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格魯派(黃教)和宗喀巴的歷史

2020-12-26 歷史國學教堂

在藏傳佛教之中,格魯派中的「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規,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又稱為黃教。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的派別,但是格魯派吸收藏傳佛教各派思想,後來居上,成為藏地最有影響的宗教派別,並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格魯派是從噶當派發展而來的,也稱新噶當派,創始人是宗喀巴。當時藏傳佛教各派的僧人互相爭權奪利,橫行不法沉迷酒色,僧紀蕩然,對佛教的聲譽和影響力都有很大破壞。

宗喀巴決心改變這種狀態,於是提倡嚴守戒律,並建立了嚴格的管理方法和嚴密的管理組織以及完善的學經制度。他於公元1402年和公元1406分別年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是格魯派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並自任住持,標誌著格魯派正式形成。此後格魯派發展順利,勢力逐步擴大,形成了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

其中,達賴與班禪兩個轉世系統在清代獲得了清廷的扶持確認,格魯派實際掌握了西藏的地方政權。

藏傳佛教中,格魯派影響力最大,所以寺院也最多,在長江流域也不例外。在青海玉樹地區,有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治南20公裡處的拉布寺,藏語全稱「噶登多昂謝周塔吉林」,於公元1419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弟子旦瑪堪欽·元登巴創建,並受到宗喀巴和明王朝的支持。

宗喀巴曾經將自己的頭髮和衣飾賜給該寺作為佛像的裝藏。此外,還有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城駐地嘎託鎮城北的維色寺,是藏區的十八呼圖克圖之一。呼圖克圖是清政府給予活佛的一種稱號,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

在雲南地區,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弊族自治縣永寧鄉的扎美寺,由明代西藏噶瑪巴活佛始建,原屬噶舉派寺院。清雍正年間擴建,改宗格魯派,現屬格魯派(黃教)寺院。雲南地區還有位於雲南省雨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落水村的裡務比寺。

噶丹·東竹林寺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東竹林寺建於公元1667年,原名「衝衝措崗寺」,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原為噶舉派寺院,後為格魯派兼併,康熙十五年五世達賴賜寺名為「噶丹·東竹林」。

在甘肅地區,有位於甘肅省碌曲縣東的西倉寺,藏語稱「噶丹曲科林」,始建於公元1839年,由拉卜欏寺著名高僧第三世德哇倉嘉央圖丹尼瑪主持建造。

有坐落於迭部縣城西北的「跋喜電尕寺」,由八思巴大師的四大弟子之一跋喜饒巴爾於13世紀創建。有位於達位鄉崗嶺村東達拉河東岸的迭部恰日寺,約建於公元1867年。

有位於位於甘肅省碌曲縣西南100公裡的甘、川兩省交界處的朗木寺,藏語稱「噶丹雪珠具噶卓衛林」,建於1748年。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是郎木寺的曬佛節,要將寺廟中珍藏的錦織佛像取出晾曬,有很多信眾前來朝拜,是非常熱鬧的節日。

