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2021-01-15 青青與世界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初,藏傳佛教隨著西藏封建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在各地方勢力的鼎力支持下,發展較快。

13世紀中期,元朝統一了西藏,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封薩迦五祖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帝師,並將西藏的13萬戶封賜給八思巴,作為他的供養。佛教在元朝政權的支持下,迅速傳播到了蒙藏各地。到14世紀後期,薩迦勢力漸衰,被興起的帕竹政權所取代。

在薩迦王朝時期,由於受元廷的推崇支持,薩迦的一些上層僧人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權,沉湎與歌舞宴飲中。到元末明初時,寧瑪、噶舉僧侶也日趨腐化,呈現出戒律廢弛,僧人墮落的一派頹萎之象。佛教在人們的心中變得黯然無光。

藏傳佛教格魯派就是在這樣一種嚴峻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了。格魯派自其創始人宗喀巴創立之後,發起了整頓宗風、重振正法的宗教改革運動。他提倡以戒律範行,以教義治心,使僧俗人等同皈佛門。

宗喀巴致力於創建甘丹寺,舉行萬人祈願法會,創辦辯經法會和修復彌勒佛像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宗教活動。同時,還為格魯派寺僧制定了一整套生活準則、學經規程及答辯升遷等制度。這些組織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對後來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規範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格魯派在西藏興起後,迅速發展成為全藏信奉的宗教勢力,並遠播川藏、甘青各地。入清後,請廷對藏區採取以教固政的策略,利用格魯派的勢力和影響,安撫邊民。1658年,五世達賴入京覲見了清順治皇帝,順治賜封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統領天釋教普通瓦喇怛喇達賴喇嘛。

五世達賴受封后,他利用政治上的地位擴大格魯派的勢力。在川康、甘青各地廣建寺院,在甘青相繼建立了拉卜楞寺和塔爾寺。在寺院發展的過程中,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教育的體系,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寺規之嚴,是遠近各寺無法相比的。寺院設有天文歷算、藏醫藏藥、文學藝術、佛教哲學等,控制了當地文化教育的命脈。因此,寺院不僅成了當地的宗教中心,而且也成為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廣大的僧侶就是藏族的知識分子。

