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的分析
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基本特徵
大宗商品交易商(Commodity Trader)本質上是利用金融市場籌集運營資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實物大宗商品的交易、轉換、投資及做市活動,並對衝或管理風險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實物大宗商品經營活動的企業主要有兩類,分別是產業型交易商和投行型交易商。兩類企業大宗商品業務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的核心業務是大宗商品實物的買賣、加工或物流,後者的業務除自營商品及衍生品交易外,還涉及大宗商品實物的投資與交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歐美加強了金融監管和商品交易審查力度,全球銀行業在商品市場的業務收入從2011年的83億美元縮減至2019年的40億美元,大型跨國投行紛紛剝離大宗商品業務。因此,本文以全球產業型交易商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產業型交易商具有以下幾個功能特徵:
一是交易商是行業價值鏈的組織者。商品交易涵蓋大宗商品原材料從生產到最終消費的一系列過程,交易商在其中充當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將大宗商品轉移至需求最大的環節或地區,為價值鏈上下遊的生產商和消費者帶來最大收益。
二是交易商能夠完成大宗原材料的空間、時間和形式轉換。一方面,交易商能夠以最具效益的方式匹配供需,填補地域間的鴻溝。例如,瑞士巧克力生產商所需的可可主要產自非洲、南美等熱帶地區,交易商則通過物流將可可原料供應商和歐洲的巧克力生產商串聯起來。另一方面,交易商能夠解決生產和消費時間不匹配的問題。針對季節性生產、全年消費的農產品,交易商可以通過存儲、遠期銷售等方式匹配供需。此外,多數大宗商品都需要經過加工、精煉和混合,才能滿足最終產品的特性以備消費,因此交易商在原材料加工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
三是交易商的活動涵蓋大宗商品貿易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大宗商品的採購、生產環節,交易商自行或通過生產領域代理人完成大宗商品原料的開採和收儲;在購售環節,交易商通常採用FOB購買和CIF銷售的方式參與商品貿易;在物流運輸環節,交易商利用貨櫃班輪航線或租用船隻等進行運輸。此外,在倉儲和市場布局、加工處理、檢驗和認證、貿易融資、大宗商品交易以及資產收購等其他環節,都有大宗商品交易商活動的身影。
四是風險管理在交易商運營中不可或缺。在參與商品活動過程中,交易商可能面臨價格、基差、利差、運營、合同履約、市場流動性等多種風險。為應對這些風險,交易商一般會採取三種方式:其一,分散經營與交易。由於不同商品市場之間基差風險的相關性較低,交易商一般會參與多種類型的商品交易,避免受到市場中特定事件的過度影響。其二,整合大宗商品價值鏈。例如,原材料價格上漲會壓縮生產環節利潤,交易商通過整合上遊原材料和生產環節資產,穩定整體利潤並控制風險。其三,參與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品交易,管理與大宗商品交易相關的風險。不同交易商在套期保值策略、風險評估標準和工具選擇上會有很大差異。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發展現狀
本文以500強榜單為基礎,截取近四年榜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旨在對近年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發展現狀進行整體把握。根據500強企業所屬行業分類,煉油、採礦及原油生產、貿易、金屬產品等12個行業與大宗商品相關。經統計,2020年的500強企業包含102個交易商,近4年全球累計有118個交易商上榜。
全球交易商數量2020年出現下降,只有中國保持連續增長
從上榜規模看,2017—2019年500強中的交易商數量不斷增長。2020年上榜交易商102家,較2019年的108家下降5.6%。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上榜交易商總數保持連續3年增長勢頭。
生產加工型和獨立貿易型交易商地域分布差異大,我國近半數交易商分布於沿海地區
