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
問: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
討論:
1.名稱分別-
a.所謂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 是依佛法由印度往外宏揚方向而論, 南傳佛教目前傳布主要如斯裡蘭卡, 泰國, 緬甸, 中國雲南邊境等處; 北傳教教流布早期主要以中國為主, 後又傳入韓國, 日本等; 晚期八世紀初印度佛法主要傳入西藏, 特別是在 12世紀時, 印度受到回族入侵, 大肆破壞佛教, 而致佛教在印度滅亡, 彼時許多大師與經典因地勢之利, 而大量傳入西藏.; 故漢, 藏傳佛教皆為北傳教佛.
b.如依所傳經論語言而分, 南傳佛教主要為巴利文系佛法; 漢藏傳教則各為漢, 藏文系論.
c.南傳佛教主要自稱為上座部佛法, 漢藏佛教自稱大乘佛法
2.宗派觀念-
a.南傳佛教疑大乘教法非佛說;
b.中國佛教慣稱南傳教為小乘佛法, 或有些人稱藏傳佛教中的金剛乘教法為外道教法;
c.藏傳佛藏認為聲聞乘(南傳佛法), 般若乘(漢傳教法), 金剛乘皆為佛說, 都應尊重, 亦是需學習及修持的次第, 故藏傳佛教含括三乘. 達賴喇嘛:『聲聞乘, 般若乘,金剛乘如同一, 二, 三層樓, 無基證覺不成』, 此說甚為善巧, 切勿誤會此喻某乘比某乘高, 彼主要表示修持無基礎不立; 故淺見認為不了解聲聞乘教理與修持, 則難以理解般若乘教法, 更不能勝解金剛乘教法. 如有人不具聲聞般若乘為基而修金剛乘,與外道無異也.雖在西藏以中觀見為主, 但亦重視『俱舍論』, 於一切聲聞乘的有部, 經量部, 大乘的唯識派, 中觀自續派應成派之間的共同分別處, 皆依因明邏輯分辨論證數年. 直至心中生起無疑清淨正見為止.
3.教證分別-教法主要依三藏經律論, 證法主要依戒定慧.
a.教法-南傳佛法依阿含經論為主.漢傳佛法加上大乘經論, 唯識見較盛行.藏傳佛法於彼上二乘經論上再加續論, 中觀應成派較盛行.(中國將 Tantra『續』譯成『密續』, 另定名『顯』經以分別經續, 其實 Tantra 本義並無『密』字或『密』之義);
b.證法-戒定慧上.
一. 戒:在具足戒上雖各依相同或不同部派戒律, 然而戒律數目內容上並無大差別. 南傳佛教不認為有菩薩戒; 至於比丘尼, 南傳與藏傳佛教皆因缺戒傳承而無比丘尼. 故達賴喇嘛曾說希望將中國比丘尼戒承引進藏傳佛教. 漢藏傳佛教除皆具別解脫戒(指居士, 出家具足戒等),菩薩戒外, 藏傳佛教另具金剛乘戒, 彼主要見於(密)續中. 藏傳佛教徒並非皆修持金剛乘教法, 如說彼藏人終生持六字大明咒即為金剛乘, 那中國佛教徒常念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是否應屬金剛乘呢!所謂金剛乘修持者, 應深具聲聞, 般若乘(所謂顯教)基礎, 與清淨受持別解脫戒, 菩薩戒, 方可進受修持. 如受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灌頂者, 需受持金剛乘戒, 此時稱『外持別解脫戒, 內持菩薩戒, 密持金剛乘戒』. 如受灌頂之諸佛弟子, 不知所受別解脫戒, 菩薩戒內容為何, 何堪自認修持金剛乘教法呢?彼三種戒有何差別? 淺見認為別解脫戒特點為『諸惡莫作』, 菩薩戒特點『眾善奉行』,金剛乘戒特點為『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授). 金剛乘戒概說為持清淨正見, 當不清淨觀照世界有情即犯戒.
二. 慧:在空性智慧中, 漢傳佛教認為聲聞緣覺唯證人無我;唯有大乘佛法可證人, 法無我; 而藏傳佛教所主要持之之中觀應成派宗見, 認為聞聲緣覺欲證阿羅漢, 闢支佛同時亦需證法無我.
三. 定:三乘(聲聞, 般若, 金剛乘)修持方法上有很大差別,成佛需智慧方便, 中觀應成派認為三乘於『所修客體智慧』上並無大差別;而於『能修主體之修持方便法』上有所之不同; 謹依佛教二字為喻簡述.
『佛』-『自覺, 覺他, 覺圓滿』義; 淺見認為修持法上, 聲聞乘依『自覺』法趨近證悟, 般若乘依『覺他』法趨近證悟, 金剛乘依『覺圓滿』趨近證悟.
2.『法』-『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聲聞乘以諸惡莫作『遠離』為法趨近證悟, 般若乘依眾善奉行之『轉化』為法趨近證悟, 金剛乘依自淨其意之『淨觀』為法趨近證悟.譬如觀待敵人, 聲聞乘以『[遠離』彼為法; 般若乘以般若『轉化』彼為法;金剛乘以『淨觀悟本』認清乃因心執敵友二元念為法. 故聲聞乘遠離諸欲以求清淨; 般若乘轉化諸欲為般若; 金剛乘認清諸欲為般若遊戲變化, 勝解無取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