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青蓮村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2020-12-23 閩南網

­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再將麵餅切開,用手拉成條形狀,然後盤在匾簍中醒面。

­  「面線製作有一套系統工序,沒有一定經驗技巧,面線在生產中很容易斷。」謝玉樹介紹說,製作線面是一種氣力活,也是一種技術活,不僅要經過攪拌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等工序,而且靠天氣吃飯,一旦下雨或者天氣潮溼就無法製作。通過手工製作的線面,拉出的線面細長、均勻,表面有光澤度,煮出的線面有韌度,口感好。

­  待面醒好後,稍作休息的謝玉樹站在兩個匾簍中間,雙手快速將左邊匾簍裡的粗麵條不停地搓、揉、捏、拉,變成小指粗細的麵條,而這些麵條從他手中出來後,落在右邊匾簍裡,直接就盤成蚊香形狀的「麵餅」。而後,他將兩根1米長的細竹竿固定好,手中抓著五根麵條開始甩面。只見謝玉樹不停地在線面間上下揮舞,動作嫻熟,左右手交替之間,原先粗粗的麵條飛快地變細、變長,甚至瞬間變成了一根根可穿針的細線狀,這絕活真是讓人十分佩服。隨後,細長的面線被晾在兩排穿孔的木桿之間,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線向下低垂。一排排銀白細絲猶如輕起的波浪,讓人仿佛置身於白色的海洋中,別有一番景致。

­  時值中午,屋外豔陽高照,村裡不少人家門前屋後或空地上隨處可見晾曬著面線。在陽光照射下,絲絲面線泛著光澤,數不清的面線在竹竿上享受著陽光或隨風飛舞,散發著「古早味」,美不勝收,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手工面線製作氛圍。

­  「我6歲時就跟爺爺學做面線了。」作為傳統手工面線這項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今年46歲的謝玉樹製作面線已經有40年。現在,手工面線製作成為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雖然收入不高,但在他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手藝丟不得」。

­  傳統面線,是地道的閩南傳統食品,亦是純手工工藝品。如今,傳承了數百年的石獅青蓮面線製作技藝列入石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不久石獅手工面線入選第五批泉州伴手禮。而如何讓石獅青蓮村的純手工面線煥發「青春」,正是手工面線傳承者們的新期盼。(記者 蘭良增/文 顏華傑/圖)

