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聾人志願者的無聲救援……

2020-12-16 楚報

在梅苑小區地鐵站,坐著一個擺攤貼膜的年輕人,穿一件衣領磨破的白T,戴一頂藍帽子,脖子有一道細長的刀疤。

他叫小管,脖子上的疤來自一次淋巴瘤手術,患有先天神經性失聰,幾乎聽不見聲音。

前段時間,小管貼膜的視頻在微博火了,發微博的人是他的志願者朋友。

2020年1月,武漢封城,小管斷了經濟來源。他沒來得及想自己,找到朋友問怎樣能給這座城市幫忙。朋友拉他加入了洪山青年突擊隊,一個隸屬洪山區團委的志願團隊。

小管沒車,加入志願者隊做得最多的是搬運工作。他身體很瘦小,患淋巴瘤後,行動不太方便,他卻說自己能力有限,做的事沒有其他人多。

三年前,小管被診斷為頸部瀰漫大量B細胞淋巴瘤。通過輕鬆籌,加上父親賣掉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包括床,他做了手術,至今沒有痊癒,脖子上的傷還是疼,從那以後,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志願工作。

朋友圈每天要轉發很多條水滴籌的信息,轉發語都是:請幫幫他,我曾患淋巴瘤,也有人這樣幫過我。空閒時去孤兒院教孩子畫畫,去鐵路局做青年志願者……其餘時間,上下班高峰,在地鐵站擺攤。2017年,武漢某報紙就報導過他。他說他不想再當報導裡的大好人,更願意做一個平凡人。

比如前幾個月,他力所能及幫助這座城市,認識一些朋友,做志願者也管飯,覺得特別開心。 小管今年35歲,他的老家在荊州公安,十多年前來了武漢。母親和哥哥患腫瘤去世,家裡只剩他和父親。

他要贍養父親。小時候父親背他去各個醫院救治,小管說他聽不見父親的聲音,但能感受到不容易。

小管住梅苑小區的膠囊房,一個月租金350元。疫情前,擺地攤一個月能賺2000多,維持自己溫飽,還能寄幾百塊錢回家。

他也渴望戀愛,找出一個視頻,標題名為男生帶女友回農村見父母,女友當場分手。他看起來很憂慮,臉上對於戀愛的渴望也變得暗淡起來......

4月以後,志願者行動次數減少,小管重新回到梅苑小區地鐵站擺攤,坐地鐵的人很少,沒有幾個人貼膜。

「做志願者有包餐,現在疫情結束,他維持溫飽、交房租都很難。」小管的志願者朋友說。在華師出版社做編輯的楊女士也是洪山青年突擊隊的成員,4月4日默哀日,她站在小管旁邊:「他穿了三件衣服,身體很怕冷,衣服很破,默哀的時候,表情很悲傷。」 還有一次去機場歡送外地醫療隊,小管抬著頭,說話聲音模糊,但口號喊得特別用力、大聲。

楊女士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去小管家給他送了一箱腫瘤患者用的特醫食品,還有牛奶和面等。那天小管的眼睛全紅了。

有志願者團員安慰他,他和普通人一樣,因為疫情,不止是他,武漢很多小店也很艱難。

小管的貼膜視頻在微博火了,越來越多人去梅苑小區地鐵站找他,給他送牛奶,甚至故意把手機膜撕壞找他重貼。

找他貼膜很便宜,一次10元,比夜市便宜一半。手藝不錯,貼完沒有氣泡。楊女士給他送過兩次麵包和牛奶,他也準備了小禮物回贈。

一個紅色袋子,裡面裝了紅色的玩偶,一件T恤,一瓶印著「武漢」的可口可樂。這些都是他精心挑選的。

小管不希望有人來看他,他想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如果有人來捐贈,會打破生活的寧靜。他說他不怕死,之前患淋巴瘤就不怕死了,他要努力活下去贍養自己的父親。武漢人經過疫情,留下了很多心靈上的傷痕,需要他這樣的小故事來溫暖。他說傷痕是有的,疫情過後他生活得很難,街上很多店關了,但武漢人要有信心,他就很有信心,一切都會好起來。

