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車是神車?神車原本只是一輛很普通的車,但是它做到了別的車做不到的事情,之後它就成了神車。」真正的神車未必是性能最強、價格最貴,但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並且它們的名字隨時都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並且能夠成為一種象徵。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頻道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GT-R」與「Skyline」名號
新一代的日產GT-R在世人面前卸下了偽裝,它繼承了先輩的特點,卻捨棄了先輩的名號,在此之前的GT-R歷來是以Skyline的高性能版出現的,每款車型必然綴以Skyline的名號。而日產公司卻在這次車型換代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將Skyline和GT-R兩款車型分別獨立開來。這次傳統的放棄將會帶領GT-R走向成功還是毀滅只能期待未來的檢驗了,但這也給了我們一個由頭,來回顧一下Skyline GT-R走過的崢嶸歲月……
「GT-R」的含義
那「GT-R」的本意是什麼呢?--GT:拉丁文Gran Turismo,英文翻譯為Grand Touring,意為豪華旅行車,在20世紀60年代的汽車普遍不能勝任長途旅行的工作,機械可靠程度很低,由此,出現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馬力跑車,被稱為GT,人類汽車歷史上只要是能被稱為GT的車型,必不是流俗之輩。R:Racing Sport,賽車運動,GT-R便是將這些元素結合起來,力求成為一部功能全面而且強大的跑車。
日產公司旗下的Skyline房車系,在經過多年的演化改進之後,出現了GT-R車型,也成為系列的最高版本,被無數FANS追捧。R35 GT-R歷經2001GT-R CONCEPT、2005 GT-R PROTO兩代概念車,參考歷代GT-R造型之精髓,融入科幻般前衛的新元素,創造了自成一派的新形象,在美學上也成為經典,脫離了以往的房車形象。
有一種生活狀態名為沉淪,相信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會感受過它的可怕,一旦對於某件事情沉迷下去,而且發生了難以自拔,最要命的是你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還要繼續往裡扎,這應該就是「沉淪」一詞的理論解釋吧?新的GT-R絕對是一種很難找到解藥的毒品,即使把你扔進戒毒中心,也很難消除它對你的精神腐蝕...[讓人深度中毒!國內首試日產GT-R]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頻道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Skyline的初期發展
在這段時間裡,並沒有出現傳說中的戰神GT-R,卻是Skyline系列車型從初期發展逐漸步入賽場的階段,並且走過了ALSI(1957—1962)和S50(1963—1967)兩個時代。
ALSI(1957—1962)
第一代Skyline誕生於1957年4月,配備的僅是一臺44kW的1.5L直列4缸發動機,最高速度也僅有125km/h,只是一款普通的轎車。1962年,第二款Skyline誕生,這款名為Skyline Sports的車型,即便在今天看上去仍舊不顯得落伍,擔任它設計任務的,是義大利著名設計師Giovanni Michelotti(作品包括瑪莎拉蒂Spyder、寶馬700等)。然而這款車型卻只生產了60輛,Coupe版售價185萬日元,敞篷版售價195萬日元。
S50(1963—1967)
第二代Skyline於1963年推出。1964年,為了通過賽事的勝利促進銷售,Skyline開始邁出了競賽的第一步。1964年5月1日,搭載直列6缸G7發動機的Skyline 2000GT亮相,繼而參加了第二屆日本GP比賽,雖然冠軍被保時捷904奪走,但2000GT卻包攬了2~6名,Skyline車型也因此一炮而紅,在1965年2月Skyline GT-B成為了繼任者。
戰神初臨(初代,1969年2月)
C10(1968—1971)
Skyline的第三代車型C10(1968—1971)與1968年7月投放市場,而第一款GT-R車型也於1969年2月正式登場。這款名為Skyline 2000GT-R(代號PGC10)的車型所採用的S20發動機,是R380車型GR8發動機的後續產品,直列6缸24氣門雙頂置凸輪軸的2.0L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18kW,最大扭矩177N·m,最高車速200km/h,並且能夠在16.1秒內從靜止起步完成400m衝刺。
上面的數字使Skyline GT-R聞名於世,然而真正讓GT-R成為戰神的卻是下面的數據:在2年10個月的時間裡,Skyline GT-R贏得了各種大小比賽共50場勝利。當時有人說了這樣的一句話,Skyline的唯一對手只有Skyline。
危機下的戰神二代(二代,1973年1月)
C110(1972—1976)
