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戒與菩薩戒有什麼不同?

2020-12-13 妙用說

一,通戒與別戒:聲聞戒是別戒,就是七眾弟子個別而受的,如在家人受五戒,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之所以分為七眾,是由於所受的戒法不同而來。按照這個別所受的戒法看來,不但有它們的深淺層次,而且是男女別別而受的。可是菩薩戒是通戒,任何一個信佛的弟子都可以受,不過其中有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不論在家出家,不論男女老少,只要是發了菩提心的,就可受菩薩戒。如先受了五戒的,發了菩提心後,再受菩薩戒,就是菩薩優婆塞(夷);先受了十戒,發了菩提心後,再受菩薩戒,就是菩薩沙彌(尼);先受具足戒的,發了菩提心後,再受菩薩戒,就是菩薩比丘(尼)。

二,攝律儀戒與三聚淨戒:優婆塞等七眾弟子個別所受的聲聞戒,就是一般所說的攝律儀戒,它的唯一功用,在於防非止惡,所以總是告訴我們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犯,如果能如法的遵守,那就可得別別解脫,所以又稱為別解脫戒。可是大乘菩薩戒,除了攝律儀戒外,還有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顯示菩薩行者,不但消極的不作惡,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饒益有情戒,顯示菩薩行者,以度眾生為主,因為菩薩發心,就是為度眾生,如果不度眾生,怎麼能稱菩薩?一般人認為聲聞戒法嚴謹,動不動就違犯,不大容易受持,而菩薩戒寬容,且大士不拘小節,於是大家都願意修學大乘,都以菩薩行者自居,或有指為律儀不整,則以我是菩薩答之,殊不知這是絕對錯誤的。真正說來,菩薩為了要做人天師表,首先受持的就是攝律儀戒,因為這不但是攝善法戒的根本,也是饒益有情戒的基石。菩薩如果不善護攝律儀戒,不但攝善法戒不可能生起,饒益有情戒也不可能做到,所以,三聚淨戒要平等重視。

三,從師受戒與不從師受戒:受戒而得戒,是有一定法式的,但是聲聞戒與菩薩戒,同樣有著不同。聲聞七眾受戒,大體說來,是要從師受的。如在家眾受五戒、八戒,必須從出家大德而受;出家的沙彌(尼)戒,要從二師受,受具足戒,要有三師七證,也就是從十師受具足戒。總之,聲聞戒法,決定要從師受,而且有一定的儀式。可是菩薩戒法,對於儀式,不怎麼重視。上品從佛受、中品從佛弟子受、下品千裡無師(佛菩薩像)自誓受。

四,聲聞戒是新得與菩薩戒是燻發:聲聞的七眾戒,不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經過受戒儀式,然後始能得其戒體,所以這是原來沒有現在新得的。正因為是新得的,在兩種情況下還可再失去:1,犯了根本重戒的,不論外表怎樣像個佛弟子,但是因為戒體的失去,已經失去為佛子的特色;2,生命結束,戒也就沒有了,因為聲聞戒是盡形壽受持的。可是大乘菩薩戒,是自心本具的,不是受戒後始得,還要受戒,不過是本具戒德,予以燻發加以長養。菩薩戒,以心為戒體,發心受戒以後,不但在現世中,不會再失去,就是生命結束了,戒體依然還在,因為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至於在現世中,犯了重戒,雖然也可以說失戒,但是能如法懺悔,還可以重受。不論是怎樣形態的眾生,只要能了解法師所說的話,都可受戒。)

五,聲聞戒不可聞讀與菩薩戒可以聞讀:聲聞戒中的出家人的戒法,依佛制,在家人是絕對不許閱讀和聞聽,律中有偷聽而為護法神教誡。可是大乘菩薩戒,未受菩薩戒前,雖然不能參加布薩誦戒,但是聽聞講戒,閱讀戒本,研究戒的意義,是許可而不加以禁止的。不管法師講那種菩薩戒,在家人都可以聽(或者沒有受菩薩戒),不但不會違犯戒律,而且可以從戒法的聽聞中,激發自己的菩提心,燻發本具的佛性戒。

六,聲聞的戒條與菩薩的戒條:聲聞七眾各別有其不同的戒條,如在家人的五戒、八戒,出家沙彌(尼)十戒,而戒條最為嚴謹周密的,當屬比丘、比丘尼戒。至於菩薩戒,各種菩薩戒本,基本差不多,就是根本的延伸不同而已。