來源:HANS聲

在2月初還有這樣一隻隊伍,由崔竟主導,三位聽人(聽力正常的人)、五名聾人組成的抗疫隊伍臨時集結了起來,計劃在疫情期間為受困的湖北聾啞人提供支持。

「看到找到我的老年聾啞人,我會想起獨自在家的大姨,我老去的聾人父母,還有我自己。」崔竟說這就是這次志願活動的初衷。

8名成員精通手語且文字能力尚好,均來自「守語者」公益小組,這一組織由崔竟在2014年創立,旨在為聽覺特殊的人群創造平等溝通的機會。

行動之初,為摸清聾啞人群的困難和需求,「守語者」和其他志願團隊合作,一份面向湖北殘障人士的問卷在網絡發放。但事後崔竟發現,回收的200餘份問卷中,只有一份是來自聾啞人。

事實上,「聽」「說」的障礙無處不在,「尋求幫助的聾人很多是完全使用手語的、且文字能力不太好的,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問卷很少見,基本上不會遇到,他們也不會填寫。」崔竟在事後總結。

2月8日,募集到一批物資後,崔竟在發布了一則自己錄製的手語視頻,她鼓勵有困難的湖北聾啞人士報名申領物資、進行需求登記。

與以往不同的是,填寫問卷不再是唯一渠道,添加志願者的微信後,聾啞人士可以直接和志願者視頻進行需求登記,有三名志願者20小時在線提供手語溝通支持。

不到兩天的時間裡,超過150名聾啞人前來求援。在崔竟的統計中,求助者有95%都是老年人,「他們以手語作為母語,在文字交流上存在較大困難」,這些老人,後來成為崔竟和志願者們主要的幫扶目標。

