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祁連山下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蛻變的城市

2020-11-14 李殿嶺

玉門——祁連山下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蛻變的城市

文/李殿嶺


從酒泉出發,向西行20多公裡,途經嘉峪關,左邊遠方是雪峰綿延的祁連山,右邊是以黑山為背景,在空曠的戈壁灘上佇立的嘉峪關古城樓和連綿起伏的,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想起曾經何時流傳的一句「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幹」的話,細品「古道、西風、瘦馬……」那悽涼的場景,心中還真有點悲壯的感受。



從嘉峪關再一路向西約80公裡的慢上坡柏油路,直達玉門老市區,這座因油而興,而又因油而衰的石油城。快到玉門老市區時,遠遠遙望,座落在祁連山北麓衝擊扇上的玉門老市區,廠房煙囪,樓房樹蔭,混為一片,孤立在周邊的禿山荒坡中。恰有「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感覺!

需要說明的是:此「玉門」,非「春風不度玉門關」裡的彼「玉門」。玉門關始設於漢武帝修築長城時期,因從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歷史上玉門關共有四處。西漢最早設置的玉門關,在今嘉峪關市西北約十公裡的石關峽。後幾度變化,曾遷址於敦煌和瓜州縣。到了東漢和帝時(89~105年),因匈奴屢屢犯邊,關址東移二百公裡,設在今玉門市玉門鎮。後班勇率兵西進,重開西漢玉門關。東漢中期,玉門關又遷至瓜州晉昌境內,疏勤河岸的雙塔堡至隋唐。唐詩裡的「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應是這裡。玉門老市區與瓜州玉門關址,相距二百多公裡。我們現在所說的玉門關,是建於111年,位於敦煌城西北九十公裡外的玉門關。


一進入玉門老市區,路兩邊的白楊樹後,建築物被拆除遺留的瓦礫,被封堵了門窗的樓房、商店比比皆是。自東向西,來到叫三三區的十字路口,在綠松等樹的簇擁中,一尊土紅色大理石雕琢的,頭戴鋁盔,手握剎把的高大的石油工人雕塑像巍然屹立著。這也標誌著,我們己經進入石油城的主市區。

車轉過高大的石油工人雕塑像,是一條南高北低,每百米約有、一米落差的,筆直的柏油路。我們的車閃過,路兩旁倒閉、封堵著門窗的商店和住宅樓。馬路西邊出現了長長的圍牆,那是還在堅持生產的煉油廠。小車繼續向前行進著,馬路東邊,也岀現了長長的圍牆,從敞開的大門看去,裡面是空曠的車場和廠房,這裡曾是己整體搬遷走的運輸處。小車繼續南行,來到十字路口,關閉的新華書店、電影院和派作它用的農行大廈,近在眼前。這裡叫解放門,解放前的玉門礦務局檢查站。這一路走來,幾乎未見人影。

小車又行進到一個十字路口,路口東,約二百餘米長的馬路,被開作自由市場,小飯館、小貨灘一個挨著一個。衣著普通的悠閒人和三五成群,衣著土紅色工裝的石油工人,交錯穿梭著,選擇著各自的所需。這裡便是玉門油城的北坪自由市場。昔日興旺時的石油城,約十二餘萬人,如今己不足二萬,大多數人都集中在這裡。我們一行5人,在這裡吃了一碗當地小吃「炒拉條」,繼續乘車南行。



一座漂亮的油城公園檔在眼前。走進開放式的公園大門,走過三層高大的古典式樓閣,偏西側是石油地質學家、中國石油工業典基人孫健初紀念碑。與其平行,偏東側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銅像。公園裡遊人稀少,澆水、打掃衛生的綠化工和清潔工反倒隨處可見。加上所見到,在廢墟上新種植的樹木和路邊的健身器材,可看出當地政府,為保持油城榮耀而做的努力。

公園南側和西南側,是玉門油田辦公樓和玉門市委、市政府辦公樓,只是人走樓空,昔日的輝煌已成回憶。小車繼續南行,終於到達玉門老城區最高點。被玉門人稱作西河壩的地方。


西河壩,在這裡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壩」,而是一條目測約八、九十米深,寬約百十來米,相傳,在億萬年前,地殼運動撞擊而形成的大峽谷。順路下到谷底,是一座老君廟。玉門油田,是由鴨兒峽、石油溝、白楊河、老君廟四個油礦組成,其中最大的老君廟油礦就是 以眼前這座老君廟命名的。



老君廟最早由淘金者建於1863年,此廟毀於「文革」。現在的老君廟是1980年重建的。在老君廟門前偏西南約十米處,是1939年開採的中國第一口油井,並有《一井碑記》碑文,刻記在碑上。因時發抗戰期間,又是中國開採的第一口油井,繼而發現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而聞名於世。玉門油田,解放前十年,累計原油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中國的第一桶油,也是在這裡煉岀來的。難怪蔣介石、白崇禧、胡宗南、蔣經國、張治中等民國重量級人物,當年都親臨玉門油田視查。

