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祁連山下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蛻變的城市
文/李殿嶺
從酒泉出發,向西行20多公裡,途經嘉峪關,左邊遠方是雪峰綿延的祁連山,右邊是以黑山為背景,在空曠的戈壁灘上佇立的嘉峪關古城樓和連綿起伏的,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想起曾經何時流傳的一句「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幹」的話,細品「古道、西風、瘦馬……」那悽涼的場景,心中還真有點悲壯的感受。
從嘉峪關再一路向西約80公裡的慢上坡柏油路,直達玉門老市區,這座因油而興,而又因油而衰的石油城。快到玉門老市區時,遠遠遙望,座落在祁連山北麓衝擊扇上的玉門老市區,廠房煙囪,樓房樹蔭,混為一片,孤立在周邊的禿山荒坡中。恰有「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感覺!
需要說明的是:此「玉門」,非「春風不度玉門關」裡的彼「玉門」。玉門關始設於漢武帝修築長城時期,因從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歷史上玉門關共有四處。西漢最早設置的玉門關,在今嘉峪關市西北約十公裡的石關峽。後幾度變化,曾遷址於敦煌和瓜州縣。到了東漢和帝時(89~105年),因匈奴屢屢犯邊,關址東移二百公裡,設在今玉門市玉門鎮。後班勇率兵西進,重開西漢玉門關。東漢中期,玉門關又遷至瓜州晉昌境內,疏勤河岸的雙塔堡至隋唐。唐詩裡的「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應是這裡。玉門老市區與瓜州玉門關址,相距二百多公裡。我們現在所說的玉門關,是建於111年,位於敦煌城西北九十公裡外的玉門關。
一進入玉門老市區,路兩邊的白楊樹後,建築物被拆除遺留的瓦礫,被封堵了門窗的樓房、商店比比皆是。自東向西,來到叫三三區的十字路口,在綠松等樹的簇擁中,一尊土紅色大理石雕琢的,頭戴鋁盔,手握剎把的高大的石油工人雕塑像巍然屹立著。這也標誌著,我們己經進入石油城的主市區。
車轉過高大的石油工人雕塑像,是一條南高北低,每百米約有、一米落差的,筆直的柏油路。我們的車閃過,路兩旁倒閉、封堵著門窗的商店和住宅樓。馬路西邊出現了長長的圍牆,那是還在堅持生產的煉油廠。小車繼續向前行進著,馬路東邊,也岀現了長長的圍牆,從敞開的大門看去,裡面是空曠的車場和廠房,這裡曾是己整體搬遷走的運輸處。小車繼續南行,來到十字路口,關閉的新華書店、電影院和派作它用的農行大廈,近在眼前。這裡叫解放門,解放前的玉門礦務局檢查站。這一路走來,幾乎未見人影。
小車又行進到一個十字路口,路口東,約二百餘米長的馬路,被開作自由市場,小飯館、小貨灘一個挨著一個。衣著普通的悠閒人和三五成群,衣著土紅色工裝的石油工人,交錯穿梭著,選擇著各自的所需。這裡便是玉門油城的北坪自由市場。昔日興旺時的石油城,約十二餘萬人,如今己不足二萬,大多數人都集中在這裡。我們一行5人,在這裡吃了一碗當地小吃「炒拉條」,繼續乘車南行。
一座漂亮的油城公園檔在眼前。走進開放式的公園大門,走過三層高大的古典式樓閣,偏西側是石油地質學家、中國石油工業典基人孫健初紀念碑。與其平行,偏東側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銅像。公園裡遊人稀少,澆水、打掃衛生的綠化工和清潔工反倒隨處可見。加上所見到,在廢墟上新種植的樹木和路邊的健身器材,可看出當地政府,為保持油城榮耀而做的努力。
公園南側和西南側,是玉門油田辦公樓和玉門市委、市政府辦公樓,只是人走樓空,昔日的輝煌已成回憶。小車繼續南行,終於到達玉門老城區最高點。被玉門人稱作西河壩的地方。
西河壩,在這裡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壩」,而是一條目測約八、九十米深,寬約百十來米,相傳,在億萬年前,地殼運動撞擊而形成的大峽谷。順路下到谷底,是一座老君廟。玉門油田,是由鴨兒峽、石油溝、白楊河、老君廟四個油礦組成,其中最大的老君廟油礦就是 以眼前這座老君廟命名的。
老君廟最早由淘金者建於1863年,此廟毀於「文革」。現在的老君廟是1980年重建的。在老君廟門前偏西南約十米處,是1939年開採的中國第一口油井,並有《一井碑記》碑文,刻記在碑上。因時發抗戰期間,又是中國開採的第一口油井,繼而發現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而聞名於世。玉門油田,解放前十年,累計原油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中國的第一桶油,也是在這裡煉岀來的。難怪蔣介石、白崇禧、胡宗南、蔣經國、張治中等民國重量級人物,當年都親臨玉門油田視查。