正是因為他們一次次無聲的戰疫,才幫我們找回了那個有聲的武漢,有聲的中國。

相關焦點

  • 大愛無聲!島城聾人朋友編織手套坐墊贈送六路公交車
    龍鷹沙龍會的聾人們乘坐公交車出行的時候,發現冬季公交車扶手是冰冷的,乘客很少去抓握,同時疫情期間,公交人一直堅守在一線,保障著市民出行,非常辛苦。於是他們就在龍鷹沙龍會上發布製作公交車扶手套贈送給公交公司的活動招募。20餘位聾人積極相應,拿出家裡舊的窗簾、不用的布料、毛線……手工製作了百餘條公交扶手套,希望乘客上車時可以伸出手握住扶手,保證安全。
  • 柳市:用愛叩響無聲世界 「天籟社工」和聾人朋友的故事
    聾人志願者表演小品《心》。  「天籟社工」手語團隊每月開展手語學習班,每周都有手語練習課,線上線下學員達到250名,其中取得中國手語初級證書15名,有5名優秀學員成為手語老師和手語翻譯,幫助5位聾人朋友就業。  志願者潘依依是手語舞蹈的表演者之一,還上臺分享了自己學習手語、參加公益活動的真切感受。「在生活中,經常遇到聾人朋友,如果不會手語,就很難與他們溝通。
  • 無聲的戰「疫」:武漢城內的聾啞人
    他一進門就揮舞雙手跟女兒吵起來:「全武漢的聾人都跑來跟我視頻講道理!」崔竟製作的手語視頻截圖。受訪者供圖這都歸結於聾啞人群體對疫情的反應遲緩,從疫情的剛開始,他們獲取資訊就顯得比正常人要滯後許多。崔竟氣極了,大姨至今仍不明白疫情「輕重」,但細想之下她又覺酸楚,還有多少聾啞人有著和大姨一樣的處境呢?2月10日,崔竟和志願者在物資派送的過程中。
  • 無聲傳遞愛!老闆娘和聾人服務員開無聲咖啡館
    無聲傳遞愛!老闆娘和聾人服務員開無聲咖啡館 2020-11-05 15:18:51  來源:荔枝新聞      上海有一家「無聲咖啡館」,店內的員工大多都是聽障人士。
  • 無聲的戰「疫」:武漢城內的聾啞人
    他一進門就揮舞雙手跟女兒吵起來:「全武漢的聾人都跑來跟我視頻講道理!」崔竟製作的手語視頻截圖。受訪者供圖這都歸結於聾啞人群體對疫情的反應遲緩,從疫情的剛開始,他們獲取資訊就顯得比正常人要滯後許多。崔竟氣極了,大姨至今仍不明白疫情「輕重」,但細想之下她又覺酸楚,還有多少聾啞人有著和大姨一樣的處境呢?2月10日,崔竟和志願者在物資派送的過程中。
  • 無聲空間變溫暖!季春華為「聾人導師」的家打造舒適用眼的家
    12月12日 19:30,央視財經頻道《秘密大改造》第四季第八集在萬千觀眾的期待中上映,本期的榜樣人物則投向了熱心幫助聾人群體融入社會的「聾人導師」——劉英松。5歲時,劉英松因為一場大病,出現了嚴重的聽力障礙,從此,他的世界一片寂靜。
  • 百位「無聲人」同慶國際聾人節
    本報訊(見習記者張妍琰)昨天是第49屆國際聾人節。蘇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組織了飛鏢和保齡球兩項比賽。9月22日上午,在蘇州市殘疾人活動中心,百餘名聾人以競賽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據了解,國際聾人節日是世界聾人聯合會根據歐洲各國聾人組織的倡議,規定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
  • 暖心聞|「80後」聾人夫婦開無聲蛋糕店:用心創作,燦爛生活
    第一次來到這家小店的顧客或許很難想像,從店鋪的設計到甜品的製作,全部工作都是由一對「80後」聾人夫婦共同完成的。他們的世界裡沒有聲音,但他們始終用樂觀的心態、勤勞的雙手以及極高的藝術秉賦,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燦爛生活。
  • 打開無聲交流之窗——記澳門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員
    中新社澳門7月5日電 題:打開無聲交流之窗——記澳門聾人協會手語翻譯員作者 龍土有 陳志峰靈動的手指在胸前翻飛,時快時慢,表情時而微笑、時而嚴肅。雖然他的「舞臺」只是電視屏幕右下角的一個小框,但卻給澳門聾人帶來了實時的疫情信息。楊嘉輝是澳門聾人協會的手語翻譯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該協會的手語翻譯員一直參加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發布會,至今已有100多場。
  • 國際聾人日丨走進「無聲的世界」
    國際聾人日丨走進「無聲的世界」 2020-09-27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無聲》全臺票房破千萬!聾人喊出「我們不是壞人」逼哭觀眾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 臺灣電影《無聲》,因劇情深刻闡述權力不對等及不被認同的恐懼深深打動觀眾,紛紛大讚這是「所有臺灣人都應該看的一部片」,好評發酵讓電影登上票房冠軍,票房累積突破千萬。 ▲《無聲》劇照。