1949年9月25日,是玉門油田歷史上最為難忘的一天,玉門油礦和平解放。9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軍長黃新亭宣布玉門油礦解放,由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康世恩(1978年3月至1982年5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任軍事總代表等等,玉門油田完整無損的回到人民手中。解放後,為發展我國石油工業,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籤發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軍五十七師,成建制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石油戰線增加了近八千名戰士,為當時的石油工業增加了近一倍的人員力量,參加開發玉門油田建設。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正反映了這一特殊歷史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玉門油田原油產量達到年產一百四十多萬噸,佔當時全國原油總產量的百分之五十一,支撐著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1960年,玉門油田三分之一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二分之一的沒備支援了大慶油田。從六十年代起,玉門油田人先後向全國各地油田,輸送骨幹力量十萬餘人,並擔負起: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岀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岀技術的「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解放後先後有朱德、彭德懷、鄧小平、葉劍英、趙紫陽、陳雲、王震等中央領導人來玉門油田視查,從玉門油田走出並成長為省部級領導幹部、兩院院士就有二十二人。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鐵人王進喜就是從石油河畔走向大慶,享譽全國的。玉門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玉門——共和國石油工業的搖籃。老君廟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自然受到幾代石油人的敬拜。


從老君廟向西下去一個深約六、七米的坡段,再向西約十餘米遠,便是石油河。石油河發源於祁連山,順祁連山峽谷由南向北,一瀉而下。石油河的名聲,早於老君廟,最早出現在由許榮(生卒年不詳)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偏撰成的《甘肅通志》中記 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這條發源於祁連山的石油河,說的更細些是發源於肅北討賴山。到了公無1874年,同治13年,玉門赤金堡一帶,進峽谷採金人,見石縫中流出黑色油質,乃掘坑取油,用於點燈、膏車,命名為石油泉,並稱為石油河。石油河全長104公裡,流域面積1974平方公裡。它不僅灌溉農業,而且是玉門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它也是中國唯一一條以石油命名的河流。


從石油河上架設的簡易鐵橋上,可直通河西岸壁上大大小小的窯洞。這些被炊煙燻得黑乎乎的窯洞,最早曾是淘金者的住所,後來成了初期開發玉門油礦石油工人居住生話的場所。它也成了玉門油田創業時的艱辛見證。


站在石油河畔,老君廟旁的制高點由近向遠眺望:沁透著石油花黑白相間的油花石,一塊以土紅色為主,有著黑色花紋,高約兩米多,長約四、五米,刻著著名詩人李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詩句的石碑,遍布在峽谷半山坡及峽谷岸上的黑色井架、紅色抽油機和銀白色的儲油罐,小橋流水、瀑布跌宕,綠化的山坡、成蔭的白楊和新修建的亭閣,歷歷在目。從峽谷兩岸黃色、紅色和黑褐色的,陡峭的崖壁和山峰中的峽谷山口,遙望祁連雪峰、藍天白雲,更是風光無限。和峽谷上,被稱作西河壩的東岸上,座落的玉門老城區相比,真是兩重天。

玉門油田開發距今己八十餘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未,隨著石油產量下降至歷史最低點,這座「因油而建」的城市,終於走到「因油而廢」的地步。在返回的路上,我深思,對這座石油城的總結,用「廢棄、衰敗、破落」這幾個詞,是否準確?我想到了「蠶」,想到了「化蝶」,對,它應該是「蛻變」。玉門油田八十餘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建國以來,中國石油工業的突飛猛進,不正是它的蛻變,而飛出的「彩蝶」嗎?看看玉門石油人新開發的吐哈油田,再看看酒泉新建的玉門油田生話區,這不正是玉門油田這個「蠶」,經吐絲蛻變成的「蛹」嗎!?再看看玉門市政府搬遷後,在玉門鎮新建的新市區,在玉門大戈壁灘上啟動的我國第一個千萬級風電基地項目,這不正是玉門這個「蠶」,經吐絲蛻變成的「蛹」嗎!?

玉門,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中國石油的聖地,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你一定會蛻變成一隻美麗的彩蝶。