最後在四川地區,還有位於四川西北部德格縣窩公鄉境內的嘉絨寺,創建於公元17世紀。

相關焦點

  • 塔爾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
    塔爾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塔爾寺善逝八塔(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塔爾寺位於中國西北部青海省西寧市附近。它始建於14世紀,由於寺廟所在地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因此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
  • 甘丹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是格魯派的祖寺
    甘丹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是格魯派的祖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甘丹寺該寺的建立,標誌著宗喀巴及其追隨者以獨立於其他教派的姿態出現在西藏佛教界。寺內還保存著歷代甘丹赤巴的遺體靈塔九十餘座,並藏有許多明代以來的文物和工藝品。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甘丹寺的僧侶人數在歷史上定額為3300名,排在哲蚌寺、色拉寺之後,但是甘丹寺作為格魯派祖寺,在藏傳佛教界地位很高,尤其是甘丹赤巴在格魯派中威信極高,其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二、哲蚌寺哲蚌寺既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首。
  • 黃教創立者宗喀巴大師兩個弟子,克珠傑與根敦朱巴,誰更厲害?
    宗喀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1419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宗喀巴大師一生中不僅創立了格魯派,還編寫了大量的佛學名著。這些著作都是我國佛學史上重要的文化瑰寶。
  • 衛拉特蒙古和格魯派的交融——點燈節的來源考究
    二.衛拉特蒙古與黃教的淵源:前段寫到衛拉特蒙古起源於何處和其歷經元明清三朝的發展演變,而衛拉特蒙古發展歷程中藏傳佛教也與其相伴始終。在此情形下,宗喀巴大師改革藏傳佛教,以終身不婚、嚴守戒律為原則,主張不參與政治,顯宗和密宗並修,故稱格魯(守規)派,因其派別僧侶頭戴黃帽,又稱黃教。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青藏高原文化史:噶舉派與格魯派
    因該派教主戴黃色僧帽而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生於湟中一位元朝官員達魯花刺的家庭。先後從師於噶當派薩迦派高僧,精通顯密,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成為格魯派的理論基礎。1358年他受比丘戒後,開始收徒講經,提倡僧人嚴守戒律,創立「格魯派」。
  • 甘丹寺塑像:宗喀巴大師。(1959)
    到了十四世紀,藏傳佛教正面臨信仰危機之時, 西藏出了個宗教改革家宗喀巴。1373年, 16歲的宗喀巴, 從青海來到西藏, 他分別拜薩迦、噶舉、噶當等派的高僧為師, 虛心學習各派的長處, 發起了宗教變革運動, 創立新教派, 挽救在厄運中的藏傳佛教。 宗喀巴到處講經說法, 主張先顯後密, 嚴守戒律, 崇尚苦修, 不準追求利祿權勢, 禁止僧人娶妻生子。他廣收門徒(達賴和班禪都是他的弟子), 正式 創立格魯派。宗喀巴和他的弟子們都載黃色僧帽,故稱黃教。
  •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貢獻
    宗喀巴大師小時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孩子,無背景支持,無錢財等身,但最後他卻創立起一個教派,雖然這並非他的初衷,卻也因此培養出很多大學者和成就者。同時在我看來,宗喀巴大師還有更大的功德,在於他拯救了當時的藏傳佛教。
  • 在我們國家的六大黃教寺廟,氣勢恢宏,值得一遊!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文化大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文化的豐富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朋友來我國旅遊,外國人對我國的文化特別好奇,最感興趣的還是佛教文化,雖然我國不是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但肯定是眾多傳教士中最好的國家,其中就有六大黃教寺院,為人們所熟知。
  • 塔爾寺:看宗喀巴大師的故事,遊塔爾寺
    宗喀巴大師其人宗喀巴(1357-1419年),格魯派(即黃教後來,隨著宗喀巴的聲望越來越高,又在塔附近建造寺廟,便是今天黃教六大叢林之一,名震海內外的塔爾寺。(宗喀巴及其弟子修建了著名的拉薩三大寺即甘丹、哲蚌和色拉寺,三大寺與另外三大寺(即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成為後來格魯派六大叢林。(四)大醫師大師不僅精通佛法,還精通醫術。據說,他跟醫師學習醫書和印度、西藏等地著名醫師的注釋,還實習一切大小手術。
  • 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在法會開始前,眾僧念誦《悲願頌》,也稱《宗喀巴大師贊》,感恩上師引領而皈依佛門之功德,這裡特指感恩宗喀巴大師的恩德。 大師具足 「悲、智、力」 圓滿三大功德,即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和大勢至菩薩的「大力」。對於佛教修行者而言,要普度眾生究竟成佛,不具備上述的「大悲」、 「大智」 、「大力」是難以實現的。
  • 藏傳佛教為什麼會有教派之分
    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開始在那裡生根發芽,廣為傳播。在元朝時,隨著不斷地發展,藏傳佛教有了黃教、紅教、花教、白教之分,那麼,這些教派是怎樣形成與劃分的呢?特別是兩大主要教派——黃教與紅教又是怎麼來的呢?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是一名吐蕃佛教徒,是藏傳佛教中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
  • 這才是黃教、紅教、白教、花教和本教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藏傳佛教有那麼多教派,都是什麼意思?格魯派「格魯」在藏語意思是善律,因為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所以被稱作格魯派。創教人是宗喀巴大師,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所以世俗稱它為黃教。寧瑪派藏語「寧瑪」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就是古派或舊宗派,形成於公元十一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歷史古老的一個教派。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探訪雲南最大藏傳佛教寺廟 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也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如果不是講解員的講解,我們還不知道這座寺有非同尋常的歷史:建於1679年的松贊林寺,是由康熙皇帝硃筆批准,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親自佔卜選址的一座寺院。據說五世達賴選址時,見此地前有聖母胡,背靠卡日山,東面清澈的奶子河橫貫整個大中甸,西面與釋卡雪峰遙遙相望,「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嬉其間」,其地理位置天人合一,因而語言此地將來必定眾僧雲集,便決定在此建寺。
  • 甘丹寺與宗喀巴
    >新華網3月11日消息:甘丹寺是宗喀巴於1409年倡建的首座格魯派寺院,與哲蚌寺和色拉寺一併被稱為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全稱甘丹朗傑林,意為喜足尊勝洲。因其為宗喀巴預言「你從這裡去兜率天宮彌勒佛的身邊」,所以甘丹寺的宗教地位居於格魯派各寺之上。建寺時,宗喀巴親領弟子扎巴堅贊和達瑪仁欽等9人到卓日山對寺院地基作了加持,在當時帕竹政權第五任第悉王扎巴堅贊等的支持下,1409年當年就建成了宗喀巴的寢室和以大殿為主的殿堂和僧舍70餘處,同時為上百處僧舍定址典基。
  • 藏傳佛教活佛的轉世制度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支派的最為獨特的方面之一。活佛轉世的空沒、玄妙,增加了藏傳佛教的神秘色彩。按照佛教教義的說法,一個活佛的圓寂,不過是靈魂的轉移,化身為另一肉體的人而已。化身隨機體顯現,所以必有靈童轉世。
  • 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出生就註定偉大,為藏文化貢獻巨大
    宗喀巴·羅桑扎巴,藏族,是藏傳佛教史上傑出的學者,創立了藏傳佛教中最大的教派格魯派(俗稱黃教)。他的學識博大精深,代表作《著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二書,確立了顯密並重、按次第系統修學顯密二宗的思想體系;力主佛教戒規的重要性,對當時藏傳佛教進行了整頓革新,使藏傳佛教得以振興。他弘法利眾的事業,堪與佛陀釋迦牟尼相媲美,因而在雪域高原有「第二佛」之美稱。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宗喀巴出生於今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
  • 從倉央嘉措說起的藏傳佛教 壹讀百科
    古代時期的青藏高原經常發生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很多,每次發生往往都成為宗教鬥爭的導火線,因此苯教也逐步演化成了宗教及政治鬥爭的工具。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該王朝是西藏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個朝代)的贊普(類似漢族皇權中的「天子」)松贊幹布(617-650年)結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