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廣州開幕,2557名全國技能高手展開激烈競技。
這次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綜合性職業技能賽事,從中可以發現,國內對技能人才的重視進一步提升。
物聯網技術項目中,比賽接近尾聲,選手正最後檢查網絡連接。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肖雄 見習記者 許舒智 金鏑 攝
技能大賽,比的是技術。在此次比賽項目中,30個先進位造業項目、3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佔比分別達到了35%、37.2%,物聯網、移動機器人、人工智慧成為很多項目的標配。
首屆全國技能大賽為何放在廣東,從中又能窺見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粵評君為你一一解讀。
大賽舉辦地,琶洲廣交會展館,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
全球貿易的風起雲湧、中國製造的快速發展……這裡都是重要的觀察窗口。
如今,數千技能人才走上這個嶄新舞臺,他們才是新時代的閃亮明星。
舉凡首次,總是有著特別的意義。
製造升級進入關鍵階段,全國技能大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首次亮相為何選擇廣東?
粵評君認為,這是因為廣東具有三個顯著優勢:
一是產業基礎好,空間大。
市場需求在哪裡,技能人才的施展舞臺就在哪裡。廣東製造業基礎良好,現代產業體系完整,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達33616.10億元。放在全世界來看,也是分量十足。
這為技能人才的就業、成長、發揮才幹,提供非常大的空間。
大賽烘焙項目中,選手正在麵團上塗抹蛋液。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肖雄 見習記者 許舒智 金鏑 攝
二是技能教育強,動力足。
教育和培訓是人才成長的兩個重要支柱。近年來,廣東技能教育發展迅速,「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有聲有色,技能人才總量達1330萬人,還建成擁有146所技工院校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技工教育體系。
從2011年開始,廣東連續參加5屆世界技能大賽,累計為中國獲得15金、10銀、12銅和21個優勝獎,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選手獲得的金牌數佔全國一半。
閃耀全球人才大賽的背後,是廣東萬億產業和千萬人才的共同發力。
大賽展示交流區內,來自廣東的技能人才正在表演調酒製作。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肖雄 見習記者 許舒智 金鏑 攝
三是市場機制活,機遇多。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註冊企業數量、市場主體數量、企業發明專利數量等都位居全國前列。在這種活躍、寬鬆的市場環境下,技能人才不僅可以選擇在企業高薪打工,還能有更多機會獨當一面,創業當老闆。
此外,廣東在參賽和辦賽方面經驗較為豐富,也是首屆大賽落戶的重要原因。
就在此次大賽開幕前,廣東剛剛成功舉辦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
粵評君觀察發現,此次賽事的準備過程,同時也是廣東製造和服務能力的集中展示:
在短時間內,比賽所需的直升機、地鐵車廂、數控車床銑床、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重型設備設施以及各種工具、耗材等全部配置到位並完成安裝調試,打造了與現實工作環境高度相似的競賽場景。華為、騰訊等廣東知名企業廣泛參與,累計將為大賽提供總估值約6.3億元的設施設備及技術服務。
貼近實際、覆蓋廣泛,是此次大賽的突出特點。這從項目類別的分布可見一斑:
比賽項目涉及製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築業、服務業等14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
覆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的70%,超過半數的項目屬於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項目;
近四成的項目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超過三成的項目屬於先進位造業項目。
粵評君認為,大賽的項目設置,反映了當前國內經濟的三個特點和趨勢:產業門類齊全、服務業蓬勃發展、新興產業和先進位造業成為發展重要動力源。
先說項目門類。中國的經濟門類齊全,在這背後是兩個因素:空間上看,十四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催生豐富多樣產品和服務需求;時間上看,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升級同時推進,讓經濟鏈條覆蓋更廣。
這在廣東同樣表現突出:既有北部生態發展區的現代農業,也有珠三角核心區的科創企業集聚和邁向智能化的先進位造。
再來看服務業。美容、美發、花藝、烘焙、茶藝……本次競賽設置了許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競賽項目。一方面,「技能人才」的範圍從製造為主向更多服務行業拓展,另一方面,人們對服務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大賽展示交流區內,來自廣東的技能人才正在表演寵物美容。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肖雄 見習記者 許舒智 金鏑 攝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服務業基本都是線下場景進行。這和當前線上消費發展的趨勢並不衝突。
事實上,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貿易洽談、健康養生、旅遊觀光等高質量線下服務的需求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
最後,此次大賽最吸引眼球的先進位造業和新興行業,也代表著最具活力的行業發展方向。
軌道車輛、移動機器人、雲計算、汽車智能化、物聯網技術、光電技術等……在這類項目的比賽過程中,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工業4.0應用環境,觀看機器人系統集成組裝全過程,觀摩軌道技術人員作業程序和細節。
當技能人才在比賽現場緊張比拼的同時,他們所代表的廣東乃至中國的技能水平、產業能力,也正在更大的賽道上參與全球競爭。
大賽展示交流區廣東展區內上演了機器人舞蹈。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肖雄 見習記者 許舒智 金鏑 攝
在疫情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存在很大的不穩定。由於防疫物資需求的持續增長,全球對工業產品特別是來自中國工業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是減少而是增加——這從國內對貨櫃的巨大需求可見一斑。
粵評君認為,這又帶來新的機遇:由於國內經濟運行的快速恢復,以往布局在國外的部分經濟環節,可能會流向國內,這就倒逼相關行業提升技能。
作為外貿大省的廣東,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鏈條,製造業和服務業正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實現技能水平和產業發展質量的彎道追趕。
廣東能否成功?參賽隊員所代表的千萬技能人才,就是最關鍵的力量,觀察他們,就是觀察廣東乃至全國經濟升級的未來。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
編輯: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