相關焦點

  • 郎木寺---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寺院之一
    郎木寺,是第五十三任甘丹賽赤堅贊桑蓋大師,於藏曆第十三勝生土龍年(公元1748年)創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寺院之一江北的賽赤寺屬於甘肅碌曲縣,又叫&34;,江南是格爾底寺,屬於四川若爾蓋縣,又叫&34;,兩座寺廟都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
  • 佛教:格魯派(黃教)和宗喀巴的歷史
    在藏傳佛教之中,格魯派中的「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規,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又稱為黃教。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的派別,但是格魯派吸收藏傳佛教各派思想,後來居上,成為藏地最有影響的宗教派別,並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 藏傳佛教為什麼會有教派之分
    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開始在那裡生根發芽,廣為傳播。在元朝時,隨著不斷地發展,藏傳佛教有了黃教、紅教、花教、白教之分,那麼,這些教派是怎樣形成與劃分的呢?特別是兩大主要教派——黃教與紅教又是怎麼來的呢?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是一名吐蕃佛教徒,是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
  • 藏傳佛教在國內外的分布
    藏傳佛教自形成以來,由於傳播線路和傳播者的不同,先後形成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派別。格魯派的誕生,標誌著藏傳佛教教派的最終形成,同時藏傳佛教也進入以格魯派為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並以拉薩為整個藏傳佛教的中心。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文殊」
    四臂文殊是藏傳佛教「五部文殊」之一。相對於「四臂觀音」而言,這種造型的文殊菩薩像不是很常見。五部文殊是指文殊菩薩的五種化相法身,分別為黃文殊、四臂文殊、白文殊、黑文殊、紅黃文殊。藏傳佛教尤其重視文殊菩薩的法門。五部文殊造型即出自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認為,修持文殊菩薩法門可以快速得到加持,而擁有世間及出世間的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擁有般若智慧,是佛教所有修行人的追求。也就此可見文殊菩薩在佛門中的地位。
  •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也就是說,那個時期的藏傳佛教影響廣泛,至今在西方,藏傳佛教也頗具影響,建立了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寺院和修行地。明朝皇帝大多也信奉藏傳佛教,並冊封了藏傳佛教的大寶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大智法王和闡化王等,還把他們請到京城舉行法會,為他們修建官邸。清朝更是扶植藏傳佛教的發展,除了藏族地區之外,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地修建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甘丹寺的僧侶人數在歷史上定額為3300名,排在哲蚌寺、色拉寺之後,但是甘丹寺作為格魯派祖寺,在藏傳佛教界地位很高,尤其是甘丹赤巴在格魯派中威信極高,其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二、哲蚌寺哲蚌寺既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首。
  • 從倉央嘉措說起的藏傳佛教 壹讀百科
    元朝以來,作為中央集權的一部分,統治者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採取扶持藏傳佛教、實行「政教合一」的模式,由宗教領袖協助治理西藏。在中央政權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在藏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融入了本土特色。從公元11世紀開始,藏傳佛教陸續形成了寧瑪、薩迦、噶舉、噶當幾個宗派。
  • 藏傳佛教活佛的轉世制度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支派的最為獨特的方面之一。活佛轉世的空沒、玄妙,增加了藏傳佛教的神秘色彩。按照佛教教義的說法,一個活佛的圓寂,不過是靈魂的轉移,化身為另一肉體的人而已。化身隨機體顯現,所以必有靈童轉世。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探訪雲南最大藏傳佛教寺廟 松贊林寺
    之前對松贊林寺並無多少了解,直至知道它是雲南藏區最大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心下又有了「失敬」的不安。松贊林寺布局獨特。全寺佔地500畝,形成一個橢圓形城垣。林倉、吉康量大主殿高高矗立中央,而主寺之下八大康參與「西蘇」、「覺夏」簇擁拱衛,高矮錯落,立體輪廓分明,更襯託了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
  • 紅與黃的神秘:揭開藏傳佛教色調之謎
    甘丹寺經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原標題]紅與黃的神秘:揭開藏傳佛教的色調之謎 黃房子的非凡身世 在西藏,黃色和紅色很少出現在平常人家的建築中,而多被使用於藏傳佛教寺廟和僧侶服飾中。 紅與黃:藏傳佛教建築之謎 紅色是象徵勇敢的顏色。供奉著歷輩達賴靈塔的布達拉紅宮、甘丹寺陽巴金殿堂、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靈塔,其祭堂塗紅的做法,也是古代貴人和勇士墓上塗紅做法的延續。 紅色是鮮血的顏色。西藏古代的苯教,盛行殺生祭神,一次較大規模的祭神活動通常要殺上千隻牲畜。
  •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貢獻
    同時在我看來,宗喀巴大師還有更大的功德,在於他拯救了當時的藏傳佛教。為什麼這麼多當時頂級的學者都願意跟隨宗喀巴大師學習,為什麼大家相信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些都離不開宗喀巴大師的智慧之光,他以因明的邏輯建立中觀思想,以戒律為根本去修行密法。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關於宗喀巴大師的重要內容。
  • 揭秘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的歷史和現狀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覺姆(圖片來源:資料圖)藏傳佛教出家女性是藏傳佛教僧團四部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分別隸屬於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息解派、覺域派、噶舉派、覺囊派和格魯派等宗派。還在吐蕃全境大興佛寺,先後建立聞、思、修之修行院,講、辯、著之講經院,慧、淨、賢之律儀院等30座寺院,千座佛殿,十萬座佛塔。特別是修建了吐蕃歷史上有名的烏香多宮殿,至此號稱在吐蕃藏地建造的佛教寺院多達1008座。
  • 藏傳佛教寺廟大盤點
    藏傳佛教,也就是俗稱的喇嘛教,是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主要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藏區流傳。藏傳佛教寺廟眾多,野小遊盤點5個聞名的藏傳佛教寺廟,不管你有何種信仰,都希望你能有一顆虔誠敬畏之心。
  • 百年清代藏傳佛教研究——尕藏加
    四、格魯派在內地及蒙古地區興盛之研究清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內地和蒙古地區,特別在蒙古族地區得以興盛,不僅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深遠的歷史性影響,而且留下許多珍貴的宗教文物古蹟。崔正森的《五臺山佛教史》一書[21]中也有部分章節,對藏傳佛教在元明清時期傳入五臺山的經過、發展過程作了系統地梳理,重點對五臺山藏傳佛教寺院、宗派、活佛派系作了探討,認為格魯派高僧活佛駐錫五臺山加強了民族團結,特別是五臺山在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有關藏傳佛教活佛的知識
    「活佛」,是藏傳佛教發展到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青藏高原這塊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在世界宗教舞臺上獨樹一幟。時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職人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廣大信教群眾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至於其稱謂,漢族人習稱「活佛」,其實是不大準確的,應譯稱「轉世尊者」。
  • 塔爾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
    塔爾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塔爾寺大經堂(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塔爾寺善逝八塔(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塔爾寺位於中國西北部青海省西寧市附近。它始建於14世紀,由於寺廟所在地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因此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
  • 藏傳佛教寺院金頂及雙鹿金輪的含義
    這種金瓦為銅質鎏金,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一種建築裝飾風格,被稱為金頂。除了塔爾寺,在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大昭寺等著名藏傳佛教寺院,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鎏金銅瓦裝飾的金頂,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光芒。金頂,首先的作用依然是房屋頂瓦。其次,更主要是一種裝飾。在宮殿、寺院、佛塔頂部上加蓋金頂,其目的是讓該建築突出建築群中的其他建築,從而更加富麗堂皇,巍峨壯觀,氣勢宏偉。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拉薩市西郊,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公元1416年創建,系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也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院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白色建築群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