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廣義而言,凡寺院內有關莊嚴佛壇,用於祈願、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之資具,統稱為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等。狹義言之,特指置於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法器的內容依諸書所記,並不一定,但一般均將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類,稱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類苑》〈宗教部〉所記載,古稱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獨鈷、如意、拂子、坐具等僧眾所持的資具類,也稱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爐、燈臺、鬥帳、蓋、花幔、幡、磬、鈴、法螺、木魚、鐃、鈸、金鼓、鍾等物,則總稱為佛器、佛具或法具。
法器之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互異;即以同一名稱之法器,亦每因製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時代之異,而於形式上有迥然之別。一般所謂之佛教工藝美術,概不外乎以法器為其代表者。若以用途分類之,則法器可大別為莊嚴具、供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及密教專用法具等。分列如下:
一、莊嚴道場的佛具:這是指莊嚴佛堂、壇城、道場的器具,包括:佛壇、須彌壇、幡、蓋、經幢等物。
二、供養用的佛具:這是指日常以供養諸佛菩薩本尊的器具,包括:燈、華、香、香爐、衣等。
三、梵唄讚誦用的法器:用於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敲鳴用的器具,及唱誦、法會及各種儀式中領眾之用。包括木魚、鍾、鼓、磬、雲板等。
四、比丘生活用器具:此類用品為古代大乘比丘隨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缽、三衣、澡豆、頭巾、手巾、齒木、濾水囊、念珠等。
五、禪門的法器:此類是指禪門中,除了生活上的實用性之外,亦常為禪師悟入學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團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類法具指可收藏或裝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龕、舍利塔、經箱、戒體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此類法器指密教修法時經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羅、金剛鈴、金剛杵、法螺、護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別的法器:此類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別的法器,如:唐卡、哈達、食子、八吉祥、七寶、顱器、嘎烏等。
藏傳佛教密教中常見的法器有: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有碰鈴、金剛鈴等,其材質大多是銅質,造型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剛杵形狀,內有鈴舌,外部鏤刻著各種圖案。在藏密中,法鈴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
嘎烏盒是藏傳佛教的護身法器之一,為小型佛龕,通常製成小盒型,盒子裡一般裝有小佛像、印著經文的綢片、舍利子或者甘露丸、由高僧念過經的藥丸,以及活佛的頭髮、衣服的碎片等。密宗行人於出門時佩戴,一者祈求本尊加持,二者於修法時可取出供奉,為隨身之密壇。嘎烏盒可以用來避邪、護身、鎮宅和增福等。
此件藏品為宋代文物
舍利匣為佛教葬具,是存放佛教大德高僧骨灰的盒子。舍利,也稱舍利子;舍利原指釋迦牟尼佛祖屍骨火化後的遺物,後來也指佛教高僧火化後的遺物。據傳,公元前544年,釋迦牟尼在庫系那拉涅盤。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指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
這件宋三彩舍利匣
舍利匣,由底座、匣身、頂蓋三部分組成,頂蓋為後配。四面鏤空,匣身四角下面,每個角塑有一個蹲獅,匣身中間各有一個門,門兩側站有守門者。通體施褐、黃、綠三色釉。舍利匣較少,這件舍利匣把堆、貼、鏤空等多種裝飾技術相結合,製作精美,巧奪天工。
金剛杵一詞,原本是帝釋的一種電光的稱呼。不過,平常都用於稱謂他所用的武器。同時對於諸神力士所持用的一種器仗,也稱作金剛杵。在後來的密教中,採取它寓有「摧毀敵者」的間意義,遂把諸尊聖神所執持的某些器仗,都稱呼為金剛杵了。從而更把它轉變為修法用的道具。
宗教法器其實是實踐佛道的器物,同時也是實踐佛教禮儀與佛法生活的器具,是與修行相合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藝術上,有著極高的價值之外。對於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要體會法器的內在精神,而應用於佛法的修行上,以實踐圓滿的佛道,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現的風貌。
法器的種類十分的繁多,而各種法器的用途、大小也差異極大,因此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中,也產生了許多的變化,從而賦予它特別的意義。
漢傳佛教寺院中常見的法器有:
缽: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是僧尼常持道具(比丘六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由於比丘持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缽又稱為應器。持缽行乞時稱為「託缽」。而比丘不得儲存多個缽,護持缽要如護持自己的眼睛一般,應當經常以澡豆洗淨除去垢膩。
梵鍾:又稱大鐘、撞鐘、洪鐘等。多屬青銅製,少數為鐵製,一般高約150公分,直徑約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華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兩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梵鍾多懸於鐘樓,作為召集大眾或早晚報時之用。
木魚: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分為兩種:一種是圓木魚,另一種是長木魚。圓木魚,誦經時所敲打,大眾誦經時,音聲隨其節拍而整齊劃一。此外,誦經敲打木魚,取意於魚的特殊習性,即不論在水中悠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長木魚: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往往懸掛於齋堂或庫房廊下,作為集合僧眾之用。因為它與民間樂器「梆子」的形制、發音都極相似,所以稱為「魚梆」。又因為它常常是在齋飯時敲擊,所以也叫做「飯梆」。在佛教寺院中,長木魚大都是頭向山門懸掛的。
鼓: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鍾、鼓,稱為「左鍾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大磬: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由維那以棓 ( 木製之棒 ) 擊鳴。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三下。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磬」是「法器」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退起止,號令贊誦。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悅眾」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師身後,悅眾是維那師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準,參差不齊。
引磬:俗稱小手磬。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擊之,以引起大眾注意之法器。
雲板:報知時刻或集會時敲打的器具。雲板掛在齋堂前,與梆相對稱,結合禪林日常生活起居、法事儀程、集眾、上殿、過堂(二時齋粥,朝食,即早飯;晝食,即午飯)之前敲「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敲時心內默念,有節奏地依字敲之,「嚴」字輕敲,與梆及僧堂、殿堂、齋堂法會儀軌緊密銜接。藥石,即晚餐,敲三下。
鐺子:法會唱贊時,與鉿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莊嚴節奏,為板樂供養之一。
鐃鈸:鐃、鈸原為娛樂用的樂器,後被用於佛門中的伎樂供養,而成為塔供養及佛供養的法器。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寶髻長者章)中說:「如諸菩薩得不思議功德寶藏,乃至修無分別功德道具。」又〈觀自在章〉云:「善財作如是念: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經》中說:「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而在《菩薩戒經》也說:「資生順道之具。」《禪林象器箋》卷十九中也說:「凡三衣什物,一切資助進道之身物,具名為道具。」
·END·
*註:圖文出自網絡
責任編輯:靜
看圖識菩薩 | 唯一受儒釋道三教供奉之伽藍菩薩——關公
看圖識菩薩 | 佛陀之十大弟子
菩薩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之舍利弗
佛教故事 | 頓超八地 · 自創咒語— 普庵祖師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神通第一」目犍連(一)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神通第一」目犍連(二)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神通第一 」目犍連(三)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 「神通第一」目犍連(四)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一)
佛教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拈花一笑的典故】(二)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一)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二)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三)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四)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五)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六)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七)
看圖識菩薩 | 佛教神奇護法神 · 天龍八部(八)
佛教法器 | 金剛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