第二代GT-R車型是在1972年9月面世的第四代Skyline車型C110(1972—1976)上發展而來的,此代車型也因為它的廣告語「Ken & Mary」為人們熟知。Skyline H/T 2000GT-R(代號KPGC110)於1973年1月正式發布,該款車型除了在車型尺寸上較第一代GT-R有所改變外,發動機和底盤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日本本土車型中第一個使用前後盤式剎車系統的車型,是它不多的亮點之一。然而受到緊隨而來的嚴格的排放法規的限制,這款車型僅僅生產了4個月,產量為197輛。當時許多車迷為這款車的命運哀悼,稱之為「GT-R品牌下的最後一款車型」。
GT-R的沉寂 Skyline的延續
C210(1977—1980,又被稱為Japan)
R30(1981—1984,又被稱作Newman)
R31(1985—1988,又被稱作Seven)
在GT-R停產之後,Skyline車型走過了C210(1977—1980,又被稱為Japan),R30(1981—1984,又被稱作Newman)和R31(1985—1988,又被稱作Seven)三個時代,這段時間裡雖然也誕生了數款GT車型,Skyline的宣傳策略也一直圍繞著競賽和高性能進行,譬如邀請熱衷於賽車的演員Paul Newman擔任R30系列的代言人,活躍於1982—1983年賽場,並取得7次冠軍的Skyline Super Silhouette。但作為終極高性能車型代表的GT-R車型,卻一直延續著它的沉寂,從1973年上旬停產算來,到第三代GT-R 1989年面世,已是16年後的事情了。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頻道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16年後的浴火重生(三代,1989年8月)
Skyline GT-R(BNR32)
1989年5月,第八代Skyline R32面世,之後的8月,全世界的GT-R車迷終於見到了他們闊別16年的戰神,Skyline GT-R(BNR32)再度站在了冠軍的面前。
新生的戰神配備了2.6L直列6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型號為RB26DETT,最大輸出功率206kW,最大扭矩353N·m,同時還配備了前後獨立多連杆式懸架以及ATTESA E-TS四輪驅動系統。在性能表現方面,Skyline GT-R R32的0~100km/h加速時間為4.7秒,最高車速超過242km/h。而這款車型也為其後的GT-R訂立下了性能標準:四輪驅動、四輪轉向、陶瓷渦輪增壓發動機(渦輪增壓器中葉片為陶瓷質地,而陶瓷製的扇葉特點是輕量及增壓器反應快,缺點是不能將增壓器壓力加得過大)。
Skyline GT-R R32再度投身賽場,立刻顯示出其壓倒性的優勢,獲得了1990—1993 四個賽季的全日本錦標賽的冠軍,並且在1993年的比賽中,獲得了全部29輪比賽的冠軍,從沒讓一個冠軍旁落,戰神再次君臨天下。
而這款Skyline GT-R R32除了在車迷心中擁有崇高的地位,對於一些漫畫迷和影迷來說也有著不小的吸引力。《頭文字D》中中裡毅(餘文樂飾演)駕駛的就是一輛黑色的R32。而電影中,阿木與父親還有一段經典對白:「我要買GT-R!昨天晚上我要是開GT-R我會撞?我要買GT-R」。這段對白的粵語版本還一度成為過熱門鈴聲之一。從這兒也不難看出人們對於GT-R的狂熱追隨。
夾縫中的GT-R R33(四代,1995年1月)
Skyline GT-R R32的成功也促使了日產對於這款經典車型的進一步投入,在1993年8月,第九代Skyline R33亮相後,當年秋季的東京車展上,Skyline GT-R R33的原型車便登上了展臺,而量產車型則於1995年1月正式推出。
Skyline GT-R(BNR33)
對於這款GT-R R33各方褒貶不一,從數據上來看,這款車型雖然沿用了R32的RB26DETT雙渦輪增壓發動機,但輸出功率和扭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款車型還創造了當時兩項日產品牌的記錄:量產車中最高車速322km/h(帶有V-Spec套件的量產GT-R)和低於8分鐘的紐伯格林北環圈速。
然而也有人說這款車型為了向銷售方面妥協,放棄了一些自身的性能,並沒有達到人們的期待。其實GT-R R33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的原因,還是由於它出現的時代。前作GT-R R32是一款歷經16年的重生戰神,而後作GT-R R34又以極端出色的性能和霸氣的外觀被車迷奉為不可超越的經典,R33也只好默默地成為一款過渡車型。
最後一部Skyline GT-R(五代,1999年1月)
1999年1月,最後一部名為Skyline GT-R的車型誕生,這款車型是基於第十代Skyline R34演變而來的。
Skyline GT-R(BNR34)
與上一代R33相比,Skyline GT-R R34縮短了車身長度,並將前軸向前移動。在動力性能上,GT-R R34依舊沿用了前兩代的,被稱為「史上最強直6」的RB26DETT 2.6L雙渦輪增壓發動機,除了在調校上有所變化外,渦輪葉片也從陶瓷質地更換成了金屬葉片。最大輸出功率為242kW,0~100km/h加速時間4.5秒,最高車速250km/h(電子限速)。
