-12-21 清淨蓮社

然後還有人想知道往事之因,往事之因就是現在我們得的什麼果,我們現在的人生際遇、果報怎麼樣,從我們所處的果報,就可以推究、推溯我們往事的因。

那麼從果上來驗因,怎麼驗,就是觀察我們的境界,我們境界包括我們的貧窮還是富貴,健康還是多病、夭折,是碰到很多的好朋友,還是碰到很多酒肉的朋友,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生態環境好還是生態環境惡劣。

就從這些境界裡面,從果就能知道我們宿世修的什麼因。

就跟佛陀常常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就這個意思。

這就教給我們觀察因果鏈的方法,從什麼角度去觀察。

所以沒有無心之境,無心之境是沒有的。你說環境跟我的念頭無關,那是不存在的,一定跟你的念頭,跟你的因心相關的。

所以未有無心之境,也不會有無境之心,境界都涵攝著眾生的心的。

那麼就像大家今天來聽《徹悟禪師語錄》,這說明大家有什麼心呢?有一顆學佛、想求出離、想了生脫死的心,你有這個心,才感得來聽聞淨土祖師法語這樣的境界。

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也是隨著眾生的心來顯現的。如果眾生一點出離的心都沒有,就顯現不出佛菩薩、祖師、善知識跟他講出離世間的出世法。

他沒有出離心,佛菩薩來到世間,就會順著他的心去講世間的善法,就好像孔子在公元前500年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對那個時代的眾生,他只能講「禮樂」、「倫常」,因為中國那時候的眾生就是那樣的心。

但如果孔子同時生在了印度,他一定會講出世間法,講佛法。佛法傳到中國,在孔子那個時代是不可能傳過來的,因為眾生沒有這個心。所以一定要用儒家、道家來循循善誘,慢慢地引導他生起這樣的心。

到了漢代,尤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法大興,這些境界的現前,都跟我們民族的眾生心念是相關的,這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業所感,離不開這些基本的原理。

所以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詮釋因果二字,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這個因和果都是如影隨形。

