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女孩子們鞋墊圖案上的工藝
巫溪的婦女都會做鞋墊。鞋墊上的造型圖案和剌繡工藝別出心裁,充分展示出巫溪「半邊天」的聰明、勤勞、善良的天性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剌繡是巫溪女孩子的必修課,那纖纖玉指上下舞動,用五光十色的彩線在美麗的絲綢或布料上繡出的花卉、小動物、山水雲樹,是世界上最精美、最撩人情懷的工藝品。女孩子的剌繡不僅在於它的成品可以裝飾鞋子、枕頭,有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陶冶女孩子們的性情,使她們變得溫柔、賢惠、勤勞,激發她們的愛美之心。古代巫溪人把剌繡稱為「女紅」,也即「女工」,把它與婦德、婦言、婦容並列為女子的「四德」。
巫溪人自古看重女紅,女孩子從小就跟著奶奶、媽媽、姑姑、嫂嫂或姐妹們學習針線活兒,學習剪花兒、畫花兒、剌繡等手藝。一般的女孩子到了十五、六歲就基本上掌握了剪、繪、挑、剌等女紅藝術,她們能拿起剪刀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花樣子,拿起繡花針在鞋墊上、小孩子的風帽上、衣服上、枕套上繡出山水花草、挑出飛禽走獸等圖案。姑娘們在送給戀人的鞋墊上繡著「鴛鴦戲水」、「喜鵲鬧梅」、「花好月圓」的圖案;少婦們給丈夫的鞋墊上繡著「龍鳳呈祥」、「鴛鴦比翼」、「福祿壽喜」的圖案;母親給兒子的鞋墊上繡著「鯉魚跳龍門」、「五子登科」、「百年長壽 」的圖案。
巫溪的「半邊天」們在鞋墊上一針一線繡出的花卉、果實,挑出的魚蝦、禽獸,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針針線線都浸透了對親人的深情厚愛。
巫溪婦女做的鞋墊,做工精細。用4-6層白布剪成與鞋底碼數相符的鞋墊,用白線密密地鎖好邊,數著紗子描上千姿百態的圖案,然後用各色絲線或絨線挑、繡出布局合理、線條流暢、疏密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協調和諧的花樣來。「半邊天 」們在鞋墊上通過具體或抽象的變形變幻的圖案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熱情謳歌豐富而美好的現實生活。其挑花剌繡的藝術水平既反映在大膽使用花線的顏色上,又反映在不同顏色的色彩應用上,使繡出的鞋墊圖案亮麗而不俗氣,質地柔軟而經久耐用。在鞋墊花紋的剌繡上,不同年齡段的人,花色也各有所異。比如,青少年鞋墊的花色多以大紅、漂白為主,給人一種活潑奔放、鮮明純潔的感覺;中年人的鞋墊大多以藍、綠為主,顯得樸素大方;而老年人則是以青、藍為主,給人以淡雅、沉穩的印象。
過去,巫溪婦女做鞋墊,基本上是滿足自身需要和送人情,改革開放以後,婦女們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剌繡工藝前提下,大膽創新,她們把粗麻布做成鞋墊模型,然後把一雙方格斜紋白布鞋墊附在模型兩邊,用二面針工藝繡成各種圖案的花紋,待整雙鞋墊子繡起以後,再用鋒利的薄刀片從麻布模具中間削開,取下麻布模具,就成了一雙一面是平絨花紋,一面是硬花花紋的優質鞋墊了。這樣一來,不但成倍地提高了鞋墊工藝的製作效率,而且也大提高了工藝水平。這些鞋墊市場行情看好,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
2010年,巫溪的唐麗娟的20副刺繡作品隨重慶展團參加上海世博會,深受遊客歡迎、深得觀眾喜愛。2012年唐麗娟被重慶市授予寧繡寧繡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