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之人,必是愛石之人,愛石之人,必是懂石之人,古人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道盡了玩石人的心聲。從古至今,愛石之人,層出不窮,一直努力的延續和發揚了奇石文化,從宋徽宗的「艮嶽壽山」到米萬鐘的《十面靈璧圖卷》再到曹雪芹的《石頭記》,無一不反應了人們對於奇石的狂熱追求,那麼奇石之美在於什麼,為何能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呢?
一、石之美在於其文化石之美在於其文化之美,石之文化,在於其古今文學大家之讚頌,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著作《太湖石記》中寫道:「昏曉之交,名狀不可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覶縷簇縮,盡在其中。」詞句優美,生動形象,對於太湖石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杜綰在其《雲林石譜》中寫到「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表達了作者對於石頭品質的肯定。
一塊石頭本是沒有生命的死物,但是歷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為之加持的精神文化,給予了它活力,讓它像有了生命一樣,這種活力也一直滋潤著後來的玩石之人。石之美在於其文化之美,賞一方奇石,品濁茶一杯,有詩詞歌賦相伴,豈不快哉。
二、石之美在於其自然變化奇石之美在於其自然變化,自然變化在於魅力獨特,石頭本是自然之物,得天地之造化而成,也繼承了天地變化之美。如觀一方山形之石,全掌之大,但其峰巒疊嶂,高聳入雲,仿佛置身於綿延數裡的群山之中,觀其主峰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壯闊之感,實為震撼。
再觀一洞石,深邃、幽暗、神秘之感頓時而生,孔洞相連之處,忽明忽暗,讓人無限遐想,洞外廣闊無邊,萬裡江山綿延不絕盡收眼底;洞內幽暗深邃,猶如深陷無邊宇宙之中,感嘆宇宙之奧妙,洞石之美,在於空靈之氣。石之美在於其自然變化,無論是山形石還是洞石,都是都是自然變化之美,都帶有自然而孕育出的奇特感。
三、石之美在於其懂人之煩憂石頭本是死物,不可言語,但是它卻是最懂玩石之人的心聲,當人煩憂之時,一方禪石擺在眼前,圓潤飽滿,寧靜致遠之感由心而生,世界仿佛一時靜止,手掌撫摸著石膚,冰涼之感頓時湧上心頭,心中煩躁之氣,也隨之消失殆盡,玩石頭可以令人心情愉悅,可以修養身心,可以參禪入定。石頭雖然不能言語,但卻是最懂玩石人的心情,對於玩石之人來說是最為親切的東西。
石之美在於其文化魅力;在於其自然變化的驚險獨特;在於其洞天福地的深邃感;在於其變化多端;在於其可以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頭雖小,但是想像卻無窮無盡,奇石有如此豐富的魅力文化,也許正是它歷經千年,經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