大安法師·《徹悟禪師語錄》講記

清淨蓮社:弘揚傳統文化、因果教育、淨土法門,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同時確立教法,以防日後產生異端,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輯成《三藏十二部經典》流傳於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匯,一般稱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廣義言之,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均稱為經。狹義而說,則專指十二部經之《契經》,亦即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此為三藏聖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經、大乘經兩種。
  • 大安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作《弘揚佛法 其責在僧》講座
    大安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作《弘揚佛法其責在僧》講座大安法師向法門寺贈送佛像賢空法師向大安法師贈送「名山得主光大祖庭」墨寶應法門寺監院、法門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賢空法師的邀請,大安法師為法門寺佛學院全體師生作了《弘揚佛法其責在僧》的佛學講座,講座由賢空法師主持。大安法師以深厚的文學功底、佛學理論、實修經驗,以及精湛的巧妙的演講技巧贏得陣陣掌聲。大安法師在講座中特別指出:弘揚佛法是出家人的責任,當以倫理道德、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基礎,般若空性、止觀雙運調服煩惱,一心念佛,導歸極樂為歸宿。
  •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榮華富貴,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從此開始了講經說法的一生,佛陀說法49年。
  •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
    初學佛的人,可能常會看到「三藏十二部」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這是指佛教的經典,但可能並不清楚了解三藏十二部的意思。三藏十二部其實是指的佛經的分類,泛指一切經,並不是具體指某一部經。論藏:主要講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說,比如《俱舍論》、《十二門論》。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就叫三藏法師。十二部,全名是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 佛家中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和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
    很多人只知道佛家推崇普度眾生,可學問卻遠不止這四個字。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佛家中的因果、六道、境界、佛法、僧人、業的詮釋,學佛從這些開始:因果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佛教認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而生成、消失。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歷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關係。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往生條件是信願持名,主要要靠信願來感通佛力。我們用具足信願來莊嚴當下能念佛的這一念,就能夠成就往生。這個「念」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前的這個心來念。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樣能念和所念就融為一體了。 然而我們這一念常常是系縛在五欲六塵上,不清淨,非常染著。那麼我們這一念現在是念佛,它就是清淨的一念。但這個「念佛的念」對我們初心學佛的人來說,它很生疏;而「五欲六塵的念」它很熟悉。
  • 大安法師開示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在會客,我們坐在一旁等待。十年後,孩子們都長大了,老人也歸西了,她又萌生了出家念頭,丈夫見她心意已決,同意了。農婦聽說廬山腳下的西林寺是清淨的比丘尼道場,便千裡迢迢來到西林寺,卻被告知女人只有一次出家的機會,若還俗,就再也不能剃度了。農婦眼睛滿是淚水,對大安法師說:「我不懂女人只有一次機會,要不然打死我也不會還俗了。如今我一心想在寺廟修行,求師父開示,我該怎麼辦?」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
  • 三藏十二部從何而來?詳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經典結集
    佛教僧團因此分裂為傾向嚴謹保守的西方上座部,與傾向開放進取的東方大眾部二大派別。從此,佛教正式進入部派時期。 三、第三次結集 佛陀入滅兩百多年間,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達六萬的外道來附佛,並混跡在僧團,破法亂教(即所謂「賊住比丘」),使得僧團七年間無法舉行布薩。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2)「三藏」之意「玄奘」和「三藏」早已在玄奘生活的時代便已經產生關聯,諸如在《大唐西域記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性狀》等,已經將玄奘和三藏並列,當然在這些眾多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此時「三藏」之名並非是對玄奘的一種專用稱呼
  • 【法師開示】大安法師:親人剛去世千萬別做這些事 否則易鑄下大錯
    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每個人都有死亡的一天,怎麼去處理死亡是個大問題。奉行唯物論、斷滅見的人覺得這不是問題,反正人死如燈滅,人斷氣後就往太平間一放,或者往庫裡一推就好了。送終是大事,一切眾生都迷惑這個事情。所以地藏菩薩就在這個法會上,就對著佛面前,以及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來勸說閻浮提眾生在臨終之日千萬不要殺生,製造惡緣。臨終時殺生以及拜祭魑魅魍魎對病人沒有絲毫利益,反而結了罪緣。本來病人是個善人,按他的因果來世會生到人天道,甚至還能夠修佛法得到聖果,但由於臨終時被家親眷屬造了殺生的惡因,那麼就令這個命終善人在七七日當中很難受。
  • 大安法師:不持戒就沒資格做一個佛教徒
    大安法師答:《觀經》所述具造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猛火現前,此時善知識為他慈悲介紹阿彌陀佛的光明威德,勸其念佛。此惡人信願持名,蒙佛加持得以往生。這是從救度眾生的角度展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慈悲拯救的力量,吾人宜由此增上對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信解與感恩。
  •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嗎?初學佛最好看看
    那麼皈依佛法僧這三寶的原因是什麼呢?皈依佛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也被稱為至高無上的聖人和覺醒者。這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意識到並了解了所有佛法的真實性時,我們稱這種人為智者和覺醒者。佛陀不僅是一個智者,而且覺者這麼簡單,並且佛陀還做到了。
  • 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第一項,知因果。因為我們的題目都是一樣的。它的特點首先要懂的因果的規律、因果的內容。第一項,知因果。第二項,有了因果才有了造作的業。第二項我們就講業的分類。業的分類,它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這時候就講到我們題目中的十善業道了,所以,第三項講十善業道。
  • 佛教聖典的「經、律、論」三藏
    後漢時期佛教初傳之時,都是憑藉梵僧把經典從西域帶到中土,一邊講授一邊翻譯為漢語,讓佛教思想得廣為流傳。雖則中原人士能透過佛經譯本初聞如來,但對部分求知慾強的僧人,依然難掩一窺原典的渴望。佛教經百年東來傳法後,至三國時期第一位中國僧人朱士行便踏上西行求法之旅,開創了求法先河。唐玄奘法師歷十七年西行取經,為中國開展了法相唯識,而在他之前的東晉法顯法師則為中國佛教奠定律學規範。
  • 什麼是「三藏」?什麼是「二藏」?
    雖然有些朋友可能不了解佛教,但應該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裡面的唐僧,又叫唐三藏,這個大家都很熟悉,那麼這個「三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經藏的梵語是「修多羅」,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契經」,不但是經,還是契經,為什麼佛經還要加個「契」字呢?契是契理契機的意思。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淨宗法師:一切道理 盡在六字裡
    只有佛和佛才知道,二乘沒法測度。為什麼?這樣的淨土,一般來講,要證得無生法忍才能跟淨土的氣氛感應道交,才有可能到淨土去。但我們又不可能悟得無生法忍,阿彌陀佛為救度我們這樣的眾生,要把我們拉到這樣的淨土,怎麼辦?他就把所有的功德莊嚴濃縮在一句六字名號裡面給我們,說:「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就能把你抓來放到淨土成佛。」這不可思議啊!
  • 佛經三藏十二部,原來在說一件事!
    三天課程下來,感觸也挺多,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感觸,就是感覺到新的知識點已經沒有前兩次那麼的多了,感受到佛經三藏十二部的確都是在說一回事——離相破執。離一切相,包括了世間相、法相、思維相、起心動念的所有心相,就是離各種不同層面的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七非先生說來說去的車軲轆話,打通了來聽,就是這樣一回事。
  • 倓虛法師:一般人容易混淆的四個概念
    佛學就是佛的學問,也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學理。(圖片來源:資料圖片)現在有所謂佛法、佛教、佛學與學佛,四者之範圍雖差不許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何謂佛法?曰:佛者,具足雲佛陀耶,譯雲覺道。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亦曰知覺、覺悟。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而又有道;在迷淪的眾生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覺非其道則為妄覺、錯覺。佛字再往淺近一點說,就是明白,人誰沒有覺性?沒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