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樂高與「摘牌」「關店」等關鍵詞
聯繫到了一起,
並且在網絡上持續發酵。
樂高,對於很多聽眾來說並不陌生,這款來自丹麥的玩具品牌風靡世界,也深受中國小朋友們的喜愛。
中國一家叫做西覓亞的公司是樂高教育中國區許可的可直營或轉授權第三方運營「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的合作夥伴。西覓亞是樂高教育在中國的第一家授權經銷商,且在2016年以前一直是樂高教育在中國的獨家代理。雙方在今年年初已終止了合作,也意味著由西覓亞授權的百餘家樂高活動中心與樂高教育的合同終止,這些中心將不能繼續使用樂高品牌。
兩家企業的終止合作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在多個城市顯現,上海的幾家門店甚至在本周突然停業引發糾紛;安徽、山東青島等地樂高活動中心的牌子將會換掉,更換為另一品牌。
一些已經交了費用的家長
陷入了退費還是繼續上課的兩難境地。
企業掐架,
為什麼要讓消費者埋單?
「關店前還在瘋狂促銷」
今年10月下旬,安徽合肥的劉先生在當地的一家樂高活動中心給孩子報了兩年的課程。在這之前,樂高集團下屬的樂高教育10月11日深夜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宣布終止與西覓亞公司的校外業務合作,關閉部分「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西覓亞公司此前是樂高教育中國區許可的合作夥伴,可以直接運營或者轉授權第三方運營「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劉先生選擇的這家樂高活動中心就屬於西覓亞。他說,當時老師宣傳這是活動促銷價,96個課時,16000多元。
劉先生:「他們在10月份的時候,仍然在做這樣大量的品牌授權商的推廣活動。我們認為至少管理層應該是知道這個情況的。我不管你是什麼原因,哪怕你現在解釋再多,但是你當時,最起碼應該告知我們會出現這樣的風險,或者你在合同裡頭有這樣的表現,讓我們也注意到。」
上海也有樂高活動中心在「雙十一」期間促銷,上海媒體引述消費者說,優惠幅度是幾年來最大的,吸引不少家長充值,每人至少一萬元。
據報導有門店雙11還曾打著優惠旗號割「韭菜」
但開展優惠活動的三家店在一個月後突然停業,門上貼出的公告顯示,取消授權影響正常經營,明年面臨倒閉的風險。
學生家長在門店拍下了聲明
樂高活動中心門店說關就關
根據樂高教育8月為西覓亞直接運營或者授權運營的活動中心提供的過渡方案,這些門店應當即刻停止以樂高教育的名義售賣課程,並儘快告知消費者和業主授權到期的時限等,在完成退費或者結束已購課時之前避免門店關停。樂高教育認為,上海這三家樂高活動中心促銷和關店的做法不符合過渡方案的要求,但已經聯繫不上它們的負責人。
位於上海的樂高活動中心海外灘店已關門
上海有受影響的家長報警求助,但也表示,更希望孩子能繼續上課。而安徽的劉先生就得知,自己剛買了兩年課的樂高,明年會用「貝爾」的品牌繼續經營。劉先生認為,如果活動中心沒有了「樂高」的品牌,至少應該退還一部分費用。
劉先生:「現在給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他們換了一個品牌,好像是叫『貝爾』這個品牌,然後我們也查了一下子,這個品牌在安徽的整個的費用比樂高可能要下降好幾個檔次。同樣96個課時,現在樂高優惠過後是16000多元,而貝爾可能只要11000多元。」
北京一家樂高活動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是「樂高」和「貝爾」雙品牌,明年會使用「貝爾」品牌繼續經營。
工作人員:「原有的東西都不變,只是牌子變了,以後還會增加新的課程和教具。」
樂高教育的客服人員介紹,官方公布的門店列表中,凡是有兩行紅字註明品牌和課程使用期限的,都是西覓亞的樂高活動中心,分布在全國二十多個省份,總共一百多家。
除此之外,在北京、廣州、深圳、瀋陽、武漢等個別城市,還有另一家合作公司「天獅」運營的樂高活動中心,明年品牌將不受影響。記者查詢發現,天獅的樂高活動中心數量明顯少於西覓亞,在北京只有四家。其中一家的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分屬不同公司運營,他們不接收在西覓亞旗下樂高活動中心充值的顧客直接轉過來上課,但最近確實接到更多相關諮詢,明年將會漲價。
工作人員:「明年會漲價,不是我們私自調的,都是樂高總部給我們下達的規定,會上調3%-5%。」
而對於上海等地部分樂高活動中心受到取消授權的影響停業引發消費者投訴,樂高教育的工作人員表示可以介入,但具體要通過西覓亞或者活動中心的負責人,最終也要看合同是怎麼籤寫的。
律師:如果明知授權到期,
仍推銷課程涉嫌合同欺詐
樂高教育、西覓亞公司之間到底因為什麼原因終止合作,我們從目前的報導中看不出緣由,但無論如何,對於廣大消費者,對於曾經忠誠於樂高品牌的家長們,樂高教育也好,西覓亞公司也好,都應該本著誠信原則履行對消費者的義務和責任。不能因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讓消費者為企業的掐架埋單。
事實上,類似培訓機構違背誠信的案件並不罕見,今年上海就已發生了巧恩兒童美語、韋博英語、樂高活動中心等機構「跑路」的事件。上海市消保委透露,2019年已有30多家培訓類機構「消失」。這些消失的,既包括正常倒閉的機構,也不乏涉嫌惡意欠費、被物業強制關門的案例。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任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出現培訓機構經營者擅自跑路的案件,消費者可以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求助,或通過教育部門及其他監管部門等機構介入維權。如果相關案件涉嫌違法犯罪的,消費者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訴機關及法院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家長群內統計的人數和剩餘課程數量
在實踐中,很多民事案件無法全面、切實地彌補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消費者可能遇到公司資產不能清償等問題,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重重,因此在引導消費者積極維權的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在教育機構設立階段加強監管、嚴格審批,從根源上緩解這一問題。
這些年,從美容美髮到健身會所
再到教育培訓機構
大肆預收學費會員費
然後一跑了之已成為斂財的套路
這充分暴露出了監管的漏洞
相關部門必須得
補短板出重拳了!
再次提醒家長:
付大額預付費前,謹慎謹慎再謹慎!
央廣記者:白傑戈、王利
新媒體編輯: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