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鐵路是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北起天津,南至浦口,路經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全長1009.48公裡。津浦鐵路經過蚌埠,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津浦鐵路是我國近代動議最早、籌議時間最長、建設速度最快的一條鐵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動工,宣統三年(1911)分段通車,民國元年(1912)全線貫通。蚌埠因津浦鐵路在此設站迅速崛起,成為國內受益於近代新式交通而快速發展的代表性城市之一。
倡議修建
津浦鐵路是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北起天津,南至浦口,路經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全長1009.48公裡。原擬為津鎮鐵路,從倡議修建到最終修竣,歷經半個多世紀,其間幾經周折。
鹹豐元年(1851),直隸、陝甘總督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滿足清廷運糧之需,提出修建天津至鎮江鐵路;同治三年(1864),英國人為便於掠奪運輸,其印度殖民者史蒂芬生提出修建北京至鎮江鐵路,以代替淤積嚴重的南北運河,並為中國制訂了第一個鐵路線路計劃方案,即縱貫中國南北、「從鎮江經過天津、北京作為揚子江流域的一條大幹線」,均未被清廷接受。後因黃河改道,運河淤塞,光緒六年(1880),曾任臺灣巡撫的直隸總督劉銘傳上疏建議「議借洋債」,修建由北京經山東至江蘇清江的鐵路。爾後,軍機大臣左宗棠、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也提過類似建議,因頑固派的反對,均未獲準。
光緒十二年(1886),時駐俄大使曾紀澤「謂外侮環生,倘路不急修則後悔莫及」,再次奏請沿大運河修建北京至鎮江鐵路,以緩解運河水運的壓力,這是津浦鐵路的雛形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設想中,仍未引起重視。後有識之士不斷提議。尤其甲午海戰後,內憂外患、威權日衰的清廷,開始將軍事、交通等近代技術的引入視為穩定政權、抵禦外侮的必要手段。
南線勘選
英國對津鎮鐵路修建蓄謀已久,因線路經過德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兩國衝突激烈。後英、德資本集團背著中國,於1898年9月在倫敦舉行幕後交易,擅自決定承辦津鎮鐵路並達成協議:「分本路為二段,北段自天津起至山東省界之韓莊止,歸德人投資建設;南段自利國驛起至鎮江止,歸英人投資建築,糾紛乃解」,最終達成協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英德兩國聯合向清政府施壓,提出承築天津至浦口鐵路幹線,獲準。5月18日,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許景澄與英德兩銀行團籤訂《津鎮鐵路草合同》。
正式合同籤訂後,清政府即派呂海寰為督辦津浦鐵路大臣,並與直、魯、蘇督撫會同辦理,在北京設立總所,購地興工,但南段線路具體走向及經由何地問題尚未解決。當時規劃有兩條線路,一是嶧縣經由江蘇徐州銅山縣取道安徽宿州、靈璧、鳳陽、定遠、滁州等州縣入江浦而至浦口鎮,一是由銅山縣取道邳州、宿遷、桃園(今江蘇泗陽)、清河(今江蘇淮安)、天長、六合等州縣入江浦而至浦口。安徽同鄉京官認為應經皖省轄境,上奏加派皖撫會辦,並請郵傳部派員來皖勘線,呂海寰在聽取南段總辦及總工程師的詳細勘察結果並親往復勘後,光緒三十四年(1908)會同張之洞、袁世凱、梁敦彥奏請飭下安徽巡撫一併會同辦理。至此,津浦鐵路南段確定經由皖省北部。
津浦鐵路南段由英國承修,總工程師德紀為鐵路選擇過淮河橋址時,最初並未考慮蚌埠集,而是首選中遊的鳳陽縣臨淮關,因其地勢低洼被否定,後自臨淮關向上,經過調查、比較,發現蚌埠段地勢較高,且河床底部系堅石山根,易於建橋。懷遠縣地方紳董得知後,上書清政府,請求改在懷遠縣荊塗兩山峽谷間,欲借修建鐵路使古城興盛。德紀離開蚌埠,在懷遠再次實地勘測,認為荊塗兩山夾峙之處,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如在此建橋,施工艱險必將數倍於蚌埠,最終確定橋址在蚌埠。
動工修建
津浦鐵路以山東韓莊運河鐵橋為界,由德英兩國分別承築,因而人們又習慣地稱為北津浦和南津浦。其中,北津浦由德國修建,光緒三十四年六月(1908年8月)開工,至宣統三年(1911)除黃河大橋外全部完工。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1909年1月),督辦津浦鐵路大臣呂海寰在浦口江岸主持津浦鐵路南段開工典禮,自此南段工程開始。南段自浦口起,入安徽省界經滁州、臨淮關、蚌埠、固鎮、南宿州等地再折入江蘇省界,經徐州到達山東嶧縣利國驛,與北段線路接合。南段全長373.25公裡,由英國承包,工程指揮部設在蚌埠。南段工程由總工程師英國人德紀負責,總工程師之下,每個工區有工程師1名,其下有技師若干名。材料除鋼軌來自漢陽鐵廠、枕木來自日本外,其餘各項器材包括車輛等均自英美輸入。
津浦鐵路蚌埠段1909年開工,北起任橋站(今固鎮縣境內),南至長淮衛站(今蚌埠東站),全長65公裡。蚌埠淮河鐵路橋是津浦鐵路重要橋梁,為千裡長淮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橋梁,由英國總工程師德紀設計,橋全長586.23米(梁總長574.6米),橋上架單軌一道,建設難度僅次於黃河大橋,也是當時在全國僅次於濟南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宣統元年十一月(1909年12月)興建,三年四月十七日(1911年5月15日)竣工。全橋共用款項接近100萬銀元,較原計劃節省10餘萬元。該橋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也是我國現存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現仍在使用。
1911年10月、11月,南段和北段先後分別通車。1912年11月黃河大橋建成。12月兩段合併,設總局於天津。1913年1月1日,黃河大橋正式投入使用,標誌著津浦鐵路全線貫通。隨著津浦鐵路的修築,特別是蚌埠站設立後,蚌埠開始發展起來。極為巧合的是,當火車從淮河大鐵橋轟隆隆馳過時,公元1911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中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