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2020-12-13 禪淨密實修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句話,讓我願意參加此次殊勝的在家菩薩戒法會。禪修時,聽師父開示六波羅蜜的道理,反照自己,頓覺往昔所作所為實在缺少菩薩的精神:凡事未能先求利他,別人又怎會來成就自己?明白現在的一事無成,是因為自私。懺悔之餘,幸遇此次法會,希望能夠由持戒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徹底改變自己,讓生命更有意義,進而離苦得樂!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

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然而在法師開示後,才恍然大悟:持戒原來可以很容易!「戒」像是法律,是一種規範,為的是教導人們如何活得更自在!對於平時一心持善念的人來說,根本不會有影響,因為不會去觸犯戒條,只有心生惡念時,才會斤斤計較,為何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明白這個道理後,反而覺得戒是在保護我們的心,免於惡行惡念的侵擾。《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修行學佛無非是要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要達到此等境地,需要無上的智慧。而智慧怎麼來?靠的是心定。心定了,才有能力思索生死及苦樂的問題。而心定則由持戒來,以持戒遠離煩惱,進而斷除煩惱根源。修行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堅持於淨戒,然後本具的智慧方能現前。在家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戒,涵蓋的範圍上至人類、下至螻蟻,都不應該,因此在家菩薩戒後理應吃素。或許還有很多人搞不懂為什麼要吃素,修行學佛本應向佛菩薩看齊,受了菩薩戒更應行菩薩道,菩薩以慈悲心為根本,不會做殺害生命的事。有人覺得天生萬物以養人,飼養牲畜本可為人類食用,但看市場中,雞販殺雞時,隨手往雞籠裡抓,哪只雞會乖乖伸出脖子讓雞販抓住?人有靈性、雞有靈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佛經上講,凡有靈性者,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是以殺生即殺佛。本著慈悲心、眾生皆是佛的觀念,我們徹徹底底地知道,吃素絕不是趕流行。因緣果報,貪愛肉食,即便今生不還,來生來世仍得血債血償!「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無盡的輪迴中,我們早已吃遍過去眾多的親眷朋友,要行菩薩道,又怎能不從吃素做起?經由和尚的開示,讓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知道吃素是培養慈悲心的第一步,也是清淨身口意三業最簡單的開始。持戒要清淨,更是要忍!借忍耐的工夫,來斷除惡習,才能成就道業。

誠如和尚的開示:「很多事情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因為,以我們有限的能力,是怎樣想也想不通,怎麼說也說不清的。唯有自己身體力行,才能證得。」回想這次在家菩薩戒法會的點點滴滴,從初發心求戒起,到禁語、懺悔、受戒,最後終得圓滿,此次持戒法會是學佛路上的一件大事!然而,這只是個開始。受戒只是最基本的,接下來的持戒、力行菩薩道才真正是修行的開始。並以此次受戒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共證菩提,速登正覺!弟子更真誠祈願法師、和尚,法體安康,長久住世!

