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菜雜感之獨愛福州線面

2021-02-17 曉學聲

                                                         

《春風冬暖踏遍人間,獨愛福州線面》

顧名思義,線面就是細如針線一樣的麵條,福州特產,北方很少見到。北方麵條粗獷有餘,纖細不足,雖然也有龍鬚麵站臺,但比起福州線面,還是婉約不足。

福州線面和福州的天氣如出一轍,易熟保溫,扔進鍋裡頃刻之間必須撈出。北方麵條適合濃油赤醬,福州線面細如髮絲更適合用湯料泡著吃。就我見過而言,有用燉罐泡線面的;有把線面當做撈化主料的;居家人士更鍾情做老鴨線面……

           

記憶之中,我嘗過最好吃的是「閩清豬腳線面」。約莫十年前,我驅車陪福州大學的林雄老師回他老家閩清城關。時近黃昏,夕陽西沉,餘霞滿天,閩清小城在日暮之中格外靜謐。

老友的父母業也退休賦閒在家,見我倆風塵僕僕歸來,連忙煮了兩大碗熱騰騰的豬腳線面。豬腳是家豬的腳,用閩清山裡的採藥熬製,口感極好,異於常味,至今餘味還在我唇齒之間。直到現在,我還固執地認為閩清豬腳線面就是人間珍饈,罕有與之相媲美之美食。

           

昨晚,我滷一整條牛腱子,存放在冰箱,以備解饞。女兒要上網課,匆忙之下,就抓了一把線面入鍋。線面做法簡單,但配料十足:牛腱子,荷包蛋,新鮮蒜苗,青菜……熱湯澆進去,雲蒸霞蔚,香氣繞梁,再撒一勺油潑辣子,早餐瞬間升華。

女兒問:「老爸,這是什麼面?」我不假思索:「逍遙自在牛肉泡線面!」


老菜雜感


如果覺得故事不錯,當您閱讀完,請把它推薦給更多的人,順便點讚和點下右下方在看,希望大家喜歡「曉學聲」,喜歡作者!