寫於2019年6月修改於2020年11月 濟南

相關焦點

  • 典型之二: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廢棄帶來啟示
    經歷了遷城之痛的玉門,如今更像是一座被遺忘的城市,熱鬧和繁華已然不在,只剩下滿目的衰落和荒涼。  也許是對曾經繁盛的追念,亦或是不甘就此消逝,與大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玉門正試圖通過新能源風電自我救贖,擺脫石油資源枯竭後的夢魘和宿命。  不過,現實並非那麼美好。
  • 玉門:地下有石油,地上有旅遊
    近年來,老市區依託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重新定位發展思路目標,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使文化旅遊成為重要接續產業,讓這座城「因油而生」英雄城市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玉門老市區旅遊市場持續升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至目前,已接待遊客16萬人次,同比增長60%。
  • 甘肅玉門:「老油井」變身「風光城」
    同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甘肅玉門也是依託資源設市,繼而因資源枯竭面臨轉型。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不同的是,玉門的轉型是從依託傳統能源,轉為發展新能源。發展能源替代產業,給了這個城市再次興起的機會,但這條路並不平坦,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你看玉門像個衰落的城市嗎?」
  • 甘肅玉門舉辦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主題有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玉門關、玉門的設置和絲綢之路上的玉石貿易;玉門關、玉門與漢長城、邊塞詩歌歷史文化研究;玉門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玉門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科學利用等。
  • 玉門:紅色旅遊激發「油城」新活力
    玉門:紅色旅遊激發「油城」新活力 2020-12-07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昌日報記者一線記錄:玉門,並不是傳說中的空城、死城
    玉門:改革開放促發展,城市變遷譜新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玉門市不斷探索、大膽實踐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尤其以市政府遷址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使玉門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全市人民共享到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改革開放成果。
  • 中國11大石油城實力大比拼,看看自己的城市怎麼樣
    城市 石油 未來 共2200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文 | 沐雨 「因油而興」的石油城市,正經歷著興衰更替的輪迴。 2020年,疫情的突發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強烈的外部衝擊,打亂了各行各業正常的經濟運行節奏。
  • 東北僅有兩座三線城市,一個是鋼城,一個是油城
    三線城市在城市等級當中,屬於那種城市規模比較大,經濟基礎比較好,未來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城市。比如江蘇鎮江、河北唐山、陝西鹹陽、浙江湖州、福建莆田,以及烏魯木齊、銀川、呼和哈特等生活城市。 東三省也有兩座三線城市,一是著名的鋼城,一個是著名的油城。
  • 甘肅玉門,一座紅綠燈不再閃爍的城市!
    越來越多的居民從農村遷入了城市。因此我們在城市裡大多看到的是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不過既然有人笑,就必然有人哭。全國城市整體繁榮的現實並不能掩蓋個別地區的落寞甚至衰敗。今天樂伽公寓的小編想帶著大家一起去看一座衰亡中的城市——甘肅玉門。這座城市,衰敗到整條街道上找不到一盞工作的紅綠燈。古人有句俗語,千裡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 新疆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座西部最富裕的城市!
    這是一座石油之城。「克拉瑪依」四個字,就是維吾爾語「黑油」的音譯。1955年10月29日,一聲震耳欲聾的長鳴打破了準噶爾盆地亙古的寂靜,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射出震驚世界的工業油流。從此,新中國有了自己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1958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克拉瑪依正式建市,從此,一座嶄新的石油城市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
  • 【遊記】走進玉門
    藍天白雲下,上千臺矗立的風機,猶如一片白色森林,蔚為壯觀。迎著晨曦,帶著敬畏之心,我們走進了玉門。驅車駛過景觀工程的「玉門」,高大的牌樓、寬闊的街道、嶄新的建築、茂盛的樹木、清澈的河水……第一印象就是感受到了這座大漠深處的現代城市之美。
  • 被「開腸破肚」的祁連山原來究竟有多美?
    祁連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黨河水系,而且一個水系對應一座城市,祁連山是「五河之源」。在這其間,2815條冰川分布其中……高大的祁連山截住了攜帶水汽的東南季風,讓山區的降水量是平原地區的3倍,成為西北乾旱區的一座龐大溼島。
  • 玉門老城,一座被廢棄的城市,如今街上門市空空如也,非常荒涼!
    說到玉門市,很多人並不會感到陌生,這是一座祖國西北部因為石油而發展起來的城市,曾經非常輝煌,然而現在玉門卻走向了沒落,玉門也由老城區搬去了新城區,到現在玉門老城區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人口居住,整個城市仿佛一座「荒城」,那麼究竟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讓我們走進玉門老城看一看吧。
  • 山東東營「不容錯過」的5個地方,景色美麗壯觀,城市風貌靚麗
    這裡因油而生、因油而興,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發祥地和主產區。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東東營「不容錯過」的5個地方,景色美麗壯觀,城市風貌靚麗。位於東城東南15公裡處,是東營市唯一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
  • 甘肅一座因油而聞名於世的城市,石油產業對其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從建國初期開始石油勘探,到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相關文件要求組建蘭州軍區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開始,慶陽市這個城市就開始和石油息息相關了,從1971年指揮部落戶慶陽市寧縣長慶橋到1971年3月遷至慶陽市慶城縣北關,到1983年正式更名為長慶油田,慶陽成了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的誕生地和石油主產區,而石油石化產業成了慶陽工業發展的龍頭產業
  • 玉門大搬遷拉開序幕
    象徵出油66周年昨日首批66戶油田職工家庭遷往酒泉  1939年3月,一群外來淘金者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腳下的玉門老君廟人工挖掘出中國第一口油井,讓中國從此摘掉了「無油國」的帽子。  1955年玉門建市從祖國大江南北聚集到此的一批批採油工人在此紮根,新中國第一個油田基地建成。
  • 新疆這座城市歷史不長,因水而升級換代,如今美輪美奐魅力四射
    1958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克拉瑪依正式建市,從此,一座嶄新的石油城市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幾十年歲月變遷,記錄下這座城市人們奮鬥的足跡!一座城市因為水而升級換代,開始有了綠色、有了活力,有了未來,展示出它獨具特色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