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4 10:43:1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昌嬋
南方有佳果,芳名木菠蘿。其形狀笨拙、巨大,跟榴槤形似,但榴槤殼上的刺粗壯而銳利,直扎人手,榴槤外殼上的刺則密、短,較軟不扎手。現在正是木菠蘿上市的季節,小販切開外殼,取出果肉,現取現賣,以示新鮮。木菠蘿剝開外殼後會流出白色的粘液,沾在手上很難洗掉。殼內由一根根乳黃的「麵條」織成一張密密實實的「網」,包裹著一顆顆果肉,果肉呈金黃色,柔軟肥厚卻脆嫩,甘甜如密,氣味馥鬱獨特,不辜負其另一個名稱:菠蘿密。但其香味特殊,愛者喜不自勝,不愛的人避而遠之,就像人們對待榴槤的態度。果肉內包有一籽,煮熟後味如板慄,質地綿軟,入口即化,成另一種美味。有人說:「菠蘿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經查,菠蘿蜜在佛教中的原意是「到彼岸」。所以有人說,用「到彼岸」來稱呼一種水果,也許吃時真會讓人沉入彼岸之境。但因其外貌之故,很多人難識其美味,而且是一果兩食的美味。初識木菠蘿,我也不知其味美,曾有長達四年的時間跟它日日相伴,卻從未將它入眼。以貌取人,以形斷物,我們時時會犯此種錯誤,錯失良朋與佳果。
在廣西大學第一次見到木菠蘿,我驚異於它的形狀和生長的狀態。我們常見的桃、李、棗等水果都是長在樹的枝頭,或單獨一個或一簇簇,沉甸甸地直使樹枝下墜。木菠蘿卻生長在粗壯的主樹幹上,像一群大大小小的刺蝟爭先恐後地往樹上爬,模樣憨厚,生動有趣。此情此景讓初次與它見面的我啞然失笑。高年級的校友告訴我:
「這是木菠蘿,也叫菠蘿蜜,熱帶水果。」
「能吃嗎?」
「能吃,但不好吃。」
「不是有個蜜字嗎?應該很甜吧。」
「不好吃,市場上好便宜的。」
學校裡到處都是這種高大壯碩的植物,尤其是操場一帶,道路兩旁都是木菠蘿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在夏日裡撒下片片濃蔭。體育課,我們的50米、100米短跑,單、雙槓等都在它們的庇護下進行。休息時,幾個人就背靠樹幹席地而坐。也許木菠蘿真的不好吃,那麼多年輕學子,日日在滿校園的「刺蝟」下穿梭,卻從未見人採摘過,市場上也有出售,但很廉價。「刺蝟」這麼多,學校怎麼處理呢?有時,在樹下抬頭仰望時,也會有這樣的念頭,只是這念頭常常是一閃而過,很快,又有了別的事情佔據了。
有一天,一個巨大的「刺蝟」掉在地上,經過的人幾乎視若無睹,我們宿舍的一個同學勤快,不辭辛苦地抱回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它剖開。聞起來挺香。六個傻瓜都不知道怎麼吃,也從來沒吃過。我帶頭揪下一小條(現在才知道吃錯了,汗顏中),嘗嘗,不甜不酸,無滋無味,還有一般生澀味。「不好吃!」我斬釘截鐵地宣布。其餘五人依葫蘆畫瓢,舍了果肉拔了「麵條」來吃,一錯再錯,以錯誤證實我的錯誤。有人提議:聽說木菠蘿的籽蒸熟了很好吃。我們齊動手,丟掉果肉(暴殄天物啊)取出籽,放電熱杯裡蒸了,果然不錯,像蒸熟的板粟。一個熟透了的、甜美芳香的木菠蘿就這樣被有眼無珠的我們毫不留情地棄之如敝履。從此,我更堅定的認為,木菠蘿不好吃。四年裡,那麼多日子與之親密接觸,卻再沒嘗試過一次。
再次提到木菠蘿,已是十的以後的事情,光陰似水,帶走了許多東西,卻留下了有關木菠蘿不好吃的記憶,我還記得它憨厚質樸的模樣以及不甜不酸的生澀味道。當新來的同事說她最喜歡吃的水果是木菠蘿時,我的驚異不亞於第一次見到木菠蘿:
「木菠蘿也好吃,無滋無味的,我只吃它的籽。」
「誰說的,又香又甜,你沒買到好的吧。」
無論她怎麼說,我就是不相信,不相信木菠蘿會好吃。同事說,她一定要讓我嘗嘗,見識見識此等美味。我有了一點點半信半疑的期待。
事隔不久,一天晚上打球畢,一伙人相邀去喝茶,剛剛走出體育館大門口,見那個同事抱著半個木菠蘿過來。當時我心裡還直嘀咕:「花30多元買這麼個傢伙,太不值得了。」
打開包裝,同事熟練地剝、拔,咦,甘甜濃鬱的香味撲面而來。同事掰一顆圓圓的果肉遞給我。
「吃這個呀?」我大吃一驚,馬上想起當年的錯誤。
讓我大吃一驚的還在後面。木菠蘿的果肉又香又甜,脆嫩爽口,比馳名中外的榴槤好吃多了。在座的六個人個個津津有味,讚不絕口。一邊吃一邊拔下那些「粗麵條」玩,全然不顧滿手粘粘乎乎。只有買木菠蘿的同事抱怨不太甜。不太甜都這麼好吃了,再甜的話就更加美味了。從此愛上木菠蘿。
趕緊上百度,看到這樣介紹木菠蘿的文字:「每年盛夏小暑過後,是木菠蘿(又叫樹菠蘿、菠蘿蜜)上市的最佳季節。橢圓形冬瓜樣大的菠蘿蜜不是掛在樹梢上,而是結在樹幹上,有的甚至掛在根部,舉手就可採到。菠蘿蜜表皮呈黃色,仿佛翻過來的牛肚一樣,麵皮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肉丁,成熟時用手撫摸柔軟感。菠蘿蜜成熟時,芳香撲鼻,老遠就能聞到。剝開菠蘿蜜,裡面睡滿了密密麻麻像棗子樣大的蜜子,蜜子肉十分香甜,細膩爽口,蜜子可以煮吃,既面又甜。」以前對它的了解太少了。
知道了它的好以後,想品嘗卻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路途迢迢地運了來,價錢上漲了好幾個跟頭,新鮮、口感卻下跌了好幾個跟頭,加上那傢伙個頭粗大,需剖開零賣,一般水果店難覓其芳蹤。
一次輕信,一次錯誤的嘗試,在我未對木菠蘿稍了解時便將它棄之如敝,讓其蒙冤。我對它抱有成見多年,它讓我失去美味多年,這是輕信輕聽的代價。很多時候,別的人言論和觀點會在不知不覺中左右自己,在沒有嘗試的情況下輕易放棄。有些東西可因改變而彌補,如美味的木菠蘿,我能在十多年之後品嘗其香甜,但有些東西一失去卻再難復得,如機遇,如真情。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