相關焦點

  • 尋味 | 石獅流傳百年的青蓮面線
    在石獅市蚶江鎮的青蓮村,當地流傳著數百年的手工面線製作工藝
  • 閩南古早味之石獅伴手禮,是兒時的味道沒錯!
    閩南人自古禮節繁縟,說起石獅人懷念的古早味,離不開「好代志」裡送給親朋好友鼓鼓的一份伴手禮。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石獅人從小吃到大的幾種經典口味,也湧現出許多鄉親們熟知的品牌。這次,小編有幸隨訪了幾家本土的老字號伴手禮品牌。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古早味面線 貫穿了閩南八百年的光陰
    相傳宋元時期,手工掛麵工藝隨中原人南遷入閩,彼時,手工面線融入閩南,並因其面身潔白纖細,蘊含有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寓意,逐漸成為閩南人迎賓待客、婚娶敬神的「常客」。長久以來,古早味面線以一根綿長的弧度,竟貫穿了閩南八百年的光陰。位於來旺良品堂的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吸納著以洪師傅為代表的幾位手工面線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執著續寫著手工面線的歷史。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記者了解到,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創建於2017年,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基地創始人洪一博表示,創建這個傳承基地最初的想法,源自十多年前一次國外旅遊的經歷。
  • 晉江陳塘村手工面線:千絲如縷四百年
    將和好的面搓揉成1釐米粗,纏繞在兩根竹竿上  手工面線是用什麼做成的?是溫暖的陽光、乾燥的北風,還有400多年的歷史積澱。昨天,有網友提到了晉江陳塘村的手工面線。自清朝至今,村裡幾乎家家戶戶以此為生,代代相傳。除柔軟外,那裡的面線還帶著一點點嚼勁,散發出淡淡的古早味。  陳塘村有200多戶人家,從四齡稚童,到八旬老嫗,手工面線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村民王女士說,這裡的孩子,放學一回家就和大人們一起做面線;這村的媳婦,一嫁過來,就要跟丈夫學手藝。
  • 【來自後坑村的故事】後坑手工面線
    該村地處龍湖、英林之間,其地盛產小麥,可以為工匠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當地製作的面線通常是當日製作後即由肩挑小販挑往鄉下,用「小麥換面線」的方式換回小麥作為原料,可以保證手工線面製作常年不間斷進行。而舊時民間技藝的傳承有一定的保守性,通常是在家族內部互相傳授,所以幾百年來,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後坑村一直延續手工線面製作的技藝。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隱藏於老城巷子裡的古早味小吃,翔安番鴨面線
    隱藏於老城巷子裡的古早味小吃,翔安番鴨面線BY小企9999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古代曾被視為農曆十月的大節,迎冬習俗非常豐富,其中有一些傳承至今。找這家「古早味」下單的顧客絕大多數也是衝著那口湯來的。鴨肉直接從大陶缸裡撈出,不僅骨酥肉爛,而且雞肉纖維甚至骨頭縫裡都滲透著濃濃的藥香。如果選擇基礎版的番鴨面線,這樣一大根鴨腿,一定會給你大大的滿足。如果胃口好,可以選擇招牌面線。
  • 石獅邀你來過年!
    石獅溼地公園(集溼地科普、文化傳承、田園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郊野公園,可觀賞到白鶴等40多種鳥類)琳琅滿目的古早味傳統小吃,異域風情的港味、南洋味,平民的夜市海鮮排檔,高端的空中旋轉餐廳自助……豐儉隨心,古今中外的飲食文化,都可在這裡體驗。八卦街有許多古早味美食(艾羅斯 攝)石獅的美食小吃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如果行程寬鬆,可以列一份打卡表慢慢品嘗,如果行程緊湊,首選到八卦街。這裡既是許多石獅知名老字號小吃的打卡地,也是感受石獅濃鬱年味的好去處。
  • 手工面線:五十年的老作坊,陽光下的古早味
    鄭子良已經年近七旬,他從16歲開始當學徒做面至今已經五十多年的時間,是全大嶝唯一一個還在堅持手工做面線、麵條的人家。大嶝農家的神龕上、飯桌上,處處有鄭子良家生產的面線。  面線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麵食,是普通話說法,在閩南有人叫 「面幹」,又稱「太平面」、「長壽麵」、「長面」。鄭子良現在做的手工面線主要有兩種品種,一種是生曬的,一種是蒸熟後再曬的。
  • 南安:手工面線抱團出山
    閩南面線有著近500年歷史,對於當地人而言,它不僅僅是常見的美食,更是鄉愁的承載。南安市樂峰鎮福山村是製作傳統手工面線的聚集區。在這個3000多人的村莊內,有數十家面線製作作坊,傳承著數百年的純手工面線製作技藝。
  • 湖頭:手工面線工藝瀕臨失傳
    炎炎夏日,湖頭鎮郭埔村傳統美食純手工鹹面線供不應求,銷往湖頭、湖上、白瀨、金谷等鄉鎮,甚至新加坡、永春、南安等地。圖中,許新東師傅的手工面線家庭作坊僅一天就售出近200斤。然而,口感軟順鹹香的面線需要繁雜精細的純手工工序,工作量大,導致這項民間傳統工藝有失傳的危險。 50多歲的許師傅一家是祖傳的手工面線作坊,到他這一輩已是第四代。
  • 最佳伴手禮——手工面線
    閩南風俗裡,包含著許多悠久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婚嫁習俗,飲食習俗,或節日習俗,在點滴的生活裡,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面線就是其中一種。閩南人愛吃麵線,早餐來碗面線糊,夜宵來碗鴨肉麵線,壓驚來碗甜面線加雞蛋……細細長長,好吃又好消化的面線,已然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石獅傳統小吃——古早味
    薯粉包是許多石獅市民小時候最為喜愛的食物之一,它陪伴了很多人度過了童年時代,至今仍有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  石獅甜粿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它形似滿月、質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可口。與其它甜粿相比,義興甜粿不僅軟嫩可口而且吃起來一點也不粘牙,也因此而聞名海內外。
  • 『安溪龍居手工面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煮可拌可炒,閩南人必備餐桌美味,百年歷史,傳承正宗味道!
    作為一個愛吃麵線的閩南人,今天蜂蜂也從一眾試吃品中為大家挑選出了這款『安溪龍居面線』🍜 CCTV央視《味道-美味泉州》播出產品,回味無窮的鹹香古早味🍜  百年歷史,純手工製作,傳承正宗味道🍜  泉州安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古早味丨一種傳承與記錄
    這古舊的味道這古舊的味道自然是好吃、美味、令人懷念的。而所謂的舊,自然是指舊時光,在手工烹飪食物的年代裡,一些做法簡單,不算精緻但食材實在的方式所做出來的味道。比如,閩南一帶的菜脯、竹筍乾、鹹菜、豬油拌飯等食物,都是簡單而美味的,常讓當地人即便身處異地,每每吃到,便如同回到家鄉。
  • 技藝尋味,一碗翔安番鴨面線,傳承最道地的舌尖記憶
    傳承的美味不只是口口相傳更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是一種鄉情、鄉味的傳承與執念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翔安番鴨面線正港的廈門味道一起感受這舌尖的記憶情節~在廈門中山路的後廳衙小巷子裡,這家翔安番鴨面線的一碗好的鴨肉麵線,承載著店主夫婦與大半食客生活記憶的味道,已然深刻進這家老店六年的斑駁歲月中,無言訴說著讓人動容的千愁萬緒。