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2020-12-12 地平線薦賞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千僧齋會,是五臺山一個傳統的佛事活動,法會設在藏傳寺廟羅睺寺,屆時山上所有四眾弟子,誦經念佛、虔誠頂禮。在一片鐘磬和鳴、梵唄清音中,法會分別以藏傳、漢傳兩種方式舉行。

古代的千僧齋會,是以無遮大齋法會的形式來舉行的,不限制人數,不限制教派,所有信教群眾,甚至還包括其它教派的信眾,都可以參加。並且,所有人一起在同一個道場裡,共同接受供養,共同為功德主祈福消災。

現在的千僧齋會(全山齋會),是全山僧人,無論僧尼、老幼,無論藏、漢共同出席,這成為五臺山最盛大的佛事活動之一。按照佛教教制,把漢傳和藏傳,分為前部和後部。前部是漢傳在念誦自己的經文,以自己的儀軌進行。後部是藏傳格魯派,以自己念誦方式來給功德主消災。

舉行千僧齋會的羅睺寺,是五臺山現有8座黃廟之一,始創於唐朝,歷史上曾是五臺山5大禪處之一。康熙年間,由漢傳佛寺改為藏傳黃廟,並更名為羅睺寺,沿用至今。今天,五臺山以菩薩頂為首的8座黃廟,全都傳承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法脈。

格魯派於公元15世紀興起,由於集各家所長,特點鮮明,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後期藏傳佛教最重要的一個派別。藏傳佛教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必須遵循次第,主張顯密雙修,先顯後密,兼行並重。所以,在顯宗的基礎上,才存在後續的密宗。

如今的塔院寺,青廟的教理也學,黃廟的儀軌也要學,也就是等於顯密雙修。這裡的僧人首先要修習漢傳佛教的儀軌,學會之後,再進一步的深修密法。但是,這種修習的方法,必須是口傳身教,由師父傳徒弟,徒弟再傳徒弟,就這樣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密法裡面的法本,即使給了我們,我們也看不懂,更別說怎麼去誦念。所以,必須要師父親口傳誦,你才能得到其中的頭緒,你只有在誦念的過程中,才會領悟一些不一樣的境界。並且,在師父的引導之下,然後你才會慢慢被引上正規,否則就是天書。

另外,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比如到藏傳佛教說就是西藏密宗為兩者是等同的其實們是出自各自不同的劃分標準

佛教從傳播方向上來說,分南傳和北傳兩系。而北傳部分,根據地域和語言文字的不同,又有藏傳和漢傳的區分。

佛教從本質上劃分,分別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指的是北傳佛教,包括漢傳和藏傳。而小乘,則是指南傳佛教,小乘是漢地對南傳佛教的俗稱。因為有些貶義,現在已很少用。一般改成南傳上座部或者南傳大眾部,這正是南傳佛教兩大支。

還有一個常見的劃分,就是顯宗和密宗。顯密,當然是相對而言,或者說照密宗的一個說法。釋迦佛在世時,他所宣說的那些佛法,是可以公開講說的,統稱為顯宗。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以神通化現、秘密傳授的佛法,就簡稱為密宗。主要強調密法、咒語、灌頂等等。

藏傳佛教當中,其實是有顯有密、顯密兼修。而漢傳佛教,歷史上也有密宗這一派。比如說:在唐代的時候,密宗曾是漢傳大乘佛教的8大宗之一。可惜到了後來,基本上都失傳了。反而,是傳到日本以後,才一直延續了下來。

其實,五臺山的黃教,指的就是藏傳佛教的格魯派。顯密雙修、顯密並重,和喇嘛、班禪兩大活佛體系,屬於同一派別。黃教的寺廟就叫黃廟,除此之外,當然就是青廟,也是漢傳佛寺,也可以說是顯宗寺院。

千百年來,青廟方面其實也是諸宗競起、百家爭鳴。比如說:華嚴宗、律宗、唯識宗、禪宗,還有淨土宗等等。這樣說來,佛教聖地五臺山,其實是相當的複雜。而各宗各派之間,特別是青、黃之間,在修習的方法,服飾和戒律等方面,則各具特色、大異其趣。

五臺山的漢藏並存,俗稱青廟、黃廟共屬一山,和尚、喇嘛誦經同一處,這也使得五臺山,成為中國唯一的漢藏佛教聖地。我們可以在這裡,領略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而對於出家人和信眾來說,無論漢藏、無論顯密,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朝禮和修行道場。

那麼,傳佛教與的藏傳佛教具體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從飲食上來看,漢傳僧人要求不吃肉,而藏傳喇嘛允許吃肉。

其次,從服飾上來講,黃廟的喇嘛衣服以紅色為主,且穿在左面肩上,右面的肩裸露在外,充分保持了印度的風格。而青廟的和尚衣服,多以青灰色的長衫為主,並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式樣。