除了這些性能特點外,GT-R R34最著名的莫過於它的LCD儀錶盤,其上可以顯示7種時時駕駛信息,包括側向加速度的G值和渦輪增壓器的壓力值。在V-Spec版本中,用更輕的碳纖維發動機蓋取代了鋁質部件。
這款GT-R R34擁有著無比兇悍的外觀,沒有碩大的進氣口、沒有誇張的大包圍,但一道道剛毅的線條卻顯露著它的力量與霸氣。再加上超過368kW(500PS)、700N·m以上的發動機升級潛力,使各路車迷對其愛不釋手。
Skyline與GT-R的分道揚鑣
也許是看到了GT-R車型的成功,也許是出於對Skyline與GT-R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市場策略。總之在2001年第十一代Skyline車型誕生的時候,日產並沒有推出相應的GT-R版本。而新一代的Skyline車型,不僅採用了V35的新編號,在外形設計上也一改往日曆代車型矩形頭燈和四圓尾燈的經典設計,這樣的大換血令無數車迷感到了迷茫。
Skyline怎麼了?GT-R將會在這樣的基礎上呈現嗎?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頻道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六代戰神正式登場
2001 GT-R Concept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在2001年的東京車展上,一款GT-R Concept打消了人們的顧慮,所有的Skyline GT-R的經典設計要素都在上面呈現。唯一的區別便是GT-R從此將脫離Skyline的系列,成為獨立的車型。
2005 Nissan GT-R Proto Concept
2005年推出了改進後的第二款GT-R概念車,這款概念車和後來正式發布的量產版的GT-R非常接近,是量產版GT-R的原形車。
2007年11月,新一代的GT-R走入了市場,3.8L V6雙渦輪增壓發動機取代了「史上最強直6」,傳奇的RB26DETT發動機在日本有著「史上最強直六發動機」的稱號,但是它難以通過現在日本最新頒布的排放法規,同時在2004年日本取消了量產車最高馬力280匹的法規限制,日產也不必在RB26DETT上面大動幹戈了,現在日產為這一代GT-R裝備了一臺重新開發的排氣量為3.8L的V型6缸雙窩輪增壓發動機。---->[詳細技術分析請點擊下面圖片查看]
這臺機器的原廠代號為VR38DETT,它的最大輸出功率為353KW(480馬力),在3200rpm~5200rpm的轉速範圍內能夠輸出588Nm 的最大扭矩,配合全新的6檔雙離合手動-自動一體式變速器,它在3.6秒內就可以從靜止狀態加速到100KM/h。這臺新的VR38DETT發動機符合現在日本的超低廢氣排放汽車的標準。
新一代GT-R採用前中置四輪驅動的傳動形式,[日產]為這一代GT-R開發出了Premium Midsip底盤結構,就是將離合器,變速器,分動箱等置於車身後方,通過前後的碳纖維傳動軸將動力系統與驅動系統連接起來,[日產]稱之為獨立傳動軸四驅系統。新的底盤配備了能夠根據車輛行駛狀態自動調整阻尼的Danp Tronic懸掛系統,具有重心低,荷重穩定的特點,使車輛的操控性能非常優異。
日產公路戰神GT-R再次重生,或者應該說這是GT-R系列的新生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頻道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永遠不滿足?--來自各大改裝廠的GT-R
全新GTR-R35作為日本國寶級的跑車已在香港銷售,並有數位知名車手已在港進行了性能測試,一致認為它是款不可多得的疾速戰車。但當國內的消費者還在對其優越的性能讚嘆不已時,日本的眾多改裝廠已經將其延伸出各種改裝版本以體現不同特性。
Arios特別碳纖套件
Garage Defend GT-R
日產GT-R Spec V
Mine`s 530匹Nissan GT-R(CBAR35)
「這麼強的車還要改嗎?」這些話不應該在這臺被奉為神物的GT-R上出現的。不過這個可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限定是一回事,改裝則是另外一回事,NISSAN已經將整套的引擎管理程序交給了極少數的「關係戶」,例如此次造訪的新車上已經更換了來自MINE`S的引擎管理系統,所以筆者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說明這是一臺改裝車:經過MINE`S的電腦破解後,180公裡的限速被解除,更換排氣系統成為了可能,哦,還有象徵式地為新GT-R額外供應了50匹馬力等等,於是便有了眼前這臺貌似原裝,但馬力已經達到530匹的GT-R...[詳細介紹請點擊這裡查看]
策劃:車型組 編輯:Bingo
「什麼車是神車?神車原本只是一輛很普通的車,但是它做到了別的車做不到的事情,之後它就成了神車。」真正的神車未必是性能最強、價格最貴,但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並且它們的名字隨時都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並且能夠成為一種象徵。網易汽車頻道隨後將陸續推出「各國神車系列」報導,敬請各位網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