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購物天堂」的招牌搖搖欲墜,上海或成為第一個接棒者。業內稱,上海核心區域的土地和樓價不斷升值是無可非議的。
每經編輯 蔡雅芸
(本文原載於「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香港,國際購物天堂。的確,那是三年前,因為彼時任何一家奢侈品從來都是門庭若市。
但現在,這張照片能側面反映出現在香港零售業的情形...
有網友說,「去香港購物」已經過時了。現在想買純正外國貨,歐洲、美國、澳洲都觸手可及。而且越來越多人感覺到,在香港買東西並沒比在內地便宜多少,內地很多商場倒還更加「bigger」。
所以,現在香港的零售業變成了這樣..
交易大跌,內地遊客擔心的越來越多
大概還有很多內地人沒來得及去血拼,香港已經摘下了「購物天堂」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內地遊客在港的遭遇更讓香港旅遊業跌入谷底。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期間,香港各區零售消費額就比去年下滑了30-40%,中心區鋪位租金紛紛大跌。
租金太高,奢侈品牌開打退堂鼓
根據戴德梁行《全球主要大街》的報告,香港銅鑼灣的鋪租高居全球第二,加上旅遊業不景氣,如果不降租,就連LV、PRADA都表示不排除關門停業的可能。
來自世邦魏理仕的圖表也顯示,香港的租金已超越巴黎,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租金讓很多奢侈品特別是輕奢商品恐懼。
曾經香港Coach工廠店門口總是擠滿人,但在今年8月31日,Coach關閉了香港中環旗艦店。據了解,Coach的這個門店租金高達720萬港元,現在香港的入境旅遊人數尤其是中國內地遊客大幅減少,這讓他們入不敷出。
電商衝擊,這是所有實體店的壓力
其實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實體店都面臨著同一個衝擊——電商。
「雙十一」國人就本著「一不怕吃土、二不怕辛苦」的精神,為電商的飛騰又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牛B哄哄的購買力一看就是平時禁慾太久,一年一次的電商節反而成了消費者集體發洩的狂歡日。顯然,「買買買」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人生格言。
而看著電商賺的盆滿缽滿,實體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現在亞洲地區實體店都面臨著零售放緩、遊客人數減少的問題。隨著國內中產階級的崛起,留住電商很難匹及的高檔消費,留住奢侈品是實體店留住春天的一大法寶。
而這些中產階級最青睞的,就是輕奢,即一種小眾的奢侈品,在設計感和品質上不輸LV 、CHANEL這樣的奢侈大牌,但在價格上更加親民。1000~5000元左右的消費已成為國內中產階級最青睞的消費方向。比如Michael、Kors、Coach、MCM、Phillip Lim、Marc by Marc Jacobs等等。
但這些輕奢品牌對租金等的支撐力沒有大牌強,所以硬體不差,租金越低對他們越有吸引力。站在這一角度,由於實體店銷售蕭條而租金普遍下滑的內地商場商鋪,反而讓更多國際品牌更願意入駐,由此無疑也會加深對香港市場的壓力。
「價格至上」,中產階級大多這麼想
曾經,在香港購物對比在上海買東西,優勢在於相同品質下價格更便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港元的匯率優勢(購買價格可比國內優惠10%~20%)。但其實,如果是在奢侈品原產國購買,價格會更便宜。比如在歐洲買奢侈品,除了歐元的匯率優勢,還有產地的價格優勢,這些都是香港無可比匹敵的。
隨著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方式的升級,對價格更敏感的中產階級,更多選擇親自出國旅遊+購買,或通過代購、海淘來購買奢侈品。
其實,這對香港是衝擊,對國內奢侈品也有一定衝擊。縮小與國外的價格差距或是唯一出路。還記得國內Gucci全場五折時萬人空巷的盛況嗎?一旦奢侈品牌降低國內售價,更有基礎優勢的上海就將成為血拼族的新戰場。
上海已成為亞太第一奢侈品牌聚集地
說到奢侈品牌和世界大牌,內地很多城市的發展對它們吸引力都逐漸提升,特別是上海。
2014年末,世邦魏理仕就對52個國際高端品牌在亞太地區主要城市的滲透率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上海的國際高端品牌豐富度已超越香港,排名亞太地區第一,北京和成都分列第七和第九位。
從世邦魏理仕的研究報告中看到,輕奢品牌在國內的擴張速度一直沒有放緩,而那些定位更準確、更受歡迎的品牌門店更是增長了47%。
以後在香港買不到的小眾品牌,也許在上海都能找得到,而上海也將成為「購物天堂」黃金衣缽的最佳繼承者。
接棒「國際購物天堂」,上海房價會漲嗎?
不過,當上海的南京西路商圈、陸家嘴商圈、淮海路商圈成為下一個香港的中環。上海的房價也會比肩香港嗎?
「如果政策方向沒有改變,上海的住宅市場今年已進入了上升通道。未來五年,上海住宅的價格還將大幅上升,核心區域高端住宅的房價增速將繼續跑贏國內生產總值。」
第一太平戴維斯上海副董事長朱兆榮就表示,儘管很多人認為上海住宅價格已經過高,亦有泡沫出現,但我卻認為,上海住宅市場上升的空間還很大。
中指院數據也顯示,上海主城區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10月同比上漲15.06%。
價格的支撐首先來源於成交。今年內中國五次降息、四次降準,限貸政策取消,首套房的貸款利率降低,都提升了購房者對樓市未來走向的預期,釋放著購房需求。
股市動蕩和人民幣貶值預期,也使住宅再度成為最佳保值工具。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則將帶來改善性住房置換潮。這些因素都刺激今年上海樓市的活躍,成交量創下歷史新高。
朱兆榮認為,亞洲往日生機勃勃的香港、新加坡、東京都面臨經濟增長減緩,且因房價過高步入瓶頸。但上海仍然充滿活力與潛力,而且在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力方面,上海已經可以與香港、倫敦、紐約比肩。作為一個金融城市,核心區域的土地和樓價不斷升值是無可非議的,這也是一個城市經濟健康發展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