喜歡這個故事,給田野叔叔點個讚

相關焦點

  • 老菜雜感之福州線面
    《福州線面》顧名思義,線面就是細如針線一樣的麵條,福州特產北方麵條粗獷有餘,纖細不足,雖然也有龍鬚麵站臺,但比起福州線面,還是婉約不足。福州線面和福州的天氣如出一轍,易熟保溫,扔進鍋裡頃刻之間必須撈出。北方麵條適合濃油赤醬,福州線面細如髮絲更適合用湯料泡著吃。就我見過而言,有用燉罐泡線面的;有把線面當做撈化主料的;居家人士更鍾情做老鴨線面……記憶之中,我嘗過最好吃的是「閩清豬腳線面」。
  • 老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的被機器取代,而在福州晉安區的鼓二村,卻有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這裡的不少居民仍然將這門手藝傳承著。   7月4日,記者來到了這裡,探尋手工線面的製作過程。位於福州晉安區後嶼的鼓二村曾經聚居著地地道道的老福州人。
  • 聽福州 | 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線面之於福州人,像是一根線,牽起福州人的一生。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民間故事:原來福州線面出自九天玄女之手
    福州、閩南一帶老線面師傅家裡都供奉有「線面始祖」——九天玄女的神像,並貼有對聯一副:左聯「金梭玉帛」,右聯「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線面是福州民間傳統食品,以精麵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薯粉、食油、雞蛋等,調勻攪拌後,手工拉制曬乾而成。麵條細如絲線,所以叫線面,也稱「長面」、「索麵」。
  • 《尋味福州》---濃情線面
    而後從我記事起,每年的正月初一,和生日那天,我都能吃到一碗母親給我下的太平面,泡麵的清燉上排湯裡總少不了兩個又白又嫩的太平蛋,母親還按福州人的習慣淋上了少許老酒。這一碗酒香撲鼻,牽絲如縷的太平面,飽含著母親濃濃的愛意,無論我走到哪裡,想起來心裡都那麼的溫暖。及至長大以後,我才明白,在福州的飲食文化中,被賦予禮儀之用的食物,唯有線面。為什麼叫太平面呢?
  • 被稱作「壽麵」的福州線面
    鼓山後嶼線面技能競賽現場 福州人喜歡吃線面。不論城鎮鄉村,許多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早,都要吃一碗線面,意味著新年健康長壽。 福州線面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湯餅」。因為在宋代,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湯」(撈)煮,故而得名「湯餅」。明代時,福州線面傳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餐飲業的人員來福州尋根訪祖。 福州民間許多地方都會做線面,其中以鼓山後嶼、閩侯滬嶼所製作的比較有名。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一碗線面,濃濃的家鄉味道,是福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福州的美食眾多,大部分遊客在福州旅遊,首先想到的是魚丸、肉燕等這些名聲在外的福州美食,但福州的美食可不僅僅只有肉燕、魚丸、佛跳牆這些大魚大肉的美味,一碗普通的線面,同樣會帶給您妙不可言的享受。福州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90釐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麵」。由於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原標題: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1月13日,福州市鼓山鎮後嶼鼓二村的村民正在製作線面。
  • 鼓樓旅遊|福州傳統美食線面
    福州的美食眾多,大部分遊客在鼓樓旅遊,首先想到的是魚丸、肉燕等這些名聲在外的福州美食,但福州的美食可不僅僅只有肉燕、魚丸、佛跳牆這些大魚大肉的美味,一碗普通的線面,同樣會帶給您妙不可言的享受。福州線面的截面為圓形,細度僅為0.7毫米左右,長度一般可達190釐米以上,以精粉或專用麵粉為原料,輔以鹽、薯粉、生油、雞蛋等手工拉制晾乾後而成,線面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小孩食用。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說的就是福州線面。
  • 【左海傳說】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
    「如絲如瀑」的美味  福州線面製作始於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歷史。人們將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細圓條,掛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後來逐漸改良,以精製白麵粉為原料,並加入輔料,麵條越拉越細,遂製成線面。線面製作工藝複雜,頭天晚上把麵粉、鹽和水調和好,放在大陶盆裡,蒙上溼布,讓其發酵。
  • 【閩都風土】被稱作「壽麵」的福州線面
    福州人喜歡吃線面。不論城鎮鄉村,許多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早,都要吃一碗線面,意味著新年健康長壽。  福州線面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稱「湯餅」。因為在宋代,用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湯」(撈)煮,故而得名「湯餅」。明代時,福州線面傳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日本餐飲業的人員來福州尋根訪祖。
  • 福州線面永泰李乾等福州特產製作工藝亮相《絲路百工》
    《絲路百工》第二季將重點展示福州線面等多項福州特產製作工藝。  福州新聞網6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 文/攝)13日晚,由國家文旅部立項,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在海峽衛視首播。記者獲悉,福州線面、永泰李幹、福州壽山石雕等福州特產的製作工藝將在本季中得到充分展示。
  • 福州特色小吃——線面,細如髮絲,久煮不糊,去旅遊一定嘗嘗!
    福州,被稱作有福之州。這樣一個好地方,自然有許許多多好吃的。比如佛跳牆,比如福州魚丸——是真的魚肉製成,裡頭還包著香噴噴的肉餡,比如搭配了各色海鮮的炒興化粉,比如皮薄餡鮮的肉燕,比如早餐必備的鍋邊,比如酒醋等醃製而成的蟹香等等等等。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這下我總算分清了麵條、線面、米粉、粿條、河粉
    潮汕人卻獨愛粿條如果一個中國人,說他是美食家,他沒嘗過這些麵食,他就不叫美食家。聽說你也不能分清麵條、線面、米粉、粿條、河粉,那就跟我一起來學習下。因福州地方民間傳說線面是九天玄女指點創製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家裡供奉九天玄女神像。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後撈起,盛放在碗內,即倒入燉好的羊肉或雞肉、上排等高湯,芬香味美。
  • 福州公布第五批34項非遺代表性項目 包括肉燕、線面、蔥餅等美食製法
    原標題:福州公布第五批34項非遺代表性項目 記者19日獲悉,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含增設保護單位)名錄,共計34項,其中包括本報多次報導的百年洪家茶紅茶製作技藝,以及頗受市民喜愛的肉燕、線面、蔥餅等美食製法。 民間文學項目是倉山區申報的田螺姑娘傳說。
  • 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曬線面曬到馬路間
    線面曬到機動車道上東南網1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朱敏敏/文 毛朝青/圖)昨日,多位市民撥打海都熱線95060反映,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直接在路面上曬面,架子綿延數十米,不但非機動車道被佔了,連快車道和斑馬線也被佔用,「不但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線面都拖到地上了,衛生也堪憂」。
  • 福州幾大經典美食,線面口感十足,蠣餅才是最美味!
    線面採優質麵粉加鹽等輔助料精製而成,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為高湯線面,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色 變即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絲、煎蛋、香菇、黃花菜、青菜之類,再調以湯汁(肉湯、雞湯等)即可食用;二是涼拌線面,煮法相同,但撈起後不放佐 料,只調以適量的香油、味精、紅酒等,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