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待贈」:皇清指清朝;待是等待、期待;贈是授贈或封贈,是對死者而言。待贈相當於現在說的「追認」。皇清待贈這個詞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贈。
古代,皇帝發文書為官員加官晉爵,或給其親屬某種稱號,授給本人的為授,授給本人在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為封,可以統稱為「授封」。
為已死的官員或其親屬加封叫追贈,就是賜給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授給本人的叫授贈,授給父母妻子的叫封贈。
死者生前沒有獲得什麼官爵、稱號之類的榮譽,平頭百姓一個。死後在名字前寫上這些詞,表達了後代的崇敬和期望。
在有些地區,這成為寫碑文的一種格式,不過是湊字數而已。墓碑或家譜上還會經常見到諸如:皇清待誥、皇清待旌等字樣。
誥指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一品至五品稱為誥命,六品至九品稱為敕命。誥也特指受過封的女性,如「誥命夫人」。「待誥」是等待追贈的文書。
旌本意是旗幟,是名詞。各種團體都有自己的旗幟,作為標識,具有認同、凝聚的作用。往往還用旗幟來象徵某種精神,給大家樹立學習的榜樣。
表彰節婦烈女叫做旌表節烈,這時的旌引申為表彰,是動詞。皇清待旌、節孝待旌,多指女性,意為等待官方的表彰。
皇清待贈、皇清待誥、皇清待旌、節孝待旌等,意思差不多,都是在等待那虛無縹緲的封贈。寫在死者名字前只不過是後人自欺欺人,讓人覺得有希望。
死者在生已獲得授封的,寫法就不同了。如「明賜文林郎」、 「明故文林郎」、「皇清誥封文林郎」等,說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時敕授過文林郎。「皇清誥封文林郎」應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只是七品,只能稱敕,不能稱誥;授予本人的稱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稱為封。
家譜上可以看到很多誥命、敕命之類的文獻,很多都是假的。古往今來,家譜造假,無處不在。
尋根問祖、修統譜、無譜之人如何修家譜熱線:18669152697(微信同號)、15156092761
您的關注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