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科學。」近日,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
    郭毅可系國際知名的數據科學研究先驅,2018年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及歐洲科學院院士。他認為,香港擁有優越的科學研究和高校環境,更要穩固這一優勢,真正成為大灣區內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香港高校與內地在教學、科研、產業方面的合作日趨深入,香港浸會大學在2005年即進入內地辦學,在新的形勢下正調整布局。郭毅可透露,浸大將在珠海部署一批大科學裝置,建立起一個科研發展基地。「創造一些在人類對科學、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驅動下產出的一流的成果,這是高校的任務。」他向南都記者表示。
    
    南都:浸大是率先在內地辦學的香港高校,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發展藍圖是怎樣的?你出任浸大負責研究及拓展的副校長以來,在對外合作方面制定了哪些目標?
    郭毅可:我們是進入大灣區比較早的,十幾年前就在珠海建了UIC(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那個時候我們是先驅者,現在UIC規模已經很大了,但是大灣區形勢變化很快,我們原來的辦學模式不一定跟現在的(形勢)吻合。現在我們要讓UIC與我們的合作變得更為緊密,這是我們在大灣區的主要的立足點。
    在中山珠海地區,高校比較少,大家都喜歡集中在深圳這邊。但中山珠海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蘊,也有很強的產業背景,進行開發實際上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希望在這個地區也能夠做好。
    基於UIC,我們要做很多科研發展的布局。比方說,我們現在已經在考慮部署一批大科學裝置,包括人類健康研究領域的裝置,也包括認知科學裡的裝置,以便於儘快做很多科學實驗,來彌補我們在香港的不足。我們在那邊有很多投入,不久你就會看到,這些投入會使我們在珠海建立起一個浸會的科研發展基地。我們在香港的學生、教師、科研人員都可以去那邊做科研。
    我們浸會是一所博雅大學,強在人文科學上面,我來了以後,希望在人文科學跟自然科學的交叉領域做些工作。本身我研究的領域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目前我們在人工智慧、醫學以及其他的人文科學方面,跟上海大學建立了全面合作的聯盟關係,跟清華大學也在建立人工智慧和藝術方面的合作。
    南都:浸大有哪些優勢領域,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希望在哪些方向開展合作?
    郭毅可:大家普遍覺得文理學院,好像在做科學研究合作的時候會有些弱勢。我不這麼看。第一個,中醫中藥是我們的長項,又正是在內地發展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我們越來越重視這個領域,可以拓展跟大灣區的合作。
    我們浸會有非常好的傳媒、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在人工智慧倫理學的研究上面,我們非常強,而這種研究方向目前內地是比較弱的。在香港做研究,有很大的國際化優勢,我們在開拓人工智慧倫理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希望跟華為等內地企業能合作起來。
    另外,我們正在籌建一個茶科學與茶文化的研究所。我們代謝學的研究是非常有名的,可以和中醫結合起來,和我們的歷史系和中文系國學院結合起來。最近已經有很多的內地茶商、產業基地和個人對這個研究所表示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我們在產業合作上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是很有可能的。
    南都:這種與企業的合作是某種意義上的「優勢互補」嗎?你如何看待大灣區背景下高校的角色?
    郭毅可:高校和企業是社會的兩個不同的部分。高校要培養人才,從事學術的研究;企業要創造社會財富,把科研變成生產力。高校就要做高校的事情,要認認真真地去科學領域探索,像我們就要走好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之路),在新的時代探索怎麼樣去發展。
    我們需要企業向我們提出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我們把它抽象提煉成一個科學或是社會科學問題,來進行研究。
    同時,我們還肩負著一個重要任務——培養一流的有創造性的人才。高校要站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來培養一流的人才,鼓勵創新的思維,創造一些在人類對科學、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驅動下產出的一流的成果,這是高校的任務。
    南都:在你看來,香港作為高等教育、基礎研究領先的地區,應該如何把握未來的方向?
    郭毅可:香港的教育當然是一個長項,重視基礎教育是香港高等教育非常好的一點。我覺得這個優勢一定要發揚光大,在大灣區中起到更大作用。中國的發展,大灣區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科學。我們在香港既然已經擁有了一流的科學研究和高校環境,要保持好,發揚光大。
    浸會大學是香港非常好的文理學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文理教育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美國的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倫敦政經學院、牛津大學都是以文理著稱。這種大學的突出發展,對於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學研究發展都非常重要。
    我覺得香港應該發展長處,真正成為一個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要把它做深做強,跟內地緊密地合作,佔據領先地位。
    南都:浸大在深圳成立的研究院未來幾年有什麼規劃?
    郭毅可:我們在深圳的研究院最早主要是放了一些我們在內地的項目,作為一個合作的窗口。現在我們的深圳研究院要把握今天大灣區發展的新的形勢,要做很大的調整。
    這是個共識,就是我們的深圳研究院必須要重新定位,讓它真正成為我們在大灣區,特別是深圳地區的研究基地。我們要選好幾個有特點的方向,比方說,醫療與健康很可能以深圳研究院為基礎發展;藝術、媒體方向是不是可以在那裡進行研究生的一些教育,這些都要去考慮,都要去嘗試。
    我們一直強調,希望在大灣區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做國家需要的事情,做對我們香港的學生、對香港的發展有最大裨益的事情,這是我們主要的幾個思考方向。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採寫:南都記者 林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