從地域分布看,佔全球交易商比重超過80%的生產加工型企業,在國別分布上較為分散。獨立貿易型企業則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等5個亞洲臨海國家。
就我國而言,近半數交易商分布於沿海地區。獨立貿易型企業佔我國上榜交易商的40%,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貿易型企業集中在福建、浙江、廣東等省份,內陸地區則鮮有企業上榜。
全球交易商行業分布廣泛、能化產業佔主導,我國交易商行業分布與全球不同
從行業分布看,近年來經營能源化工產品的交易商,其數量和總營收均超過上榜交易商的一半,在全球大宗商品行業中佔主導地位。礦石金屬行業和貿易行業的交易商,在數量及總營收上均較為接近,分別佔上榜交易商的15%左右。全球從事農副產品等軟商品經營的交易商數量最少,總營收在上榜交易商中佔比同樣最低。
我國交易商的行業分布與全球整體狀況有所不同。第一,約有四成交易商集中在貿易行業,但其總營收僅佔我國上榜交易商營收總和的約25%。第二,約25%的交易商為能源化工企業,但其總營收則超過我國上榜交易商的50%。第三,礦石金屬行業的交易商數量近年來有小幅增長,已超過能源化工類交易商,但其總營收仍然較少。第四,長時間來我國僅有1家主營農副產品的企業(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上榜,數量和營收佔比均低於全球同行業水平。
全球交易商經營增長整體放緩,我國交易商的盈利能力較弱
從營收情況看,全球交易商的平均營收連續四年高於500強平均水平,但由於大宗商品交易規模大、利潤低,交易商的平均銷售收益率始終低於500強均值。從利潤情況看,2016—2018年全球交易商的平均利潤持續增長,但受大宗商品需求及價格下行、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影響,2019年利潤增長乏力,較上年減少28.9%。然而,與3年前相比,全球交易商與500強企業平均利潤的差距已經明顯縮小。
就我國而言,近年來全國上榜交易商的營業收入超過全球上榜交易商的平均水平,也超過500強總體和中國企業均值。然而,其平均利潤及銷售收益率仍遠低於全球交易商及500強企業平均水平。
分行業看,能源化工行業的交易商企業規模最大,平均營收、利潤和資產水平最高,銷售收益率與全球交易商平均水平整體相近;農副產品行業的交易商營收和資產規模有限,平均收益率指標變化幅度最小,盈利能力相對穩定;礦石金屬行業交易商平均利潤波動較大,2019年銷售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均大幅下降;貿易行業交易商由於較少受到生產環節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其平均銷售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較為穩定。
全球交易商多使用衍生品管理風險,我國交易商衍生工具運用有限
全球範圍內,大型企業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已經十分普及。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414家上市企業,其中使用衍生工具的企業達381家,佔比92.03%。根據2020年榜單情況,剔除未上市企業,全球上榜交易商中共有92家上市企業,其中84家在上一年度曾使用衍生工具,在上市交易商中佔比達91.3%。具體來看,84家企業中有7家未聲明所參與的衍生品交易類型;5家企業僅使用了外匯、利率等衍生工具;其餘72家利用了商品衍生工具管理風險,在84家使用衍生工具的交易商中佔比85.7%。
目前,在參與商品衍生品交易的72家交易商中,有超過63%的企業(46家)綜合運用場內和場外衍生品工具,管理並對衝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各類風險,運用衍生品的熟練程度較高。此外,商品期貨是交易商首選的風險管理工具,在參與商品衍生品交易的過程中,超過八成交易商(59家)利用商品期貨進行風險管理。據統計,同時運用兩種及兩種以上商品衍生工具對衝風險的企業已經超過53家。
從國內情況看,2020年我國上榜的23個交易商中,共有17家上市企業。在上一年度內曾使用衍生工具的企業共12家,佔我國已上市交易商的70.5%,低於全球相應水平。具體而言,我國使用衍生工具的上市交易商100%參與商品期貨交易,但與全球整體情況相比,我國交易商場外市場參與度較低,遠期、掉期等場外衍生工具運用範圍相對有限,參與衍生品交易的熟練程度不高。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