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校平房
炮校禮堂
炮校招待所
炮校青瓦平房
提到沙坪垻區大學城,讀者可能想到高聳的教學樓、典雅的圖書館,十幾萬名大學生在這裡青春飛揚……少有人知道,大學城最早的大學是什麼學校?在哪裡?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去年底,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呼籲,把大學城最早大學重慶炮校舊址保護起來,打造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文化創意園區。
新年到,沙坪垻區文物管理所已經對炮校中的五處舊址進行了立牌保護。沙坪垻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郭小智表示:「這也是我們的新年心願,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來保護這些快要被遺忘的歷史。」
青瓦平房八一軍徽
從地鐵1號線陳家橋站1號出口出來往右,能看見一條支路一直往裡延伸。走上那條支路,就已經進入了重慶炮校的範圍。再往前100米,左邊能看到一排排平房,其中一排最為特別,側門牆上生長著爬山虎,已經將門擋住,不過最上方的八一軍徽依然很醒目。據說,這裡就是曾經的第二軍官食堂。
順著公路,再往前走大約300米,可以看見一個名為「快活林」的大排檔,這裡就隱藏著當年炮校的禮堂。禮堂大門上方的八一軍徽,以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幾乎看不清了。禮堂裡面,已經成了農家樂擺放雜物圈養雞鴨的地方。禮堂舞臺,還能看到當年的幕布、吊燈、控制臺等。大廳的柱子上還能看到「講文明,講禮貌,爭做文明觀眾」的標語。
在炮校遺址內,隨處可見的就是老式的平房,白牆青瓦。這些平房,現在都出租給附近打工的人。每排平房外牆最居中的地方,都會有一個八一軍徽的標誌,賦予了這些普通的平房最不普通的定義。
走出萬名軍官和骨幹
根據記載,重慶炮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1938年1月28日,毛澤東下達命令組建的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山西臨汾成立。11年後,浩蕩西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有一支1000人左右的神秘部隊——二野特科支隊,秘密趕赴重慶。特科支隊源起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是當時解放軍技術最複雜、威力最強大的炮兵、工兵、裝甲兵、通信兵、化學兵等特種兵的集合體。
重慶解放,特科支隊炮兵隊、戰車隊進駐銅梁,成立西南炮兵學校,後改名為第二炮兵學校、重慶炮校。兩年後炮校遷往沙坪垻區陳家橋,即今大學城區域,辦學一直持續至1970年,為解放軍培養近萬名炮兵軍官和技術骨幹,是我軍教育走向現代化、正規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西南炮兵學校編制為3個學員大隊。1953年更名為重慶炮校,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重點培養迫擊炮、野炮、榴彈炮連排軍官和炮兵偵察軍官。1962年全軍院校調整,重慶炮校大部分專業教員與鄭州炮校合併;瀋陽炮兵偵察學校撤銷,大部分專業教員與政工幹部與重慶炮校合併,主要培養炮兵偵察軍官。1970年初,重慶炮校撤銷,虎溪電機廠接收原炮校的位置。
列入文物普查登錄點
沙坪垻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郭小智表示,去年年底,沙區文化委已經對炮校遺址進行保護。「我們已經將炮校禮堂、蘇聯專家住址等5處保存比較完好的建築,列入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錄點,去年11月在福建製作專門的保護牌,12月中旬送到我們手上,之後我們就將這幾處文物立牌保護起來。」郭小智說,被列入登錄點的文物,雖然還沒有正式受到保護,但是按照慣例,已經是不允許被破壞的。之後,隨著專家評定,再來確定此文物是受區級保護還是市級保護,甚至國家保護。」
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希望,能保留原600畝電機廠中的90餘畝,將其打造成為西部最大的文化創意園區。「大學城有14座大學,其中的藝術院校、專業美術人才、大師,將會成為文化創意園區最堅強後盾。」發起人吳元兵說,「像炮兵宿舍、澡堂之類建築,可以入駐非遺項目、民間藝人展示、電影攝影工作室、劇組影視基地,之前已經有不少劇組在這裡取景了。」
記者 蔣海濤 攝影報導
來源: 重慶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