  • 無聲空間變溫暖!季春華為「聾人導師」的家打造舒適用眼的家
    12月12日 19:30,央視財經頻道《秘密大改造》第四季第八集在萬千觀眾的期待中上映,本期的榜樣人物則投向了熱心幫助聾人群體融入社會的「聾人導師」——劉英松。5歲時,劉英松因為一場大病,出現了嚴重的聽力障礙,從此,他的世界一片寂靜。
  • 國際聾人日 | 他們在無聲世界裡勵志「發聲」
    2020.09.27   國際聾人日   「因為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天黑時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   他們,   聽不見聲音,卻能合著節拍翩翩起舞;   聽不見聲音,卻用巧手繪出美麗世界;   聽不見聲音,卻站出整齊劃一的軍姿;   聽不見聲音,卻活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   在無聲世界裡,他們拼出最美青春。
  • 配送無聲生活有愛 講述廈門聾人外賣小哥的奮鬥記
    紀金龍是一名聾人外賣員,同安人,今年31歲。和許多外賣員一樣,為了多搶訂單,紀金龍時常顧不上吃飯。但和大部分外賣員不同,他在無聲的世界裡配送。當外賣員一年多,他每天平均跑30單,都靠文字溝通,好評率達99%。在國際聾人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帶您走進紀金龍的世界,和他一起「無聲配送」。
  • 無聲但有力量!遵義市聾人協會向武漢捐款
    近日,遵義市聾人協會主席向迪、副主席池繼友和秘書長石敏一起來到遵義市紅十字會,將115名愛心人士捐贈的7430元現金交到工作人員手中。「現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都在為抗擊疫情助力,我們也希望通過捐款盡一點綿薄之力。」
  • 上海東方醫院這個專為聾人服務的門診,8歲了
    8年間,許多困擾聾人多年的頑疾通過「助聾門診」綠色就醫通道得以治癒和緩解。今年上半年,「助聾門診」曾因為疫情原因暫停過一陣子。6月5日下午,東方醫院「無聲有愛」助聾門診準時按下復工鍵。「好久不見!」她的左膝酸痛數年間歇性不適,因年紀較大,一直採用藥物保守治療,差不多每個月都會到東方醫院找周醫生開藥,這次因為疫情原因,藥用完已有許久,她一直惦記著助聾門診何時恢復。當助聾志願者通知她助聾門診恢復開放,她興匆匆的中午就來了。在門診大門口,則已經有一位特別的志願者早早在等待——上海市聾協主席洪澤,特地來到東方醫院,與社工部吳曉慧主任約定,做第一天的「引導人」。
  • 成都的「沉默」攤位:聾人與「流行病」抗爭 開創新事業
    據了解,這群聾人來自一個名為「無聲步行者」的團體,自2019年以來,他們通過城際物流和其他方式開始創業。新的皇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企業受到了影響,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退縮。相反,他們積極尋找「重新開始」的新機會,並將經濟擴展成為他們的機會。 這個小攤位吸引了許多顧客。
  • 少年騎手,不畏無聲——走入松江聾人騎手群體的世界
    在外賣騎手這樣一個以溝通為主的行業中看到聾人,不免對他們的世界感到好奇。他們是如何實現配送的?他們為何會選擇騎手這個職業?他們的生活是如何的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11月中旬嘗試著走近了他們,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跟拍與採訪,去了解他們「無聲」世界裡那些沒被聽到的美妙心聲。
  • 世界聾人日考拉海購上線無聲直播間,為聽障黑卡會員圓主播夢
    9月27日,國際聾人日,少嫚化好妝,穿著精心挑選的條紋襯衣,用手語打出了一段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少嫚,歡迎來到考拉海購爬樹tv直播間。」「你好,請問我可以報名當主播嗎?」一個月前,少嫚在考拉海購app客服對話框打下這幾個字,猶豫了一會,按下了發送鍵。
  • 抗擊疫情 雷火志願者們在行動
    雷火志願者主要從「救援」和「研究」兩方面發揮能量。「雷火救援」主要提供救災防疫的信息支援,「雷火研究」負責編著疫情輿論深度報告,為政府、企業、媒體和海內外研究者提供參考。截至2月17日中午,「雷火救援」已收錄求助信息2391條,累計通過微博、電話回訪2356人,共協助救治868人;「雷火研究」共發布專業疫情輿論報告22期,累計撰寫約120萬字,全網傳播總量超50萬人次,向有關部門報送材料約30份。作為北京網絡志願服務總隊的中堅力量,雷火志願者們始終衝鋒在線上抗疫的第一線,牢牢守衛網絡輿論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