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瑪欣德尊者《你認識佛教嗎》--佛法問答

2021-02-19 書畫為善

問:為什麼會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答:南傳和北傳跟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間以及地域有關。佛教起源於西元前6世紀的中印度恆河流域。佛滅二百多年(西元前3世紀),佛教由印度向南傳入斯裡蘭卡、緬甸等地,形成了南傳佛教。

      

大約在佛滅500-1500年(西元前1世紀-西元10世紀)期間,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其間佛教陸續由印度往北經中亞細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稱為「漢傳佛教」。

      

佛滅1100-1600年間,印度本土的佛教發展為「大乘密教」。當時,佛教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西藏,故稱為「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往北傳播而成,故合稱為「北傳佛教」。

      

因此,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的特點是「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純潔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性。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個原則:1.非佛所說不添加;2.佛陀所說不刪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傳佛教認為:作為佛陀的弟子,有義務讓佛法純正無雜地傳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隨順眾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也無妨。北傳佛教認為:佛法的目的在於給眾生帶來利益,所以可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改變和發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國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帶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漢傳佛教。佛教在藏地也一樣,吸收了苯教等當地信仰因素,形成現在所看到的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苟答馬佛陀,並視為導師;不崇拜菩薩、祖師、鬼神等。北傳佛教供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對於人間的佛陀,有人尊為導師,但許多人也視之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傳佛教強調持戒、修行止觀、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禪坐、經行為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例如參禪、念佛、誦經、持咒、禮佛、拜懺、放焰口、打水陸、放生等等。對於修行目標也多種多樣,有人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追求往生淨土,有人追求明心見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業障等等。

      

現在,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漢地、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藏蒙地區、尼泊爾、不丹等地。

      

佛教雖然依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期以及流傳的區域而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但它們卻是同根同源,皆源自印度佛教,而且在許多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比如皆共尊佛法僧三寶,皆注重戒定慧的修持,皆強調智慧與慈悲等等。