七,聲聞戒待緣制與菩薩戒不待緣制:教化眾生的言教,不唯佛一人說,可以通五人說;製成輕重的制教,唯佛一人可制。所以無論聲聞戒,還是菩薩戒,都是佛所親制。雖然都是佛所親制,而製法有所不同。聲聞戒是待緣而制,也就是有了犯戒的事實,佛才開始制戒,如果犯了過失,必須給予嚴格的制裁。可是菩薩戒不然,根本不需要帶犯戒的事實,然後才制定戒律,而是佛一時頓制的。菩薩是大根器的人,不需要一步一步那樣,所以頓制。聲聞是小根器的人,如不個別的待緣而制,他們是難以接受,所以別制。總之,菩薩戒法,是就理善而制,名佛性常住戒;聲聞戒法,則就事而制,名護世譏誚戒。菩薩是以復其本性為主,聲聞是以避世譏誚為主,是為大小乘的制意不同。

八,聲聞與菩薩受戒的資質:受聲聞律儀戒,不但有嚴格的規定,而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受的,特別是出家人受戒,其資質更加受嚴格的限制(在前面已經仔細地講過)。菩薩戒的求受,可就沒有這樣的嚴格,六道中的任何一類眾生,不管他是怎樣的資質,能理解法師所說的話,都有資格受菩薩戒。

