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丨​碑文上的皇清待贈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漢文化傳承

「皇清待贈」:皇清指清朝;待是等待、期待;贈是授贈或封贈,是對死者而言。待贈相當於現在說的「追認」。皇清待贈這個詞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贈。 

古代,皇帝發文書為官員加官晉爵,或給其親屬某種稱號,授給本人的為授,授給本人在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為封,可以統稱為「授封」。   

為已死的官員或其親屬加封叫追贈,就是賜給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授給本人的叫授贈,授給父母妻子的叫封贈。

死者生前沒有獲得什麼官爵、稱號之類的榮譽,平頭百姓一個。死後在名字前寫上這些詞,表達了後代的崇敬和期望。

在有些地區,這成為寫碑文的一種格式,不過是湊字數而已。墓碑或家譜上還會經常見到諸如:皇清待誥、皇清待旌等字樣。

誥指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一品至五品稱為誥命,六品至九品稱為敕命。誥也特指受過封的女性,如「誥命夫人」。「待誥」是等待追贈的文書。

旌本意是旗幟,是名詞。各種團體都有自己的旗幟,作為標識,具有認同、凝聚的作用。往往還用旗幟來象徵某種精神,給大家樹立學習的榜樣。

表彰節婦烈女叫做旌表節烈,這時的旌引申為表彰,是動詞。皇清待旌、節孝待旌,多指女性,意為等待官方的表彰。

皇清待贈、皇清待誥、皇清待旌、節孝待旌等,意思差不多,都是在等待那虛無縹緲的封贈。寫在死者名字前只不過是後人自欺欺人,讓人覺得有希望。  

死者在生已獲得授封的,寫法就不同了。如「明賜文林郎」、 「明故文林郎」、「皇清誥封文林郎」等,說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時敕授過文林郎。「皇清誥封文林郎」應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只是七品,只能稱敕,不能稱誥;授予本人的稱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稱為封。