1949年9月25日,是玉門油田歷史上最為難忘的一天,玉門油礦和平解放。9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軍長黃新亭宣布玉門油礦解放,由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康世恩(1978年3月至1982年5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任軍事總代表等等,玉門油田完整無損的回到人民手中。解放後,為發展我國石油工業,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籤發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軍五十七師,成建制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石油戰線增加了近八千名戰士,為當時的石油工業增加了近一倍的人員力量,參加開發玉門油田建設。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正反映了這一特殊歷史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玉門油田原油產量達到年產一百四十多萬噸,佔當時全國原油總產量的百分之五十一,支撐著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1960年,玉門油田三分之一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二分之一的沒備支援了大慶油田。從六十年代起,玉門油田人先後向全國各地油田,輸送骨幹力量十萬餘人,並擔負起: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岀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岀技術的「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解放後先後有朱德、彭德懷、鄧小平、葉劍英、趙紫陽、陳雲、王震等中央領導人來玉門油田視查,從玉門油田走出並成長為省部級領導幹部、兩院院士就有二十二人。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鐵人王進喜就是從石油河畔走向大慶,享譽全國的。玉門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玉門——共和國石油工業的搖籃。老君廟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自然受到幾代石油人的敬拜。
從老君廟向西下去一個深約六、七米的坡段,再向西約十餘米遠,便是石油河。石油河發源於祁連山,順祁連山峽谷由南向北,一瀉而下。石油河的名聲,早於老君廟,最早出現在由許榮(生卒年不詳)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偏撰成的《甘肅通志》中記 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這條發源於祁連山的石油河,說的更細些是發源於肅北討賴山。到了公無1874年,同治13年,玉門赤金堡一帶,進峽谷採金人,見石縫中流出黑色油質,乃掘坑取油,用於點燈、膏車,命名為石油泉,並稱為石油河。石油河全長104公裡,流域面積1974平方公裡。它不僅灌溉農業,而且是玉門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它也是中國唯一一條以石油命名的河流。
從石油河上架設的簡易鐵橋上,可直通河西岸壁上大大小小的窯洞。這些被炊煙燻得黑乎乎的窯洞,最早曾是淘金者的住所,後來成了初期開發玉門油礦石油工人居住生話的場所。它也成了玉門油田創業時的艱辛見證。
站在石油河畔,老君廟旁的制高點由近向遠眺望:沁透著石油花黑白相間的油花石,一塊以土紅色為主,有著黑色花紋,高約兩米多,長約四、五米,刻著著名詩人李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詩句的石碑,遍布在峽谷半山坡及峽谷岸上的黑色井架、紅色抽油機和銀白色的儲油罐,小橋流水、瀑布跌宕,綠化的山坡、成蔭的白楊和新修建的亭閣,歷歷在目。從峽谷兩岸黃色、紅色和黑褐色的,陡峭的崖壁和山峰中的峽谷山口,遙望祁連雪峰、藍天白雲,更是風光無限。和峽谷上,被稱作西河壩的東岸上,座落的玉門老城區相比,真是兩重天。
玉門油田開發距今己八十餘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未,隨著石油產量下降至歷史最低點,這座「因油而建」的城市,終於走到「因油而廢」的地步。在返回的路上,我深思,對這座石油城的總結,用「廢棄、衰敗、破落」這幾個詞,是否準確?我想到了「蠶」,想到了「化蝶」,對,它應該是「蛻變」。玉門油田八十餘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建國以來,中國石油工業的突飛猛進,不正是它的蛻變,而飛出的「彩蝶」嗎?看看玉門石油人新開發的吐哈油田,再看看酒泉新建的玉門油田生話區,這不正是玉門油田這個「蠶」,經吐絲蛻變成的「蛹」嗎!?再看看玉門市政府搬遷後,在玉門鎮新建的新市區,在玉門大戈壁灘上啟動的我國第一個千萬級風電基地項目,這不正是玉門這個「蠶」,經吐絲蛻變成的「蛹」嗎!?
玉門,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中國石油的聖地,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你一定會蛻變成一隻美麗的彩蝶。
寫於2019年6月修改於2020年11月 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