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大象觀光」過去20年一直是泰國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旅遊的熱點,然而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虐待大象真相被披露,許多動物保護組織與旅客也發起抵制,泰國龐大的大象產業鏈,於是吹起了新一波觀光模式——將許多象園偽裝成「大象庇護所」,主打餵食、幫大象洗澡等近距離「照顧」的「道德旅遊」。但「以『照顧』代替騎乘,就不會傷害大象了嗎?」
據《法新社》報導,泰國日前興起的新大象觀光模式,實際上背後仍存在非法捕捉幼象、暴力馴象等諸多不道德行為,只不過這些虐待行為被偽裝成看似友善的人象互動,背後仍是對大象造成壓力與傷害。
但對一般遊客來說,又該如何判別泰國那些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大象庇護所,從而避免落入陷阱呢?
報導稱,目前泰國至少有220座大象主題園區,被人類圈養大象約4,000隻。2019年,泰國觀光迎來3,800萬人次的高峰,當中許多遊客便是為了「大象觀光」而來。
以泰國北部的「湄登象園」(Mae Taeng park)為例,該象園日流量達到近5,000名人次,單張門票收取50美元(約合350元人民幣),園中最著名的當屬大象蘇達(Suda),甚至還會表演畫畫特技,用象鼻握住畫筆作畫,每幅可賣至150美元(約合1050元人民幣)。
然而這類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表演,其實背後存在違反動物本性的殘酷訓練,近年來動物保護意識抬頭,許多遊客也響應動物保護團體的號召,紛紛對此加以抵制。許多象園也因此紛紛變相轉型為「大象收容庇護所」,宣稱提供遊客餵食大象、替大象沐浴等近距離照護的友善互動。
所謂的大象庇護所,原本主要用來收容老弱病殘、或是被圈養後難以重返大自然的大象,然而在觀光商機和利益驅使下,許多庇護所卻是掛羊頭賣狗肉,以「道德旅遊」(Ethical tourism)為包裝宣傳,吸引大批多少在乎動物權利的遊客上門,但看似友善的人象互動背後,卻仍存在非法捕抓、虐待訓練、不當飼養等各種問題。
比如泰國東北部素林府(Surin)、有「大象村」之稱的班塔卡儂村(Ban Ta Klang),過去在大象觀光興旺前,就已是大象貿易的集散地,如今更號稱提供了泰國象園半數以上的馴象,單是班塔卡儂村就圈養了約300隻大象。
然而這些大象,大部分卻是在泰國法制漏洞(比方大象登記規則寬鬆、來源證明要求不嚴格等)、執法消極下持續遭到非法捕抓,並且多半是2歲左右的幼象。
一般來說,要馴服野生大象得從小開始。幼象自幼被迫與母象骨肉分離、被只有3米長的鐵鏈鎖在門外、用象鉤被迫進行各種訓練,這在班塔卡儂村依舊是非常常見的景象。
這些幼象多半會被圈養在小型圍欄中,綁住四肢,用利器刺擊、被迫挨餓受渴數天至數周,透過身心壓迫下的恐懼,來讓大象服從人類,這樣的訓練方式,也被指控為殘酷的「精神粉碎」(crushing the spirit)訓練。
而所有不人道的行為背後,無一不是因為利益所驅使,在泰國,一頭訓練有素的幼象約可賣到8萬美元(約合56萬元人民幣)。
泰國許多改頭換面、打著庇護所名號的象園,其大象是否真是被收容、需要照護的弱勢大象?還是大象產業鏈下,被馴服牟利的受虐大象?恐怕只有那些象園的老闆自己心裡最清楚。
那些被馴服的大象即使到了所謂的庇護所,也並非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長時間監禁、使用象鉤、迫使大象睡在水泥硬地上等不人道行為在這些所謂的庇護所裡仍舊屢見不鮮,即使是所宣稱的餵食、洗澡等「友善照護」,也可能會對大象造成傷害。
以幫大象洗澡為例,若不加以限制,來一波客人大象就需要接受一次洗澡,這很可能讓大象過度洗澡,從而造成違反其動物本性的壓力來源。同樣地,在餵食上大象也可能遇上同樣的頻率問題。
但究竟要如何區分真大象庇護所與冒牌貨呢?許多動物保護組織也提供了幾項判斷指標。首先,真正的大象庇護所絕對不會買賣、交易、繁殖、剝削或是以大象營利;也不會使用象鉤或其他方式懲罰大象——「更不會違反動物本性,強迫與人類過度親密接觸。」
在常規庇護所中,大象多會有其他大象陪伴,擁有足夠空間滿足自然需求。更重要還有,真正的大象庇護所,對於人象互動的開放頻率與時間,有著嚴謹的管控。儘管有些庇護所也會提供導覽行程,「但都會確保訪客是在適當且舒服的距離下觀察大象,不會放任打擾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