無論是藏傳和漢傳,還是黃廟和青廟,雖然是兩個不同的佛教體系,但它們在修行法門、義理、戒律、服飾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實際上,它們無一法不是佛法,猶萬波歸一水,最終都指向宇宙人生的真諦。它們都是傳承於佛祖,它們的教義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理念。

小編個人觀點認為,目前中國的佛教體系中,以藏傳佛教為代表的法脈,更加容易得到人們的信奉,因為,他們更接近正統的佛教教義,以苦行的方法和嚴苛的戒律著稱。不像一些個別的漢傳寺廟,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嚴重背離了佛教存在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泰國佛教的不同!單篇全解答
    如果在湖北武漢的朋友可以去一下古德寺,裡面有一尊四面佛,還有一些留存的小乘佛教建築,就是小乘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見證。其它地區不太清楚。【藏傳佛教的起源】距今3800年前青藏高原就存在著一個偉大的王朝「古象雄王朝」,在距今1800年前由古象雄王子「如來佛祖」(釋伽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傅)為普度眾生而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前面說的「雍仲本波教」喇嘛教的前身。
  • 藏傳佛教密宗中恐怖的人骨法器,有什麼說法?
    在這種輪迴中,人的屍體和動物的屍體是等同的,沒有差別。 佛祖割肉飼鷹而不痛,層層肢解而不恨,就是因為對色身有舍的態度。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死了以後天葬,把屍體割碎了餵鷹,以前的蒙古族把逝者的身體扔到野外,餵給食肉動物,就是基於佛教中人的身體和動物的身體沒有什麼差別,都是空性的色身。此外,死了以後供給其他動物做食物,是一種施捨,物盡其用,屍盡其材。
  • 密宗祖庭大興善寺,可印證密宗非藏傳佛教所獨有
    很多人以為密宗是藏傳佛教所獨有,或者將藏傳佛教和密宗劃等號,這兩種觀點都不全面。藏傳佛教顯密兼修,先顯後密有著嚴格的次第;也就是說藏傳佛教各派都有著完整的顯宗體系。在桑耶寺建成之前,文成公主進藏時,有將佛經帶入藏區的記載,儘管這一時間可以將佛教在藏區傳播的時候提前(其他更早年代由西域和印度傳入的記載從略),但依然無法和密宗祖庭大興善寺的建成時間相提並論,兩者之間相差三四百年。從另一方面而言,文成公主帶佛經入藏,也可證明密宗有著由漢地傳入這樣一個脈絡。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其時,佛教在吐蕃還是一種外來宗教,它在與當地原有的苯教不斷鬥爭中發展起來,曾一度佔優勢。赤松德贊(755一797在位)時從印度迎來寂護和蓮花生兩大師,建立桑耶寺和僧團組織。期間,在印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曾引發一場爭論,最終印傳佛教在贊普的支持下得以取勝。赤祖德贊(815一838在位)時,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繼任者贊普達瑪期間,佛教遭受嚴重打擊,但其後約百年,衛藏地區的佛教仍不絕如縷。
  • 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
    題名與責任: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劉立千著  出 版 項: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載體形態項:224頁;20cm   內容提要:  本書包括:藏傳佛教寧瑪派、西藏密宗漫談—破瓦法                  等內容。
  •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佛教傳說,時輪金剛在香巴拉創立了一套完善的學說,藏傳佛教所傳授的數學、天文、歷算就是時輪金剛的學說在寺廟中的運用。六字真言是觀世音為使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所發的心咒,它是密宗給人們指出的脫離苦海、解脫生死輪迴最簡單易行的方法,這是六字真言在西藏最為盛行的原因。時輪、六字真言曼荼羅的哲學意義就在於佛教認為現實存在一個深奧的世界即自己的境界。這是一個普遍而絕對性的存在,這個存在的象徵性表現就是曼荼羅。
  • 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
    金剛法舞,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儀軌(舞蹈)。藏語稱為「噶爾羌姆」或簡稱「羌姆」。在書面記載中,正式名稱為「密宗金剛噶爾羌姆舞」。漢語意譯為金剛神舞。寫這篇文字之際請示仁波切,仁波切說可以根據漢譯再轉譯為「多吉羌」,這樣很直觀。
  • 《密宗》:解密佛教密宗的由來
    相信本書會成為一本引領讀者了解藏傳佛教密宗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現象的最佳讀物。 的確如此,釋迦牟尼作為一名世界公認的古代哲學家,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誕生於印度,並出色地創立了富於深奧哲理性的印度佛教,為後人留下了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現在人們又將佛教劃歸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可以說是後人迄今仍然崇尚釋迦牟尼思想的一個重要標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即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和密宗佛教時期。
  • 密宗神靈的忿怒身 藏傳佛教莊嚴法器
