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2021-01-20 人民網

原標題: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鼓二村的村民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把曬乾的線面收起來。 呂明 攝

  圖為村民吳麗珠正在製作線面。 呂明 攝

  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1月13日,福州市鼓山鎮後嶼鼓二村的村民正在製作線面。福州市鼓二、鼓三村,以及閩侯關源裡,曾是福州地區手工製作線面最集中的地方。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是制面好手,訂單應接不暇。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達9小時,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日曬等7道工序。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釐米,細僅0.6至0.7毫米,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福州線面,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對於福州人來說,每一根線面都飽含著思鄉之情,逢年過節、喜事喪事,當地人都少不了它。

(責編:陳藍燕、吳舟)

相關焦點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 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把曬乾的線面收起來。 呂明 攝
  • 福建線面何其多 手工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遇到晴好天氣,村中隨處可見的曬面場景,令人如置身於線面世界。李松 攝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拉成絲的線面需要經過晾曬和剔除麵團,才能真正打包成匝。「我們做面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工做的線面口感好。」
  • 老福州線面 拉出來的絲絲韻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的被機器取代,而在福州晉安區的鼓二村,卻有許多製作線面的手工作坊,這裡的不少居民仍然將這門手藝傳承著。   7月4日,記者來到了這裡,探尋手工線面的製作過程。位於福州晉安區後嶼的鼓二村曾經聚居著地地道道的老福州人。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石獅青蓮村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曬線面曬到馬路間
    線面曬到機動車道上東南網1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朱敏敏/文 毛朝青/圖)昨日,多位市民撥打海都熱線95060反映,福州後嶼路一些手工作坊直接在路面上曬面,架子綿延數十米,不但非機動車道被佔了,連快車道和斑馬線也被佔用,「不但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線面都拖到地上了,衛生也堪憂」。
  • 【左海傳說】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
    「如絲如瀑」的美味  福州線面製作始於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歷史。人們將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細圓條,掛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後來逐漸改良,以精製白麵粉為原料,並加入輔料,麵條越拉越細,遂製成線面。線面製作工藝複雜,頭天晚上把麵粉、鹽和水調和好,放在大陶盆裡,蒙上溼布,讓其發酵。
  • 福州老師傅手工製作線面30多年:過程極富美感
    只見一根根麵條在製作線面師傅的手中龍飛鳳舞,瀟灑大氣,極富美感。「我上一輩就是做線面的,子承父業,如今做線面已經30餘年了。」53歲的林師傅介紹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手工製作的線面越來越少,目前嵩口鎮上才3家手工作坊,屬林師傅做的時間最長了。  林師傅介紹,手工線面冬天是旺季,逢年過節生意更好,吃上一碗線面,意蘊長長久久。拍客:何小軍
  • 福建穆陽手工線面600多年傳承不衰
    線面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逐漸被機器取代。  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線面專業村」。行走在村中,仿佛置身於線面的世界,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儘是曬面場,隨處可見男男女女在嫻熟地拉線面。宛如流紗、細如髮絲的線面晾曬在木架上隨風搖曳。  在村裡,記者見到了製作線面30多年的技師黃少鈴,他和老伴正在作坊內忙碌著。黃師傅告訴記者,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每道工序的製作都十分講究。
  • 莆田汀港祖傳手工線面,承載著悠悠鄉情……
    線面,在莆田也叫長壽麵,在人們過生日的時候必煮上一碗。大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戶也都會為家人準備一碗線面。莆田線面,因純手工製作有著獨特的魅力。  埭頭鎮汀港村,三面靠山,北面臨海,貧瘠的地勢蘊藏著得天獨厚的資源。據村民介紹,汀港村的中房自然村是一個手工線面製作專業村,其線面手工製作歷史悠久。
  • 香港TVB來榕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 每天用一噸面
    香港TVB來榕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 每天用一噸面時間: 2014-01-21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在福州,每逢人們操辦喜事、大事總少不了送一籃線面作禮物而提起線面,當數晉安區鼓山鎮後嶼線面最有名氣,這裡的線面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家喻戶曉。1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第八頻道來到鼓一村探訪手工線面製作工藝,香港影星王浩信和榕城老藝人一起體驗了拉線面的技藝。這期節目將於2月2日(年初三)晚上8時,在該頻道新春賀年節目《福建新春添口福》中播出,讓全球華人一起在新春分享「虎糾的口福」。
  • 鼓樓旅遊|福州傳統美食線面
    福州的美食眾多,大部分遊客在鼓樓旅遊,首先想到的是魚丸、肉燕等這些名聲在外的福州美食,但福州的美食可不僅僅只有肉燕、魚丸、佛跳牆這些大魚大肉的美味,一碗普通的線面,同樣會帶給您妙不可言的享受。福州線面的截面為圓形,細度僅為0.7毫米左右,長度一般可達190釐米以上,以精粉或專用麵粉為原料,輔以鹽、薯粉、生油、雞蛋等手工拉制晾乾後而成,線面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小孩食用。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說的就是福州線面。
  • 探訪後嶼村最後的手工線面:能食用的「五線譜」
    拉出的線面如瀑布老人們固守著宋代傳下來的做線面工藝一副對聯曰:「金梭玉帛」、「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這是用來形容線面的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線面已逐漸被機器取代。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家喻戶曉的正宗後嶼手工線面,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幾天前,記者走進福州鼓山鎮後嶼。上午8時許,福州後嶼鼓三村的梁敬武夫婦站在牛頭架前,將兩根面筷一左一右插在架子的橫杆上,雙手麻利地抓起身前大缽裡揉過的粉條,將其一端粘於面筷上。
  • 閩清非遺-線面
    到了清末閩清林氏第十六世林至華時,其線面製作自成一家,工藝獨特。傳承至今已是130多年的制面世家,有十七道獨特的手工工序。 2015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聽福州 | 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線面之於福州人,像是一根線,牽起福州人的一生。
  • 老菜雜感之福州線面
    《福州線面》顧名思義,線面就是細如針線一樣的麵條,福州特產北方麵條粗獷有餘,纖細不足,雖然也有龍鬚麵站臺,但比起福州線面,還是婉約不足。福州線面和福州的天氣如出一轍,易熟保溫,扔進鍋裡頃刻之間必須撈出。北方麵條適合濃油赤醬,福州線面細如髮絲更適合用湯料泡著吃。就我見過而言,有用燉罐泡線面的;有把線面當做撈化主料的;居家人士更鍾情做老鴨線面……記憶之中,我嘗過最好吃的是「閩清豬腳線面」。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