相關焦點

  • 學佛人,必受「菩薩戒」的四條理由,你不可不知!
    菩薩戒,即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佛說十來偈》中有言:「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受持菩薩戒,只要不犯重大過失,就可一直保留佛弟子的身份,直到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一樣的覺者。譬如學生,只要遵守校規,就可保留學生身份,直到畢業。
  • 受菩薩戒的八種微秒殊勝,只是第五條就讓您心生歡喜了!
    菩薩戒,是發大乘心的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分為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兩種。出家菩薩戒出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則出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計有六重二十八輕戒。明白開遮,才能了解戒的持犯準則。《資持記》曰:「遮即是制律。……餘並不制,意即是開,故云以非制也。」開,即是開緣、允許。遮,為禁作之意。持,謂保持;犯,謂毀犯。持犯各有二:一是止持,即止惡為持戒;反之,為作犯,即作惡為犯戒。二是作持,謂作善為持戒;反之,為止犯,怠慢三業,不修作持之善業,即是止善為犯戒。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按照菩薩戒的行為規範來做,也不是合格的菩薩行,因為心才是決定行為性質的根本。
  • 受菩薩戒後心不淨念不了佛,怎麼辦?
    【問】我的朋友也受菩薩戒了,可是天天心不淨,念佛也念不下去,請師父開示!【妙舍法師答】受菩薩戒只要發起世俗的願菩提心就可以受,但是並不表示我們受了菩薩戒,突然之間我們就變得身心清淨了。受菩薩戒就是說對我們自己有個更高的期許,所以受戒是一種促進我們精進用功的一個因緣。其實你現在能夠發現你心不淨,那說明你比以前清淨了,這也是戒法的一個加持,我們可以通過持戒來發現我們種種的問題。
  • 佛光山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 兩千佛弟子承擔社會清淨使命
    2014年佛光山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會,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佛光山舉行。在家居士經過2天的薰習後,2日清晨,禮請得戒和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羯摩和尚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教授和尚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正授大典。
  • 《在家菩薩戒》五臺山普壽寺如瑞比丘尼
    那麼,對比一下,在家人講人我,而出家人則講平等。就像我們聽說「無敵莫故」,不分親,不分遠,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的眾生我都要發願度他。我們知道,人人都具足佛性,我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所以、我們出家要學平等。 在家是塵垢所纏,所做種種不如法的事情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而出家卻是寂淨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而落實菩提心的法門雖有很多,其中以受持「菩薩戒」為最方便、具體的入手處。華嚴經上說:「戒為無上菩提本」,經典中也記載著:三世諸佛都是由受持「菩薩戒」而圓滿成佛的。所以「菩薩戒」是從始至終,引導我們實踐菩薩道、圓滿菩提心的最珍貴法寶!千佛大戒——菩薩戒那麼,什麼是「菩薩戒」呢?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我們看看佛經裡,受菩薩戒到底要多少條件!(一)有感戒之善一是菩薩種性,二是發菩提願。
  • 念佛需要持戒嗎?
    很多大德提倡持戒念佛,而日本淨土宗則為念佛無須持戒,請問你怎麼看?慧淨法師: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念佛」,不要夾帶,夾帶持戒念佛,或者是禪淨念佛,或者是教理念佛,定慧念佛,菩提念佛,什麼念佛。還有這裡有一個誤區,認為我們強調念佛那就不要持戒、禪定、深入經藏,怎麼會做這樣的解釋呢?那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穿衣服,對不對?因為沒有衝突,念佛是就往生來講的,持戒是以每一個人的本分來講的,譬如說在家眾他如果受五戒、菩薩戒,他就要去守這個戒。
  • 三位85後青年廬山東林寺受居士最高戒律 現場淚奔
    放生+祈願:85後很走心受菩薩戒前正趕上球球生日,她提議去放生。一來在「母難日」為母親和家人祈福;二來以此懺悔業障、清淨內心,祈願納上品戒體;更重要的是,她認為受菩薩戒就不能只「誓斷一切惡」了,更要「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而菩薩戒的核心精神正是「孝」,「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就是戒。
  • 持戒很難,念佛法門不持戒也可成功
    眾生怕持戒,念佛法門不持戒也可獲大益【印光大師開示】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故如來於《梵網經》,為眾生保證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
  • 大德故事:為皇親國戚受菩薩戒
    ,玄琬奉太宗的旨意,為皇太子、諸王和六宮嬪妃受菩薩戒。 接著,太宗又傳旨,讓玄琬在御花園中的德業寺中為皇后抄寫現存的經藏,並讓玄琬監督在延興寺中另造經藏。玄琬認為身受天子之託,又藉此時機可大弘佛法,不可不盡心竭力。但這二件事,都需要廣選經藏。可是自從周滅佛法,隋朝再興以來,相傳的佛經大都雜亂混合,文理又多有不通。於是玄琬聯合許多諳熟經義的沙門,著手整理勘定。
  • 大安法師: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鬆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灑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
  • 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末法修行當以戒為師,我們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薩戒,應當要設法求受。如果沒有因緣受持菩薩戒,可以先自行於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將來因緣具足時,仍然應當依照菩薩戒經的說明,向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法師、菩薩居士或菩薩僧求受菩薩戒。
  • 念佛持戒的重要性,念佛對我們有哪十大利益,看法師的開示
    念佛持戒的重要性,念佛對我們有哪十大利益,看法師的開示。今天給諸位介紹的大善知識,誰呢?阿彌陀佛,希望大家能夠依《無量壽經》的理論、教訓,認真努力的學習,做阿彌陀佛弟子啊,這個是整個佛法教學當中,登峰造極啊。
  • 聲聞戒與菩薩戒有什麼不同?
    一,通戒與別戒:聲聞戒是別戒,就是七眾弟子個別而受的,如在家人受五戒,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之所以分為七眾,是由於所受的戒法不同而來。按照這個別所受的戒法看來,不但有它們的深淺層次,而且是男女別別而受的。
  • 湖北赤壁圓通寺2020年冬季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2020年11月7日,在經過對《梵網經菩薩戒》的學習,如理懺摩、拜願後,受戒因緣已熟,來自各地的在家佛弟子懷著虔誠恭敬之心,齊聚赤壁市羊樓洞古鎮圓通寺,恭請圓通寺上明下照老和尚作得戒和尚、鹹寧大乘寺心平律師作羯磨阿闍梨、崇陽縣安養寺果喜律師作教授阿闍梨,禮請圓通寺通道法師、耀智法師
  • 故事:文吏年輕時受菩薩戒,一生持戒精進,晚年終於有所感應
    晉武帝泰始年間,湘州臨湘縣有個文吏名叫陳崇遠,年輕時就皈依三寶,受持了菩薩戒。到了五十多歲仍然誠心不減當年,每天都要沐浴更衣,然後進入淨室,焚香盤坐,誦經一個時辰。黑暗立刻又籠罩了一切,他這才如夢方醒,望著眼前的一片黑暗,弄不清楚剛才到底是幻是真,想了半天終於放棄思考,長嘆了一聲道:「萬般生死,輪迴不定,一念緣起,豈可錯失?」從此陳崇遠向佛之心更加堅定,摒棄一切世間俗務,一心一意地修習佛法,活到七十多歲才無疾而終,死前望著西方的天空,微微露出了笑容。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福德的修持,除了深入世間度化眾生外,先發大悲菩提心,受 戒時,被問:1已發菩提心否?2是菩薩否?當決斷答曰:已發,是菩薩。才能得戒;智慧的 修持,尤為重要。在複雜多變的世間環境,若無足夠的智慧去判斷,可能錯誤抉擇,或好心成壞 事,甚至犯了戒也不自知,無由懺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