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吳鎮宇怒斥湖南衛視對費曼受傷一事不負責任的態度,再次把親子類節目推上風口浪尖,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風波未過,第三季已經開始緊鑼密鼓開始拍攝,而同樣關注度頗高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回來了》已經開播。在這股親子類娛樂節目熱潮的背後,我們能看到什麼?又可以收穫些什麼?
和以往一樣,一個相親節目火了,全國的電視螢屏都在忙著「相親」;一檔選秀節目火了,馬上出來十幾個類似節目開始選秀;自《爸爸去哪兒》爆棚的人氣吹響了親子類節目的衝鋒號角,有24檔親子類節目先後出現。但是親子關係不是一昧的被觀眾拿來消費的。幾歲的小孩子也是無辜的,節目組也不應該為了追求利益,不對小孩子的安全負責。在看親子類節目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看後樂一下而已,從這些明星親子當中看到的更多是我們自己身上的影子,引起我們對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深思。
從前的中國家庭,老一代的爸爸當道,通常是人在場,卻不在孩子教育的現場,更不在情感現場,孩子多半是以放養的方式長大。現在的中國家庭,新一代爸爸上場了,索性連人也不在場了。狂飆突進的時代,爸爸們都在忙,早出晚歸,兩頭和孩子不照面,正常的工作之外,還有加班和應酬,尤其是應酬,已經成了和孩子搶爸爸的最強大力量。我們所擁有的,也是節目裡那些孩子擁有的,是一個個忙到無暇顧及和孩子有很多溝通的的爸爸,電視節目通過對爸爸們瑕疵的放大,喚出我們對自己是否正確處理好了和父母或者是孩子間關係的拷問。
看到鏡頭下明星親子們日常的互動,我們也常常能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我想看這類節目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內心深處對缺失的親密的親子關係的渴望。
看這些節目的時候,也能更深地體會到父母把我們培養長大的艱辛不易,也能更好地理解父母對我們的一片苦心。也許很多父母不善言語,無法表達出他們對我們的關切,但是父母對我們深厚的愛是無可置疑的。在節目裡,吳鎮宇對費曼的教育十分嚴格,可謂是一位嚴父的象徵,可是在事發一年之後,想起兒子的受傷事件無人負責,這位嚴父也會氣到怒摔話筒。父母對我們的愛的表現方式可能各不相同,但卻都有一顆拼盡全力保護我們的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趁父母還健在,多多和父母溝通,多給父母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儘儘孝道,是我們看完節目深思過後應該做的事情。我相信,多多表達對父母的愛,多為父母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才不會讓以後的自己感到遺憾。(中國臺灣網網友:邸澤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