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會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答:南傳和北傳跟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間以及地域有關。佛教起源於西元前6世紀的中印度恆河流域。佛滅二百多年(西元前3世紀),佛教由印度向南傳入斯裡蘭卡、緬甸等地,形成了南傳佛教。
大約在佛滅500-1500年(西元前1世紀-西元10世紀)期間,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其間佛教陸續由印度往北經中亞細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稱為「漢傳佛教」。
佛滅1100-1600年間,印度本土的佛教發展為「大乘密教」。當時,佛教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西藏,故稱為「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往北傳播而成,故合稱為「北傳佛教」。
因此,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的特點是「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純潔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性。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個原則:1.非佛所說不添加;2.佛陀所說不刪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傳佛教認為:作為佛陀的弟子,有義務讓佛法純正無雜地傳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隨順眾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也無妨。北傳佛教認為:佛法的目的在於給眾生帶來利益,所以可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改變和發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國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帶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漢傳佛教。佛教在藏地也一樣,吸收了苯教等當地信仰因素,形成現在所看到的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苟答馬佛陀,並視為導師;不崇拜菩薩、祖師、鬼神等。北傳佛教供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對於人間的佛陀,有人尊為導師,但許多人也視之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傳佛教強調持戒、修行止觀、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禪坐、經行為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例如參禪、念佛、誦經、持咒、禮佛、拜懺、放焰口、打水陸、放生等等。對於修行目標也多種多樣,有人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追求往生淨土,有人追求明心見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業障等等。
現在,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漢地、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藏蒙地區、尼泊爾、不丹等地。
佛教雖然依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期以及流傳的區域而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但它們卻是同根同源,皆源自印度佛教,而且在許多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比如皆共尊佛法僧三寶,皆注重戒定慧的修持,皆強調智慧與慈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