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不持戒就沒資格做一個佛教徒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佛教徒犯殺盜淫妄,不通懺悔直入地獄。(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信得及五逆十惡亦能往生,所以不需要戒菸、戒酒及至殺盜淫妄等,所做惡業障礙往生否?

大安法師答:《觀經》所述具造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猛火現前,此時善知識為他慈悲介紹阿彌陀佛的光明威德,勸其念佛。此惡人信願持名,蒙佛加持得以往生。這是從救度眾生的角度展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慈悲拯救的力量,吾人宜由此增上對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信解與感恩。如果不是從這個層面理解接納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是將此作為造作惡業的辯護,認為「五逆十惡之人都能往生,我現在殺盜淫妄也沒有關係,反正臨終念佛也能往生」,如果作這種理解,可謂醍醐翻成毒藥了。

須知一個淨業行人聞信淨土法門,一定要奉行淨業三福,世間福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出世間小乘福為: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乘福為: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淨業三福乃是十方諸佛淨業正因,我等眾生宜常隨佛學。十方諸佛是這樣做的,阿彌陀佛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怎麼可以說不需要戒菸戒酒乃至恣意殺盜淫妄呢?佛教徒犯殺盜淫妄戒,那是犯根本戒,按通途佛法判斷,不通懺悔,直入地獄。不持戒的人就不夠一個佛教徒的資格!由於業障深固,念佛也難得與佛力感應道交。所以,我等淨業行人當深信因果,持戒念佛,矢志淨土,才是正途。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持戒對於念佛往生 具有三層重大意義
    而皆稱為學者,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成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成聖德,故依此而修者必證聖果。一、戒學:戒者,禁戒,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故名戒學。二、定學:定者,禪定,謂能攝散澄神、見性悟道,故名定學。三、慧學:慧者,智慧,謂能斷除煩惱、顯發本性,故名慧學。」可見,三學在佛教中具有何等地位。三學之中以戒居先,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那對念佛往生來說,戒律又有何等重要意義?
  • 大安法師: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文:大安法師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淨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蕅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 淨宗法師:為何不標榜「持戒念佛」?
    2.對要不要持戒,也在疑惑、搖擺當中。3.「哎呀,反正是罪惡生死凡夫,戒我是持不來的。」「我是罪惡凡夫,如果叫我持戒、自我約束、謹慎三業,這個不是太自力了嗎?這個不是對阿彌陀佛救度沒信心了嗎?」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先就外界的質疑進行說明。
  • 念佛是否就不用持戒?
    有很多人說,只要肯念佛,只要相信阿彌陀佛,就不需要約束自己,也不需要持戒,請問師父,他們的說法對嗎?傳喜法師答:他們說法肯定不對啊,那已經不是佛教徒了。問:我想也是,持這種說法的人,他們把很多法師的話搬出來說,只要肯念阿彌陀佛,只要相信阿彌陀佛會來救我們,什麼持戒行善全都是小事,做不做、持不持戒全不需要,我想也是不對的。
  • 大安法師:只有破釜沉舟 才能把淫慾的魔力擊退
    請法師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是呀,現在眾生的業障重呀,這是一個很大的煩惱。首先,在觀念上,我們要認識到淫慾是六道輪迴的根本,要認識到他的汙穢,他的可惡,他遮蔽我們佛性的這種巨大的障礙。在世間法會把這個淫慾的滿足,作為他所謂快樂幸福的源泉;在佛法冷靜來看,他就,這個煩惱最重,障道最嚴重,離開他就顯得更困難。
  • 佛光山修持中心慧昭法師:真正持戒是不自苦不惱他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8月18日,佛光山修持中心主任慧昭法師應邀為來自臺灣全島參加教師佛學夏令營的教師們,講解「在家戒之實踐~善行修持的大用與問題探討」。「是先受戒好,還是等不會犯戒再受戒?」、「農曆七月或晚上可以誦《地藏經》嗎?」許多民間似是而非的問題,讓不少參加此次佛學夏令營的教師「聞戒色變」,紛紛提問。
  • 大安法師:念佛人被人認為孤僻被嘲笑,該怎麼辦
    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沒人讚嘆反被嘲笑。請開示。大安法師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念佛是一大事因緣,是要解決曠劫以來解決不了的大事。在我們這個地球人類當中,有這種終極追求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你就不要去要求別人讚嘆了,別人讚嘆的是你賺了多少錢、當了多大的官。你去念佛,確實一般的凡夫不會讚嘆你,但是天人會恭敬你,諸佛菩薩會護念你,護法善神會讚嘆你。我們修行不是要求別人讚嘆的。
  • 大安法師開示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在會客,我們坐在一旁等待。第一位向法師請教的,是一位從山東來的中年農婦。她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眼神裡含滿焦慮。她說她很小就皈依了佛教,且非常虔誠。十年前,她偷跑出去剃度出家了,儘管隱姓埋名,丈夫還是找到了她,說家中孩子小,老人也在,勸她回去盡母親和女兒兒媳的責任。誰知好說歹說,農婦就是不肯回家,丈夫急了,說若不回家,就要一把火燒毀寺廟。為了不連累寺廟比丘尼師父,農婦還俗回家了。
  • 念佛持戒的重要性,念佛對我們有哪十大利益,看法師的開示
