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傳佛教的起源
藏傳佛教屬於佛教密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象雄王國(公元前1500年——公元645年),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相傳是釋迦摩尼前世的師傅),為普渡眾生所創的"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
所謂的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也就是藏語系佛教,是傳入的印度佛教吸收了本地的本波佛教,形成的新的整體,就是現代的藏傳佛教。現在藏傳佛教教徒的習俗,儼然和象雄王國的習俗差別不大,其中包裹醫療、喪葬、婚嫁、天文、曆法等等。
二:密宗藏傳佛教中的五方佛
藏傳佛教所信仰的神很多都與印度教的神同名,但是也有不同的,就是藏傳佛教信仰的主神為大日如來。藏傳佛教當然也信奉佛與菩薩,所以都隸屬於佛教法門中的分支,都是釋迦摩尼的弟子。
五方佛也稱五智如來。
中央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又稱毗盧折那佛,遮那佛,意為陽光普照的意思,是釋迦摩尼的法身之一。佛身顏色為白色,是佛教密宗中所信仰的最高神,在密宗中統率著所有佛與菩薩,是其根本佛。
東方不動如來:即東方阿閦如來,又稱不動佛,阿閦佛,佛身為藍色,頓悟出嗔的本性,便把嗔轉化為真樂,也有堅定不動的意思。
南方寶生如來:位於南方的安樂世界,象徵著所有歡喜,是一尊能滿足一切願望,代表著平等性智,佛身為金黃色。
西方阿彌陀佛:稱無量,也稱無量壽佛,佛身為紅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使一切眾生都得聖,善心無量,也是功德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顏色為綠色,代表著一切的企業、事業都有所成就,能夠遠離煩惱,事事成功。
三:藏傳佛教的傳承
在藏傳佛教中,有三代贊普為保護和傳承宗教貢獻巨大,被後人稱為"祖孫三王"也稱"吐蕃三大法王",依次為松贊幹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
松贊幹布(公元617年——公元650年)
松贊幹布文治武功,平定吐蕃內亂,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國,在位期間,與大唐交好,多次遣王公貴族前往長安學習,在國內,大力發展畜牧業,從大唐和天竺引進佛教經典。
我相信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松贊幹布制定律法要臣民都信仰佛教,派遣大臣和僧人去大唐學習梵文和經書,在本地大力推廣佛教,把佛教在吐蕃的傳承推向高潮有很大的貢獻。
赤松德贊(公元742年——公元797年)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吐蕃國立達到鼎盛,當時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吐蕃乘勢攻陷長安,而後又大舉進攻天竺,奪取西域。
藏傳佛教也是在赤松德贊這一時期發展到了頂峰,赤松德贊大力主張修建寺院,在政治的基礎上發揚佛法,培養了一大批精通佛法的僧人。翻譯的佛教經典非常多,為後世的佛教傳承打下了不可動搖的根基。
赤祖德贊(公元802年——公元838年)
赤祖德贊別名可黎可足,是赤松德贊的兒子,在他在位期間,有著吐蕃與唐朝的第八次會盟,史稱"長慶會盟"。赤祖德贊繼承父王的志願,修築寺院,翻譯佛經,恢復寺院供養等等。
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之一,自然有其價值的存在,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又有印度教的文化背景,也有佛教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