    唐卡《拘那含牟尼佛》(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藏民族對黑色的偏愛,源自於從古老的原始宗教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苯教信仰。苯教俗稱「黑教」,因苯教徒喜蓄長發、身著黑衣而名。從其教義法則探測,這種尚黑的習俗淵源十分久遠,在苯教創世學說中的黑白二元論觀念及所象徵的深奧哲理中都得到體現。其後藏傳佛教密宗在藏地盛行,吸收了大量本土原始宗教、苯教的教義內容,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藏傳佛教藝術形式便應運而生。黑色本身具有兇惡、暴烈、威嚴、黑暗、神秘等視覺審美特質和色彩象徵內涵。因此,黑唐卡極其適合表現密宗神靈變幻莫測的意境,以黑色為基底就成了黑唐卡在表現形式上的定性。
  • 青藏高原文化史:藏傳佛教的特點
    佛教提倡素食,僧侶禁止食肉,西藏地處高寒,僧人們不吃牛羊肉,就難以生存。所以藏傳佛教不禁止僧人吃肉。這也是同傳統飲食文化結合的一種表現。藏傳佛教在藏區再度興起的過程,也是藏區社會走向「政教結合」或「政教合一」的制度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 老梁:為什麼很多藏傳佛教人士都痛恨金庸?
    金庸作為中國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鬥,著作等身,在他的筆下,一個充滿刀光劍影、愛恨情仇的江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又有多少少年夢想著仗劍闖天涯、懲奸除惡、揚名立萬。然而,老梁卻說,這樣一個受人尊崇的偉大作家同樣有人對其不滿,很多藏傳佛教人士都痛恨他。
  • 藏傳佛教為什麼會有教派之分
    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開始在那裡生根發芽,廣為傳播。在元朝時,隨著不斷地發展,藏傳佛教有了黃教、紅教、花教、白教之分,那麼,這些教派是怎樣形成與劃分的呢?特別是兩大主要教派——黃教與紅教又是怎麼來的呢?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是一名吐蕃佛教徒,是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
  • 藏傳佛教的「五明」
    五明是佛教所稱的五類學科,源自古印度。在藏傳佛教中尤為重視。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即以「五明」命名。藏傳佛教各大寺院,也都設有與五明有關的的學院,學僧完成學業之後,還會授予相應的學位。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在這幾個高峰期,造像藝術發展得很快,佛陀的形象迅速遍布了中國南起雲貴,北至遼西,西有敦煌、榆林窟的壁畫摩崖,東有雲岡、龍門、飛來峰以及青州的石雕。其中,尤以藏式造像對於元代以後佛像藝術的發展影響最大。藏傳佛教及其造像運動肇興於七世紀之後。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密宗佛像、藏傳佛像、尼泊爾佛像,哪個價格更高?
    偶然看到有師兄這樣詢問:密宗佛像跟藏傳佛像和尼泊爾佛像,哪個更好?哪個價格更高?對於這三者,確實容易造成混淆,今天我們來詳細聊聊這三者的關係與區別:藏傳佛像的體系較為龐大,造像也比較複雜。藏傳佛像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一下幾點:1.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時代特徵不明顯。藏傳佛教的匠師們,造像必須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製作佛像。2.與漢地造像相比,漢地佛像斷代的依據是時代特徵,藏傳佛像斷代依據是區域風格。西藏地區的佛像,吸收了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因而藏傳佛像呈現出複雜紛繁、風格多樣化。
  • 你所不知道的藏傳佛教
    古象雄王子所謂的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也就是藏語系佛教,是傳入的印度佛教吸收了本地的本波佛教,形成的新的整體,就是現代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二:密宗藏傳佛教中的五方佛藏傳佛教所信仰的神很多都與印度教的神同名,但是也有不同的
  •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北京的雍和宮後來也成為專門為皇室舉行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皇家寺院。承德避暑山莊也有不少藏傳佛教寺院,如模仿西藏桑耶寺修建了普寧寺,模仿扎什倫布寺修建了須彌福壽之廟。可以說,清代是藏傳佛教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全國各地都建有格魯派寺院。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形成了格魯派六大寺院之說,即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
  • 解密80年代藏傳佛教臺灣弘法史
    天噶﹑創古仁波切等都曾應邀來臺弘法。在訪臺期間,並曾親赴南投水裡蓮因寺拜會懺雲法師,受到這位持戒精嚴、對大專佛學社團影響甚巨的老法師之尊重與推介,此舉不僅有助於化解以往學佛者對密宗的成見,也間接促成了藏傳佛教在臺灣的開展。     不過事實上,在卡盧仁波切來臺之前,1980年就已有噶瑪噶舉派的創古仁波切來臺。
  • 《中國密宗神》_佛學書店_華人佛教_鳳凰網
    1994—1997年完成「中國神祇文化全書」系列:《中國佛教諸神》、《中國道教諸神》、《中國民間諸神》、《中國冥界諸神》。主要著作還有《中國佛菩薩文化大典》、《紅樓夢大辭典·哲理宗教部分》、「馬書田說神」系列、「中國全神譜大系」(撰寫中)等。全部著作500萬字。《中國的神靈世界》被譯成德文、法文、英文等介紹到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