    念佛持戒的重要性,念佛對我們有哪十大利益,看法師的開示。今天給諸位介紹的大善知識,誰呢?阿彌陀佛,希望大家能夠依《無量壽經》的理論、教訓,認真努力的學習,做阿彌陀佛弟子啊,這個是整個佛法教學當中,登峰造極啊。
  • 大安法師:燒香禮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請問法師:燒香禮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大安法師答:這是信佛修行的一些儀軌,這些儀軌的施設都是有意義的。燒香是表達我們的恭敬。佛菩薩、善神都喜歡聞香。你能夠持戒,你的身心就能有香味;你能有禪定的功夫,你的身心就有香味;你有智慧,你就有香味。所以我們唱《爐香贊》,「戒定真香」,你有戒、定的功夫才是真正的香。佛法講,有五分法身之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法身的香。所以要透過燒香,回歸到我的心性,我要持戒,我要修定,我要開發智慧,我要得到對煩惱的解脫,以及煩惱解脫之後般若智慧的全體的現前。是這個意思。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往生條件是信願持名,主要要靠信願來感通佛力。我們用具足信願來莊嚴當下能念佛的這一念,就能夠成就往生。然而我們這一念常常是系縛在五欲六塵上,不清淨,非常染著。那麼我們這一念現在是念佛,它就是清淨的一念。但這個「念佛的念」對我們初心學佛的人來說,它很生疏;而「五欲六塵的念」它很熟悉。 所以在功夫上要有一個由熟變生、由生變熟的過程,把原來五欲六塵的熟念轉變為生疏,遠離它、摒棄他。
  • 大安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作《弘揚佛法 其責在僧》講座
    大安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作《弘揚佛法其責在僧》講座大安法師向法門寺贈送佛像賢空法師向大安法師贈送「名山得主光大祖庭」墨寶應法門寺監院、法門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賢空法師的邀請,大安法師為法門寺佛學院全體師生作了《弘揚佛法其責在僧》的佛學講座,講座由賢空法師主持。大安法師以深厚的文學功底、佛學理論、實修經驗,以及精湛的巧妙的演講技巧贏得陣陣掌聲。大安法師在講座中特別指出:弘揚佛法是出家人的責任,當以倫理道德、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基礎,般若空性、止觀雙運調服煩惱,一心念佛,導歸極樂為歸宿。
  • 念佛需要持戒嗎?
    很多大德提倡持戒念佛,而日本淨土宗則為念佛無須持戒,請問你怎麼看?慧淨法師: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念佛」,不要夾帶,夾帶持戒念佛,或者是禪淨念佛,或者是教理念佛,定慧念佛,菩提念佛,什麼念佛。還有這裡有一個誤區,認為我們強調念佛那就不要持戒、禪定、深入經藏,怎麼會做這樣的解釋呢?那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穿衣服,對不對?因為沒有衝突,念佛是就往生來講的,持戒是以每一個人的本分來講的,譬如說在家眾他如果受五戒、菩薩戒,他就要去守這個戒。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懺悔之餘,幸遇此次法會,希望能夠由持戒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徹底改變自己,讓生命更有意義,進而離苦得樂!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法門要知他力即自力
    「信他」一般是從信事相上入手,信釋迦牟尼佛宣說念佛法門真實不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這是一方面。若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個「他」就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他力,跟我們自性的力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我們要靠著他力——佛果地上的境界,把我們因心的性德顯發出來。
  • 【法師開示】大安法師:親人剛去世千萬別做這些事 否則易鑄下大錯
    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每個人都有死亡的一天,怎麼去處理死亡是個大問題。奉行唯物論、斷滅見的人覺得這不是問題,反正人死如燈滅,人斷氣後就往太平間一放,或者往庫裡一推就好了。如果我們懂得佛理,能夠幫助他,本來應該下三惡道,讓他不下三惡道,甚至幫他往生到淨土,臨終斷氣的時候要給他念佛。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也要給他追薦超度,為亡者廣做眾善。使亡者永遠離開三惡道,得人天勝妙的五欲快樂。現在的眷屬也能得到無量的利益。送終是大事,一切眾生都迷惑這個事情。
  • 印祖:各個法門皆不出戒定慧。持戒很難,念佛法門不持戒也可成功
    印光大師:法門雖多不出戒定慧。眾生怕持戒,念佛法門不持戒也可獲大益【印光大師開示】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故如來於《梵網經》,為眾生保證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 大安法師在秦皇島宣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存海法師致歡迎辭大安法師宣講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法會現場佛教在線河北訊 2007年11月17日--20日,大安法師在秦皇島海港區國貿飯店會議廳弘法。宣講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 【大安法師】老有所依
    【大安法師】老有所依         現在由於我們很多人從小對宗教對佛法不了解,他容易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就覺得你佛教
  • 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菩薩、善知識。今天因緣和合、因緣殊勝。我們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開示。開示的主題已經把它寫出來了,是『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這個表屬於正規講經的一種科判,這種科判來自於天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