相關焦點

  • 請問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什麼區別?
  • 瑪欣德尊者和漢地出家人的問答
    但有些人在學了南傳不久就隨便對北傳佛教評頭品足。  瑪欣德尊者:我一直以來都希望學習上座部佛教的弟子們一定要尊重北傳,不要隨便批評。不懂得尊重他人,怎麼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呢?!打倒他人的信仰,就是為自己樹敵。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那些愛批評北傳的人,如果去基督教堂批評上帝、去清真寺批評真主,看會有什麼後果?!
  •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問: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何分別?
  •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有什麼區別?
    近代佛學者,為了研究整個佛教學說的方便,按照語文分為三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屬於巴利語系,因為他們的三藏典籍和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語寫的。除了巴利語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種論著之外,其他北傳佛教的經籍,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國的漢文和藏文的藏經裡。  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
  • 南傳佛教
    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於印度,其後向外傳播,分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裡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即是南傳佛教。所謂南傳佛教,主要指盛行於上述五國,而以錫蘭大寺派為傳承之上座部佛教而言。另一主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屬北傳大乘佛教。
  • 南傳佛教文化丨佛教還有南北之分?
    這個節日就來源於南傳佛教的歷史中,當地人信奉的佛教就叫作南傳上座部佛教。那麼,什麼是南傳?什麼是上座部呢? 南傳與北傳的稱謂產生於古印度,在於區別所處地理不同、最終形成不同系統的佛教體系。巽伽王朝對佛教採取了打擊行動,毀壞寺院、迫害僧侶,佛教徒被迫逃亡,分別逃向印度的西北部和南部,並在這兩個地方繼續佛法的弘揚與發展,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佛教系統,並根據地理上的南北之分,分別稱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上座部佛教對待天神
    瑪欣德尊者解釋「天神的開銷」時說:「現在農村有一些族姓的人,他們還有祭祖、拜神、祭天的習俗,他們為了舉辦這類活動、舉行這種儀式而做的捐款和開銷,就屬於對天神的開銷。通常,他們都是希望通過這些儀式來消除各種災禍,能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生意興隆等。
  • 趙樸初:佛教是文化,佛教也是佛法
    當然在我們佛門子弟看來,當然是佛法永存於世間要好一些。可是釋迦牟尼佛老早就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均是「成住壞空」的。佛教亦然,佛法亦然。唯獨佛性不會壞滅,因為所有眾生的佛性皆是不生不滅的。很多人現在鼓吹什麼南傳佛教或是上座部佛教。我這裡並不排斥南傳和上座部佛教,反而我認為它們也是佛教,它們也是佛法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漢傳佛教不如「原始佛教」?
  • 宗教與中國文化 走近南傳佛教
    一、何謂南傳佛教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播到斯裡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其規範稱呼為「上座部佛教」,這是南傳佛教內部和國際通用的名稱。上座部,巴利語Theravāda,由「上座」和「部」組成。二、南傳佛教源流佛陀在世時並沒有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當時的僧團皆同一師學、和合無爭,並無多少分歧。佛陀涅槃當年,馬哈咖沙巴長老主持了第一次結集,與五百位會眾一起憶誦佛陀的全部教導。
  • 宋立道:為何說南傳佛教在佛教史上的價值無可替代?
    中國的西南部因為臨近緬甸與泰國、寮國,也有上座部佛教的流傳。南傳佛教在中國佛教的傳播史上,一直被稱為小乘佛教,但通常這個稱呼並沒有貶抑意思。尤其在今天,人們都同意,無論是北傳大乘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其實是完全一味的,都是解生脫死的良藥。早期佛教當中, 佛教並未有分支異流。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成道, 然後傳播他所發現的菩提之道。
  • 藏傳、南傳與日本佛教在臺灣的發展
    藏傳、南傳與日本佛教在臺灣的發展情勢雖然遠不如漢傳佛教(當代臺灣佛教的主流)之盛,但是在解嚴後也快速地崛起之中。 藏傳佛教在臺灣光復後開始傳入臺灣,但是這一時期的弘法者大多系漢族上師。其中以屈映光、吳潤江、申書文、劉銳之等人較有成績。當時的蒙、藏族上師以章嘉、甘珠、格賴達吉、明珠等人較為知名。
  • 南傳佛教起源簡介
    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是指現在盛行於泰國、越南、寮國、柬埔 寨、緬甸、斯裡蘭卡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
  • 南傳佛教的殊勝之處
    這種作法與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已改變了佛法的方向。我們無權增添經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時空因緣或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以致喪失原始教義。這樣的增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佛法墮落成有神論或自我論,或更嚴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義。我們害怕做這樣的事,所以樂於接受我們是懦夫的指控。由於這種保守的作風,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
  • 【教理學修】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於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二大車軌嗎?
    004(97)、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於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二大車軌嗎?
  • 佛教通史 015-法雨西來-佛教的北傳之路
    關於「塔」這個問題,又有兩種解說,如果有舍利或者是佛祖高僧之遺物,那這個塔就叫:塔;但是如果沒有舍利,這個塔就叫:制多。我們知道南傳佛教裡有一派叫:制多山派,制多就是塔派。制多的供養實際起源得非常得早,現在在蒙古和藏傳佛教地區可以見到大量佛陀的雕像,佛塔上的刻畫,比如:寶塔、菩提樹、法論、足跡、寶座,以此其實在暗示佛陀存在的種種活動。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 為什麼,南傳上座部佛教,能在蒲甘王朝得到發展呢?
    百家原創作者:卡卡聊史記大家知道什麼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其小編之前也是不太了解的,在小編最近看的書籍裡面出現過,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裡蘭卡、緬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
  • 【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三講 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現在所傳的各部的《律藏》,是各派所誦的,已經不是原來的80誦律了。經是指的《阿含部》,但是與現在所傳的《阿含經》是有出入的。現在的阿含是各個部派在部派佛教時代所遵從的聖典。它們與巴利文的《五部.尼柯耶》,也就是「南傳五部」,也是有不同的,這個後面我們會再講到。佛陀將要入滅之時,曾經對侍者阿難說:「我滅度後,應集眾生,舍微細戒。」微細戒也稱小小戒。也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枝小節的規定。
  • 南傳佛教的基本禮儀有哪些
    安靜時心就會安定(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有它的禮儀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時代留傳下來的,有些是參照當地民俗禮儀而制定。遵行禮儀可廣植善根,並非只是作作樣子而已。在此簡介南傳佛教禮儀,使臺灣南傳佛徒有可依循的參考。禮敬三寶一、禮佛:入佛寺、禪修中心、精舍、塔,應至佛殿禮拜,行合掌禮或三拜禮,平時見到供奉的佛陀塑像,應在適當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禮。虔誠的佛徒有時遙見寺、塔即行合掌禮。禮拜時,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