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泰國千餘頭大象因「失業」返鄉的新聞牽動人心。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下,泰國的大部分大象庇護所或大象表演公園都於3月中旬關閉,收入銳減之下,導致生活或「工作」的有3000多頭大象的生計受到影響,到目前為止,有一千多頭大象不得不被人送回山嶺,「自謀生路」。
餵養一頭大象的成本一天約為30-40美元
清邁北部的湄登縣大象公園總經理Borpit Chailert說,在泰國北部,有85家這樣的場所因為缺乏遊客、疫情控制等原因而暫時停止營業。他所在的湄登縣大象公園仍在開放,但遊客減少了90%,以前公園每天的遊客多達1000人。最近一天只有四個遊客前來。
泰國北碧府大象世界是一處大象庇護所,收容了22頭曾在伐木場工作的大象。園長薩瑪(Samat Prasitpon)指出,這22頭大象每天的夥食費需要2.2萬泰銖,一個月要花費近50萬泰銖。這還不包括員工的薪資。疫情來襲後,大象世界基金會已經裁了一半員工。
而一家動物保護組織「拯救大象基金會」介紹,一頭大象每天要吃掉它體重的百分之十,餵養它每月要花費900美元。「如今,它們中的許多都很瘦。」基金會負責人萊克·夏勒特在接受英國《電訊報》採訪時說。
泰國大象聯盟協會(Thai Elephant Alliance Association)主席提拉帕(Theerapat Trungprakan)表示,約1000頭大象與它們的象夫已於過去兩個月返回各村莊。他說:「在這麼短時間內展開如此大規模遷徙,是泰國史上前所未見。」
距離泰國北部旅遊勝地清邁180公裡的惠帕庫村(Huay Pakoot)是許多表演用大象的家鄉,當地克倫族飼養大象的傳統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如今,許多大象回來了,也給當地村落帶來了麻煩。過去,惠帕庫村通常只有不到10頭大象,如今卻有多達90頭大象和400名村民生活在一起。此外,村落周圍的大片森林已被砍伐殆盡,並且種上了玉米,無法為這麼一大群大象提供它們日常所需的食物。
一名象夫在用秸稈餵養大象
提拉帕說:「事實上整個村子還沒有準備好接收這些大象。」
有些大象睡在村子裡,大多數大象則待在森林內,由象夫看管。但有時候大象會逃脫,在田間遊蕩,村民為保護農作物可能會傷害大象,而大象間的領地衝突也會造成大象受傷和田地的破壞。
更重要的是,象夫依然在為養活大象傷腦筋。每隻大象平均一天要吃100公斤的食物,一名象夫說,要是疫情持續下去,村莊得種植更多的青草、香蕉和甘蔗等作物。
泰國的森林中分布著3000多頭野生大象,讓家養大象和它們競爭也不是個好主意。Borpit Chailert告訴媒體,「馴化大象無法在森林中尋找食物,因為它們習慣了被餵養。」
過去,帶著大象的乞討者是泰國常見的街頭一景。也有許多大象被捕獲後送往泰緬交界處的非法伐木場所,被用來從事伐木工作。多年來,隨著動物保護組織的工作進展,這些現象幾乎已經消失不見。但現在人們擔心,若新冠疫情持續,歷史將會重演。提拉帕說,表演場所的許多大象其實是租來的,如果公園無法經營,將大象退回原來的主人,它們可能會重新上街乞討,或者去搬運木材,「在那裡他們將有可能踩到該地區衝突時留下的地雷。」
《紐約時報》採訪了一位36歲的大象主人阿姆努艾-查隆蘇克姆巴特(Amnuai Charornsuksombat)。他的一家世代飼養大象。他說,上周他從一家大象公園取回了五頭大象,它們過去一直在那裡工作。
這家人已經把大象租給這個小公園16年了,該公園距離清邁以北大約有兩個小時的車程。
「這是我第一次把大象從公園帶回家,因為沒有遊客,所以還不清楚它們什麼時候回去。」
現在,他正努力讓這五頭大象吃飽飯,它們現在已經吃不起甘蔗和香蕉,只能在附近的田地吃草,以及阿姆努艾從農民那裡買來的玉米秸稈。
大象每天要吃巨量的食物
但阿姆努艾說,無論多困難,他都不會想到帶著他的大象去乞討。
「對我們來說,大象是家庭成員。他們不是寵物。如果帶他們去乞討就太丟人了。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會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不過,有些動物保護人士認為,這也許是解救那些被困於動物表演中的大象的一個契機。萊克·夏勒特說,「拯救大象基金會」正在試圖將大象從旅遊業中過渡出來,重新回到叢林中的保護區。
基金會正在籌集資金,並呼籲政府出讓一些土地,讓村民可以自己種植農作物,餵養自己和大象,並通過出售農產品賺取收益。
他們還開始對大象主人的家庭成員進行手工藝或技術培訓,使他們獲得除了出租大象以外的更多謀生手段。夏勒特說,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使他們更願意接受這些培訓。
6月5日,大象世界重新開放,不過國際遊客仍無法入境泰國,僅靠國內遊客依然無法滿足大象世界日常運營的需要。薩瑪希望可以從政府以及民眾處得到經濟協助,以渡過難關。
湄沙大象營曾經營大象表演
另一家位於清邁的湄沙大象營也於6月15日重新開放,這家營地內居住著78頭大象。此次開放,大象營取消了曾經的大象表演和騎象旅行項目,開設了一個新的互動區域,並呼籲遊客通過捐款、在咖啡廳用餐、在禮品店購物等方式為營地帶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