相關焦點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而落實菩提心的法門雖有很多,其中以受持「菩薩戒」為最方便、具體的入手處。華嚴經上說:「戒為無上菩提本」,經典中也記載著:三世諸佛都是由受持「菩薩戒」而圓滿成佛的。所以「菩薩戒」是從始至終,引導我們實踐菩薩道、圓滿菩提心的最珍貴法寶!千佛大戒——菩薩戒那麼,什麼是「菩薩戒」呢?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一、菩薩戒的內容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我們看看佛經裡,受菩薩戒到底要多少條件!(一)有感戒之善一是菩薩種性,二是發菩提願。
  • 受菩薩戒的八種微秒殊勝,只是第五條就讓您心生歡喜了!
    菩薩戒,是發大乘心的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分為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兩種。出家菩薩戒出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則出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計有六重二十八輕戒。識輕重 明持犯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什麼是重?什麼是輕?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條,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以及不說四眾過戒。輕,指失意罪。「失意」,謂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間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條,為輕罪。
  • 傳授菩薩戒——柏林禪寺2018年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圓滿
    法師首先向眾戒子強調了戒前開導及學戒的重要性——去除心中對戒的疑惑,從而以清淨心納受戒體。隨後對什麼是菩薩戒、如何求受菩薩戒以及菩薩戒的功德和受持作了詳盡的開示。講經開示下午,善嚴法師在大齋堂為眾新戒戒子講解菩薩戒相,詳細講述了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戒。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菩薩乘和聲聞乘的不共之處,除了見地方面,關鍵是在於菩提心。這種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己任的發心,也是菩薩道修行的兩大內容之一。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
  • 雪竇山資聖禪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正授菩薩戒
    :正授菩薩戒。菩薩戒為修大乘菩薩道者所應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必須持守。受持菩薩戒乃大乘佛子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
  •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
    如有人不具聲聞般若乘為基而修金剛乘,與外道無異也.雖在西藏以中觀見為主, 但亦重視『俱舍論』, 於一切聲聞乘的有部, 經量部, 大乘的唯識派, 中觀自續派應成派之間的共同分別處, 皆依因明邏輯分辨論證數年. 直至心中生起無疑清淨正見為止.3.教證分別-教法主要依三藏經律論, 證法主要依戒定慧.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四重四十三輕戒
    ~瑜伽菩薩戒――不供三寶戒彌勒菩薩集諸經,作有系統,具體明確地 寫下四重四十三輕戒,以備行菩薩道者遵循、 奉行。在難行能行的菩薩道上,如果沒有一本 戒經奉行,實不知對錯,甚至犯下嚴重的罪過 而不自知,這瑜伽菩薩戒無疑是菩薩道的寶典 。
  • 寧波七塔禪寺傳授三壇大戒 17日正授菩薩戒
    新戒戒子受梵網菩薩戒新戒戒子頂禮2016年11月17日,七塔禪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舉行正授菩薩戒儀式。新戒比丘通過兩個多小時的受戒儀式,最終圓具菩薩「三聚淨戒」。《梵網經》雲「菩薩戒為諸佛的本源、菩薩的根本,是諸佛子的根本」 「一切有心者皆應受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上午7時30分,323位新戒比丘齊集圓通寶殿廣場。新戒比丘代表在引禮師的帶領下迎請得戒和尚誠信法師、羯磨阿闍梨怡藏法師、教授阿闍梨可祥法師前往壇場為戒子證盟授戒。在引禮師引導下,新戒比丘各稱法名,長跪合掌,唱贊、展具,至誠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 佛門映像:傳授居士菩薩戒-德陽天龍寺傳授居士菩薩戒
    >德陽天龍寺傳授居士菩薩戒 傳授居士菩薩戒 -德陽天龍寺傳授居士菩薩戒 拍攝:智國 製作:定靜工作室
  • 瑜伽菩薩戒本法要(一)
    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瑜伽菩薩戒出於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中卷四十及四十一的〈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 處戒品〉,雖只是六度中的戒度,內已涵蓋六度四攝的遵循守則,以利他大前提,統攝在三聚淨 戒中,是真正的菩薩戒,菩薩道的廣大正行。
  • 臺灣中臺禪寺秋季傳授如來三壇大戒暨在家菩薩戒
    今有四眾殷切懇請,為延續僧伽命脈,傳揚戒法故,本寺謹訂於一百年秋季啟建如來三壇大戒暨在家菩薩戒會,期以如來慈悲清淨戒法,啟發新戒佛子廣大道心,克紹世尊慈願,興隆十方僧團,淨化人心,弘法利生。謹以戒會功德,回向國運昌隆,風調雨順,社會祥和,民生安康;普願眾生,福慧兩足,圓修佛道,成菩提果。
  • 菩薩戒行清淨圓滿原來有這十種行相,了解一下?
    皆仁我們知道,菩薩戒是心戒,和有明晰戒相的聲聞戒不同,要持好菩薩戒是在是太難了。受菩薩戒時,才能最為真切地感受到《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句經文的正確性。做菩薩,實在是太難了。
  • 聖空法師:受五戒、菩薩戒的條件
    開示:聖空法師在家居士修學首先有一個條件,就是你深信佛法,發願要學佛。信為道源功德之母,首先我們要信佛法,而且發願要學習佛法,成佛、做佛,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這個條件下,你可以受五戒了。菩薩戒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你們可以先了解聽聽開示,看了之後再去受。還有出家的菩薩戒,你們也可以受。但是在家菩薩戒受了之後,你可以還有夫妻生活關係,如果你受了出家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就不能有夫妻生活關係了。為什麼呢?因為戒就是我們的標準,只有你受了之後,你才了解認識,才朝著這個標準和目標去奮鬥努力。
  • 慈誠羅珠堪布:菩薩戒的出發點,是放棄自私去奉獻
    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經中也講過,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薩戒,修行或解脫道路上最大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要明白世俗享受不是生存的目標。菩薩戒分三個層次:第一種,是龍樹菩薩所說的戒律。這種戒名義上有十八條,實際上是十四條。在此基礎上加上不舍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條戒後,名義上就成了二十條戒,其實是十四條戒加上最後兩條,一共十六條戒。
  • 受菩薩戒後心不淨念不了佛,怎麼辦?
    【問】我的朋友也受菩薩戒了,可是天天心不淨,念佛也念不下去,請師父開示!【妙舍法師答】受菩薩戒只要發起世俗的願菩提心就可以受,但是並不表示我們受了菩薩戒,突然之間我們就變得身心清淨了。受菩薩戒就是說對我們自己有個更高的期許,所以受戒是一種促進我們精進用功的一個因緣。其實你現在能夠發現你心不淨,那說明你比以前清淨了,這也是戒法的一個加持,我們可以通過持戒來發現我們種種的問題。
  • 慈願祈福供燈推薦: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
    佛門信眾問: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請法師慈悲開示:1.受持菩薩戒是直接受還是先持五戒、八關齋戒再受菩薩戒這樣漸次地受?2.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有何區別?如果受持的話各有什麼要求限制?3、普通在家人受持哪種菩薩戒比較合適?4.是先受戒再學戒再守戒嗎?如果這樣的話會出現受了後犯戒的情況,是不是很嚴重?該怎麼辦呢?
  • 自修開悟的人當受菩薩戒,若因緣不足可自誓受戒
    以上這段文詞可以作為參考,自己依照個人不同的別願增加或者刪減,但是其中說到三聚淨戒的部分不可以刪減變更,在佛前三說三拜。這種自誓受戒的方法,未悟或者所悟不真的人不得使用。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還不是菩薩僧的緣故。見性之後因緣具足了,還是應當依照經典所講的戒法去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