家譜上可以看到很多誥命、敕命之類的文獻,很多都是假的。古往今來,家譜造假,無處不在。

尋根問祖、修統譜、無譜之人如何修家譜熱線:18669152697(微信同號)、15156092761

您的關注是我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宗族文化||墓碑也是一種文化 墓碑碑文的寫法
    在刻墓碑碑文時也有很多寫法及規範要求,那麼關於墓碑碑文的寫法要注意什麼?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間。10cm進寶。10.5cm納福。3cm財旺。4cm登科。這些字的大小與碑身比例協調,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從中可以得到慰藉。
  • 山東滕州:皇清誥贈武翼都尉敕封儒林郎太學生諱翰臣字仲藩劉公墓誌...
    在觀察橋面石材為墓碑鋪面,有「后土神位」碑,更讓人關注的是「皇清誥贈武翼都尉 敕封儒林郎太學生諱翰臣字仲藩劉公」篆體文字和墓志銘。 皇清誥贈武翼都尉 敕封儒林郎太學生諱翰臣字仲藩劉公墓志銘 再看橋身南側水面露出兩個浮雕龍頭,橋身北側石頭上開有凹槽用來對橋北大方溝河道來水進行閘水蓄水。
  • 給死者下葬立碑時,碑文上總是刻這幾個字,它們代表什麼意思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死人安葬後都會在墳墓前立一塊墓碑,碑上刻一些碑文。通常來講,碑文上都會有「顯、故、考、妣」等四個字,但這些字究竟是什麼含義呢?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墓碑上刻寫的碑文有著很多的講究,因為古人信奉死者為大,因此在安葬時,格外的注重禮節規矩,墓碑上刻寫的碑文也有著很多說法。碑文提及中"顯、故、考、妣「或是」先顯、先故、先考、先妣「。這些字眼表示立碑者和墓主人的關係。其中不論是」故「還是」顯「都是用來修飾」考妣「這兩個字。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對宗族做出描述,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描述:「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由此可見,很早時期,宗族已經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族不斷發展壯大,但有的脫離了本地,遷移到其他地方,他們的族譜上,依舊記載著祖先。但在宗族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異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合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同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
  • 祭祀文化丨墓碑也是一種文化 墓碑碑文的寫法
    在刻墓碑碑文時也有很多寫法及規範要求,那麼關於墓碑碑文的寫法要注意什麼?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間。10cm進寶。10.5cm納福。3cm財旺。4cm登科。這些字的大小與碑身比例協調,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從中可以得到慰藉。
  • 電池容量單位​whr是什麼意思 ​whr和mAh區別與怎麼換算方法
    那麼,whr是什麼意思,它和mAh之間有什麼關係,如何換算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  whr是什麼意思?  WWHr即瓦時,瓦是功率,乘以時間(小時),就得到功,說明電池能做多少功。電池容量也常常用AHr(或mAHr)來說明,AHr乘以電池的電壓即得到WHr。
  • 關中宗族的特點,表現文化上,公共性的村廟是否有代表性?
    關中宗族的特點,表現文化上,公共性的村廟是否有代表性?出自同一祖先、以親疏遠近的關係組織起來的父系血緣群體即宗族。宗族是村社關係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樞紐,但不同地域的宗族傳統是不一樣的,有宗族是一回事,能否以健全有效的制度將族眾組織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 詩詞行旅(11)丨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不學詩,無以言」,在浩如煙海的詩詞長河裡,寫滿了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價值和千古愛恨情愁。春風桃李花開日 誰人遙送一枝春南朝宋時期,有這樣一對好朋友。一個叫陸凱,在江南。一個叫範曄,在西北。兩人多年沒見面,平日裡只能靠書信來往。
  • 宗族文化丨從族長到宗親會會長的演變
    產生的條件在古代,交通不便,姓氏家族聚居比較普遍,表現為同姓居住同一地區,因受儒家孝愛文化的影響,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也多見 ,一個宗族可能即為一個自然村落,多由姓氏得村名。族內發生糾紛由族長全權處理,對違犯族規的人,族長有權根據宗規族約給予制裁,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姓氏族長制源遠流長,至遲可追溯至宋代。宋代理學家提出恢復宗子法主張後,宗子的族長地位,在民間家族中被普遍承傳下來。各地許多家族除大宗之子(族長)統領最高決策權外,族內輩分高的長者也承擔了重大職責。
  • 奈何本人沒文化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讚嘆
    奈何本人沒文化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讚嘆時間:2020-03-06 15:5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奈何本人沒文化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讚嘆 用於表示讚嘆。源於各種網友寫的打油詩,描述自己在遇到令人讚嘆的事情時的詞窮場景。
  • 「迷信」還是「文化」, 田小娥砸爛的宗族祠堂代表了什麼?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第一次提出:要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四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即最初的「破四舊」。瘋狂的「破四舊」運動蔓延全國,無數文物古蹟遭到嚴重破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浩劫。
  • 墓碑上刻的「故、顯、考、妣」,是啥意思?農村年輕人多半會弄錯
    而村裡的人在言語上也都有所忌諱,為的就是尊重逝者。墓碑上刻的「故、顯、考、妣」,是啥意思?農村年輕人多半會弄錯。而在逝者下葬的當天,孝子還要在路口將孝盆摔碎,這樣為的就是讓先人能夠好走,不要再眷戀人間。之後就會將先人安葬在墓地中,而在這個時候,講究的子女則會給老人立上一塊碑,這樣也算是對逝者的生前信息進行一個簡單的詮釋,後輩們來到這裡就能夠知道墓主是誰了。
  • 「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宗族祠堂南重北輕的原因是什麼?
    宗族祠堂文化源起於春秋儒家,是一種由祭祀為源頭,逐漸形成的家族、宗親制產物。久而久之,宗族祠堂的作用愈發廣泛,逐漸成為了一個家族的象徵性建築,有著凝聚族人力量、鞏固血緣的重要作用。南重北輕的宗族祠堂文化但是近現代以來,宗族祠堂文化卻發生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南重北輕。南方人對於宗族祠堂的注重程度有增無減,而宗族祠堂的發源地北方卻有所減少,這又是什麼原因?原因只有一點:華夏民族的遷移活動所導致。
  • 外國人竟無法區分中國網文裡的「門派」與「宗族」?
    所以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者的區別非常簡單。門派往往是一群有相同信仰,或者學習同一流派的武術和仙術的人聚集而成的。在門派中,往往會有一個特定的領袖負責將門派成員凝聚在一起,而門派成員之前一般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在宗族中,成員是有血緣關係的,這就是門派與宗族之前最主要的差別。
  • 中華家庭文化演化進程,輩分、五服、宗族、家譜
    在上為國族認同,在下為家族認同。國族認同起源於家族認同,發展於文化認同。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進程中,中國人的家庭觀也隨之演化,產生了輩分、五服、家族、家譜等特別的家族文化,造就了現在中國人濃厚的家庭觀念和家族凝聚力。首先最先產生的是輩分,他是家庭倫理的基礎,父父子子,長幼有序,輩分絕對不能亂。
  • 一個字 三匹絹 寫碑文是個來錢的活兒
    不少碑文的筆跡可都是書法大家的,我們知道,寫在紙上的書法保存起來不容易,真正能流傳下來的畢竟是少數,但是石碑就不一樣,於是,我們可以通過石碑來研究、學習書法。更不用說,碑文還是歷史研究的好幫手。要名家出手,潤筆是必須的。 起初,潤筆也就是個心意,意思意思就行了,但後來發展成一門生意,很有些明碼標價的意思,潤筆的費用額度也越來越大。
  • 劉志偉:宗族研究的人類學取徑
    這種質疑,並不意味著對林耀華的漢人宗族和親屬關係研究的否定;事實上,讀者從弗裡德曼各章的討論中可以看到,他其實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林耀華對宗族本身的論述,包括「義序」一文所提供的關於福建宗族的報導。其次,林耀華的學位論文《義序的宗族研究》一直沒有公開出版,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學術界知者寥寥,甚至沒有什麼人真正窺見這部關於中國宗族的人類學研究的拓荒之作的全貌。
  • 喪葬文化:墓碑上「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分別是啥意思?
    喪葬文化:墓碑上「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分別是啥意思?喪葬文化是農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流傳數千年,依然還在農村裡佔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對於老輩人來說,更是影響深遠。在國內廣大的農村地區,基本上還都是採用土葬。
  • 為何南方有那麼多宗族祠堂,而北方卻沒有呢?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馬未都認為這可能與語言系統、祠堂有關,這種觀點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為宗族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說是因為南方人比較注重宗祠,而北方則不是,這才導致了開頭說的現象。那為何為這樣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對這種現象進行探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